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教授为学生争署名权不惜撤稿
在过去的两天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雷“着火了”!为了赢得学生的著作权,郑雷的举动因从核心期刊上撤回手稿而招致“愤怒的赞扬”。
6月15日,郑雷在《朋友圈》上发帖:“他和朔史圣一起写了一篇关于公开数据的论文。半年多来,一家核心期刊提交了手稿并对其进行了几轮编辑。最初,它可能在本月出版。然而,另一方的主编突然提议,除非他们是博士生,否则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只能留下导师的名字。和学生们讨论后,我决定不让学生们签名,所以我不得不收回手稿。职称的评定可能会推迟几年,但与学生的友谊和作为导师的原则不能妥协。”
同一天,郑雷在朋友圈里收集了341个“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采访时,郑雷说,他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是否撤回学生的名字,自己出版手稿,但最后他感到抱歉,决定撤回手稿。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潜规则”
一位长期在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工作的编辑告诉记者,在我们国家,核心期刊不给本科生或研究生签名是不常见的,“一般来说,作者是受尊重的。”
关于发生在郑雷和他的学生身上的“未签名”事件,编辑认为这可能是核心期刊编辑之间的“抵制现象”。因为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发表文章,但并不排除有些学生的文章质量不高,有些导师会把自己的文章贴在学生的名字上以示帮助。“这种情况受到编辑的抵制”。
然而,郑雷说,几年前,他所在的学院已经废除了研究生必须在毕业前发表核心文章的要求,但他和他的学生们却没有这样做。
“211”大学材料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告诉记者,事实上,一些著名的导师将被邀请在核心期刊上写文章,导师会要求学生帮忙写文章,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当最后发表文章时,尽管文章的标准一般,但期刊通常更愿意只列出导师的名字,因为导师是有名的。
这一声明得到了教育部下属一所大学文科和理科讲师的认可。他告诉记者,导师越有名,他们邀请的手稿就越多。其中一些导师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许多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写的。
他说,一些受欢迎的“人”不珍惜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机会。然而,那些正在学习的学生非常重视核心期刊。首先,一些学校有发表论文的“硬目标”。其次,年轻人更有活力,更愿意运用近年来流行的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和科学研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郑雷仍然记得,当他第一次和他的导师一起发表论文时,“我的名字被印在了一份重要的核心期刊上,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郑雷也想给他的学生这个“受启发的”机会。他认为一些学生的文章质量很高,比一些所谓的“人人”文章更有价值。但是有些人认为他的行为有点“愚蠢”。
“确实有导师把学生当作工具,其中有些人水平很高,我不喜欢。”郑雷说,在评价大学教师职称的过程中有一个默认的评价规则——发表文章,最好是单独署名,写学生的名字就像学生写文章一样。
这种“潜规则”迫使一些与学生合作并愿意签名与学生讨论的导师。如果学生同意不签名,导师通常会给学生一些补偿。
“通讯作者”制度能引入社会科学吗
郑雷认为,科学和工程中常用的“通信作者”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校只承认由导师单独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然而,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通信作者”的身份也可以被认可。通讯员通常指负责该主题的主要负责人。通讯员是课题的负责人,负责论文的资助、设计、写作和审核。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通讯作者通常是一个很有威望的导师。
郑雷告诉记者,当他在微信朋友圈贴出帖子后,许多理工科学生和导师都很惊讶。他们在评论中提出了“通信作者”的观点,“通信作者和第一作者一样,在评价职称时是有用的,两者并不冲突。”
郑雷早年在国外做研究时是一名“通讯员”。2009年回国后,他的“通信作者”署名文章一度未被学院认可。交流后,在询问了国外交流作者的相关待遇和文件后,被学院接受,“但不是每个学院或学校都能接受。”
“211”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告诉记者,“通讯作者”在国内科学领域并不算高。他解释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研究小组有一个“大老板”(直接导师-记者的笔记)和两个“小老板”(副教授或讲师-记者的笔记),而一篇论文最多可以有三个通信作者签名,“通常至少有两个通信作者签名”。
他认为,即使将“通信作者”制度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也会遇到与科学和工程相同的情况,即“含金量”降低。
“匿名认证”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年轻学生并不出名,很少有机会发表文章。然而,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长期以来并不新颖,学术研究也不先进,但手稿却一直保存着。
郑雷说,这种“不看文章质量,只看文章来源”的做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它鼓励创新,另一方面,它压制年轻人,先进的知识被水平压制。
发达国家长期使用的“匿名审查”制度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作者将稿件发送给某一核心期刊,以决定文章是否可以发表不应由该期刊的编辑发表,但在编辑作出初步判断后,作者的姓名应被隐藏,文章应分别发送给3至5名业内专家,由他们发表审查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双盲”是非常重要的-专家不知道谁写的文章和作者不知道哪些专家被邀请参加审查。评审结束后,编辑负责将专家的评审意见匿名发送给作者,并给出“拒绝、小改动或大改动”的建议。
然而,在我国,只有少数核心期刊引入了“匿名评审”机制,大多数核心期刊仍处于最原始的“编辑决策系统”时期。编辑对一篇文章的好坏有最终决定权。
一方面,这种机制贬低了核心期刊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发表文章”的“寻租”现象——一篇文章的发表可以用金钱或关系来“抚平”。
郑雷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些期刊编辑愿意成为“好编辑”并坚持学术原则,但大多数时候,主管领导、朋友、官员和导师都要求过来,编辑也很尴尬,“找不到拒绝的好理由”(原标题:为什么核心期刊被“排名”)
上海,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