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绘制3D藏宝图,表演金银文物的蜕变,以及水下文物300多年的运动轨迹……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负责人刘志言最近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已发掘出约5万件文物。这不仅是科学考古发掘的结果,也是多学科“黑色技术”合作的结晶。
这是江口陈印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摄于4月15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地球物理勘探绘制三维宝藏图
“石龙给石虎,金银一万五;谁能看穿它并购买所有的资本。”一首关于江口沉银的歌谣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流传了300多年。据传说,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张·在彭山河河口战役中失败,损失了1000条金银船。
根据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江口陈印遗址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对于考古队来说,不可能挖掘100万平方米的面积,每年只能选择大约1万平方米进行挖掘。如何确定发掘范围,文物聚集地在哪里,传说中能“收买成都*”的宝藏在哪里?地球物理勘探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早在2016年底首次发掘江口沉银遗址时,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就组建了“江口沉银”水下科学考古研究团队。
三年来,利用水电阻率成像、高精度磁法、频域电磁法、两栖雷达、航磁法等探测技术,绘制了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三维藏宝图,对重点地区埋藏的5万多平方米文物进行了精确探测,为确定遗址分布范围、确定古河道准确位置、掌握水下文物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3D藏宝图有针对性地进行水下考古发掘,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其准确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执行经理郑哲轩说。
这是从水中出土的“蜀狮子宝”金印的一部分(摄于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出土金银文物表演变形
“江口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是贵重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它们已经在水下埋藏了300多年。它们被砂岩和卵石挤压。“疾病”主要是变形,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恢复文物的原始形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陆海子说。
陆海子介绍说,江口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主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通过现代技术“看电影”,然后我们通过传统技术“操作”。
例如,对于一个折叠严重、库存过多的银碗,x光探伤仪首先被用来发现文物内银碗中心的折痕、裂缝和字符。超景深显微镜对银碗底部“胤祀”字样的精确测量,为初步判断其雕刻工艺提供了依据。利用扫描电镜对文物“金帽顶”的微观形貌和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提供顶爪钉焊接材料的元素组成,有助于制备补焊材料。
最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者通过老一代工匠的言行,恢复纯手工制作文物的过程,用“原始技术和原材料”修复文物。
这是从水中发掘出的“蜀王宝藏”的金印(摄于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恢复水下文物300多年的运动轨迹。
"江口陈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反映了各个学科和部门的整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说。
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与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其他大学密切合作,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多学科研究。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四川考古研究所最近发起的合作项目是利用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江口陈印遗址文物的时空分布。如果该项目的研究成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江口文物从沉没到现在的300年间的运动轨迹和空间分布。
"对江口陈印遗址的跨学科研究将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杨兴国说。
这是江口陈印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摄于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刘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