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呼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
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为中国牵头的重大科学项目国际合作做了“路演”。
从大亚湾和江门中微子探测器到新型高能光源,再到正在建设的高空宇宙线观测站,王说,现在是新兴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为基础科学做出更多贡献的时候了。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王说:“在过去的30年里,没有一个国家完成过大规模的高能物理项目。”
在2月14日至17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来自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至少在三项活动中为国际合作而奋斗。
所有这一切的背景是,国际科技合作在某些领域遇到了挑战。例如,美国能源部去年12月发布了一份备忘录,限制其资助的研究人员在新兴技术领域与所谓的“敏感”国家合作。
在2月15日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阿里·库萨里说,仅仅根据研究人员的国籍来选择伴侣是“不可思议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彼得·米切尔森(Peter Michelsen)认为,大型科学项目的规模和成本使得国际科学合作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但“反全球化”等论点阻碍了这种合作。
王说:“我希望国际科学界能够抛开政治和其他因素,以全球协作的方式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和风险、共同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共同的问题”。不同项目和任务团队之间的竞争是科学进步的驱动力之一,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参与项目和团队,两者并不冲突。
英国信息服务公司科瑞维安科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乔纳森·亚当斯也认为,竞争与合作并不矛盾。他告诉新华社记者,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需要从所有国家招聘优秀人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参加比赛。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2016年美国与国际合作伙伴发表的科学与工程论文中,超过五分之一有中国合作伙伴,在国际合作中排名第一。然而,在中国与国际合作伙伴发表的科学和工程论文中,有46.1%有美国合作伙伴。
被称为“中国之眼”的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与美国的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宽视场望远镜合作,去年发现了毫秒脉冲星,这是迈克尔逊等人喜欢谈论的合作模式。
在谈到来华盛顿宣传中国重大科学项目的原因时,王说:“单个项目的国际参与度越高,其国际知名度就越高。这是选择好项目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克服学术偏见。”
据他介绍,中国领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十分之一是由欧洲资助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投资和研究人员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美国。这里发现的“新中微子振荡模型”曾被美国杂志《科学》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此外,已经完成预定科学任务的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计划与意大利、俄罗斯、瑞典和南非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配实验。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重大科学项目的国际合作,王一直在为此奔走。演讲结束后,他立即飞往都灵,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讨论合作事宜。今年3月,他还将前往日本出席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会议,讨论全球合作...
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告诉新华社,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开放”,也就是说,要“分享”各级科技成果。美国和中国应该首先通过广泛的科技合作建立互信,而不是在讨论合作之前等待互信。(新华社记者周舟)
中国科学新闻(2019-02-19,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