安师大首度公开回应黎泽潮涉嫌抄袭事件
对于安徽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泽超涉嫌剽窃一事,ANNU否认了此前在网上发表的“不予行政处理”的言论,称其委托第三方进行学术评估,项目发起人古委员会也介入了调查。李多次被指控剽窃,网民们发起了一场反对剽窃的运动。一位认识李的人感慨地说:人在做,天在看。
学校于11月22日发布的声明。
引发该事件的“因言”校注
11月19日晚上,下课的时候,安徽师范大学华锦校区比以前热闹多了。学生们从教学楼涌向宿舍楼或学校大门外的小吃摊。位于校园北部的学院楼9号楼是一座不起眼的五层小楼。这是一所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办公室。三楼是社区活动室。有老师和学生开会,学生三三两两地来。
四楼是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学院秘书和其他领导以及行政人员,其中一人是科研部副主任李泽超。从11月14日起,他因抄袭《银华鲁焦健》一书的两篇硕士论文(以下简称“银华鲁事件”)而出名。同时,他将学院和学校置于公众舆论的前沿。
这时,四楼的一排办公室门都关着,与三楼相比显得安静而庄严。
像许多新的大学城一样,安裕师范大学华锦校区人口稀少,占地2000多亩。新校区已经运营了11年。除了学生上学和放学的高峰期,这里通常有点冷清。如果随机问学生,知道“李泽超”的人并不多。
在李泽超的广告部,几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的大学生“听说”了剽窃事件,但“不相信他会剽窃”广告部大一新生李毅佳(音译)表示,虽然她“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惊讶”,但她觉得“李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专业水平也很高。”她“相信会有专业组织来调查”,她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冷静地看待这件事。
“没有行政处理”?
然而,学院和学校的管理者并不像学生们那样冷静,而是非常紧张。澎湃的记者打电话给安余师范大学纪委副书记。当他听到“李泽超”这个词时,他挂断了电话,没有回复记者发来的短信。记者通过多种方式联系了李的同事,回答说“不便交谈”。
11月20日上午,安余师范学院通信学院党委书记胡静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与企业讨论校企合作,另一次是与学校有关方面讨论如何解决“因言论记录”事件。“为了这件事,我匆匆忙忙地去参加了校企合作会议,并赶到学校讨论这件事。”
11月17日,“因为记录”事件爆发后的第四天,一位匿名网民向澎湃新闻透露,某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当天下午召开会议,“传达学校关于李泽超剽窃事件的精神:李泽超案是个人之间的学术纠纷,不属于剽窃。因此,学校没有对李泽超采取行政措施。会议要求整个医院的工作人员用统一的声音说话,不要传递任何不符合学校精神的信息。”《新京报》记者杨峰也收到了同样的报道,并在他的个人微博上发布。
当时,“无行政处理”引发了另一场风暴。杨峰的微博发布后,媒体学院的一些老师看到后表示,他们“非常震惊和难过”。一些网民也开始质疑安余师范学院的“黑幕”。
正是在这样的舆论包围下,胡靖在20日中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独家采访。“我想说的是,这所学院现在是全校17个系和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要达到今天并不容易。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学院,我很难过,今天你来了,事件已经上升到学校层面,学校还没有正式授权,但是我愿意和你谈谈,是为了回应社会的疑虑”胡靖说。
下划线部分是胡靖对网上传输“不予行政处理”的解释:
李泽超“拦截”明路论文的消息是在周五14日下午首次在微博上触发的。我知道那是第二天早上,我在微博上收到了提醒。大约早上7点50分,我打电话给有关方面询问此事,并指示有关方面尽快准备一份书面解释。我早上上了一堂派对课,打完电话就去上课了。
中午12点30分,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面对面地采访了学院党委,对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再次要求他尽快整理出一份书面材料,要求他写清楚明路先生的是什么和他自己的是什么。
下午三四点,学校打电话给我。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我要求学校开始一项特别调查。我说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是行政问题。网上说“没有行政处理”可能是对这个意思的误解。学术问题必须由专家来确定。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问题是事件调查和处理的基本前提。学校首先也同意了这个要求。
同意之后,起初我们不像现在这样理性。当时,我想请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但是我们的主任在马鞍山,副主任在厦门。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所做的评估是否令人信服,是否具有公众可信度。我借此机会打电话给学校,并建议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组织它。换句话说,从这一刻开始,这一事件已经成为学校层面的事件。晚上,双方汇编了一份初步材料。
直到下午,我才知道有关方面接受了《新京报》的采访,发表了一篇非常情绪化的言论,引发了讨论,成为一个热门的新闻话题。第一阶段是学术事件,他在接受采访后进入第二阶段,这对学校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到16日,两党各自进行了一些接触,并可能达成一些共识。他在微博上发表声明。
这一声明引发了第三波讨论。星期一,当我去上班的时候,为了把事情处理好,把事情处理好,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让出了。对社会,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学校核心的态度首先是高度关注,这是文件中规定的。第二是组织专业调查。
无论各方是否达成共识,事实本身都不会改变。发生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这种调查应该由学术机构进行。
到目前为止,谁能简单地说这不是剽窃,或剽窃?专业评估仍在进行中!一个稍微明智的人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吗?第二,谁敢说不?只有经过专业评估后,才会有任何治疗。
安裕师范大学的宣传部长李玉新之前“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此事的媒体报道”,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也否认了“没有行政处理”的网上声明:“我不这么认为。这消息是假的。”
胡靖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正在讨论邀请第三方组织进行评估。“学校认为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可信度来组织专家。第三方包括法律专家和古籍专家。后来,人们感到出版也参与其中,出版专家也包括在内。”至于调查结果何时公布,胡靖和李玉新都表示“无法回答”。
记者通过秘书联系了安裕师范学院科研部陆主任,对方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11月22日下午2点40分左右,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了对李泽超涉嫌剽窃的回应:“#感谢您的关注#网报李泽超老师的《校注》涉嫌学术不端,感谢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和关注。学校对此事非常重视,首先进行了调查,目前正在委托第三方进行学术评估,并将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科进行处理。欢迎媒体和社会继续关注和监督。”
“上帝穿越边境”的由来
根据安徽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官方网站上的公告,引发该事件的“学校笔记”,项目来源于“教育部全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古籍委员会”),研究经费为2万元。
李泽超是传媒学院广告部的教授,出版古书,被很多网友戏称为“上帝跨界”。人们不禁要问,“上帝跨境”是如何形成的?
澎湃新闻的记者联系了古巴委员会,一些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说,古巴委员会的项目是“为大学教师,只要纪律是相关的,你可以申报。”“他的申请材料没有注明他的专业。此外,他的简历上说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了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发表了十篇论文,是一名教授,他的资历没有问题,而且他的申请材料写得很好,所以他在第一轮无记名投票中赢得了一半以上的选票,顺利通过了第二轮讨论,所以我们设立了这个项目。”
因此,李泽超的《学校笔记》于2010年成功成为安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科研项目。
该工作人员强调,李是2010年6月申报的项目,“当时两位硕士还没有毕业,我们在之前的申请材料研究中没有看到这两位硕士论文”
然而,据上述工作人员称,李的项目"本应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完成,但他尚未完成项目"。这本书出版后,作为项目发起人的古代委员会也不知道这本书。直到这条新闻引发了公众舆论,工作人员才“在网上买了这本书,并把它发给评委审阅”。
此外,通常,古驰委员会不负责审查受资助缔约方的结果,因为“如果古驰委员会每年审查这么多项目,工作量太大,根本无法审查”。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当这一事件在网上爆发时,我们非常惊讶,因为古代的委员会以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这是我们的项目。”“一些人在网上说为什么古代委员会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事实上,我们已经展开了调查。一方面,我们联系了我自己,要求他提交书面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要求我们的评估专家确定这是否构成剽窃。”
李泽超所在的安徽师范大学,“他们没有来找我们,我们也没有联系学校。”工作人员说。
《因字录》校注的出版者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5年以来,李泽超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6本书,其中专著1本,1版,主编1本,合著2本,合著1本。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朱义山是李泽超多年的好朋友。他告诉《澎湃新闻》的记者,《因为文字》的校对是校对书,不是原版书,“校对时互相引用是正常的,但要注明出处。”朱义山表示,此次事件中涉嫌抄袭的两篇硕士论文没有公开发表,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找不到,出版社也无法证明抄袭”我们评论家也认为没有问题。”“我们出版书籍时会进行软件测试扫描。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一样,我们就不能这样做。"
此外,书中错误的文字写道:“例如,民兵组织(明路指出这是民国的错误),我们问了编辑,他认为这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社会组织。”
至于李泽超,朱义山认为他“学识渊博,给了我的家人很多教材。他毕业于中国师范大学,非常正派。正派的人在社会上肯定有矛盾。”
你曾被怀疑剽窃吗?
根据《澎湃新闻》和《新京报》的报道,2005年8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告美学研究》中李泽超的《广告接受美学视野的第五部分》(第155-236页)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广告心理学教程》第9章和第12章(第9章是李泽超和沈友平的合订本,第10章是沈友平的唯一署名)的完整文本。以前有人向学校报告过这件事,学校也做了调查。
关于此事,胡靖的答复是:“学校当局已经组织了对此事的调查。据我所知,事情没有外面说的那么简单。”
胡靖说:“这两位老师都是专业人士,已经一起工作很长时间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独立专著被抄进了他自己的书。前一本书是两个人写的,第二本书没有另一个老师的名字,但是他在附言中提到它作为感谢。在此之后,学校当局,包括教育部门,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每个人都注意到了这件事。这不仅仅是一份副本。所有参与此事的各方都有书面材料。”
那么学校是如何决定这个老事件的结果的呢?"这需要当时组织调查的纪检部门."胡靖说。
据公开消息,李泽超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担任传媒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立场没有改变。
记者联系到了沈友平,一位传媒学院的老师,他和李泽超在《广告心理学》第九章共同署名。他向记者证实,“学校对这件事的定性不是剽窃,因为早在2004年他在文学院的时候,李泽超就接到了在教材中写两章的任务。因为他不在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具体的作者是我。他没有参与写作,但有一章他被要求和我一起签名,另一章我自己签名。第二年,他将这两章合并成一部关于广告美学的作品。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他也没有告诉我。因为他也是这本教材的合作编辑,学校前年没有对剽窃行为做出任何评价和结论,李泽超老师也亲自为我没有事先告诉我就写的字道歉,所以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事情就是这样。”
记者联系到的李泽超的同事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就此事进行正面采访,但有几个人对记者说,“学术评价不是很好”,“他周围的人都知道真相”。人们在做,天空在看。”“世界上有正义,总会有一群正直的人,总会有追求真理的人。谢谢。”
有些同事还说:“李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然而,坦率地说,他涉及的许多跨境研究领域可能对他的知识结构有些不情愿。”
与此同时,网上自发地出现了针对李泽超的“反剽窃运动”。一些网友通过文本比较指出,李早年的许多论文和专著都有剽窃的嫌疑。就连胡靖和传媒学院其他老师的论文也受到网民的分析。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生于艳茹涉嫌抄袭事件也再次曝光(注:2014年8月17日,国际新闻出版界知名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于艳茹论文抄袭公告》发布)。公告称,于艳茹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的“杜氏运动”发表在该杂志2013年第7期上。在17世纪70年代出版于1984年第4期的《十八世纪研究》中,妮娜·吉尔巴特的论文《f·朗迪尔》被翻译成长篇,甚至直接使用了吉尔巴特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有些人还认为她的问题不是剽窃,而是过度引用)。
自从"因为记录"事件以来,网友"杉原顺水"一直在收集网友对李论文的分析。他甚至对事件的进展做了长时间的汇编。他在他的文章《愿意做一个被石头砸中的鸡蛋:质疑李泽超的剽窃事件》中写道,“我和李泽超没有联系,个人之间也没有学术纠纷。对他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和持续曝光仅仅是因为他对学术世界的不满,他对剽窃的厌恶。中国的学术生态非常糟糕。年轻学者在他们的文章、项目和治疗中被各种玻璃屋顶挡住了。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现在有些人甚至用明火来剽窃青年学者的成果,他们没有悔过的意思,闪烁其词。这种学术渣滓仍然可以傲慢和霸道,这不意味着学术已经成为他们的私人装置吗?......李泽超的曝光,不是门户之争,也不是一条线,而是学术界真正的弱者对现状投下的一枪!”(原标题:否认“无行政处理”,学校首次公开回应李泽超涉嫌剽窃)
阅读更多
安徽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回应剽窃:引文被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