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一塌糊涂,印度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统一过?
说起印度,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如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是非常活跃的。印度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它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国土面积第七大,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坐拥庞大的国家体量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印度却和我们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印度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国家。即使是今天的印度,仍然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内部的凝聚力并不如我们强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寻。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文明也位列其中。但不幸的是,古印度文明却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古印度文明又称“哈拉巴文明”或“印度河文明”,兴起时间大致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到公元前十八世纪,产生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在兴盛了六百多年后,古印度文明突然衰亡,至于原因则成为谜团。大概在两百年后,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进入该地区,重新建立了文明体系,并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印度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奴隶制小国, 并确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印度国家概况》
次大陆进入雅利安时代后,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这有点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时的次大陆上诞生了很多奴隶制国家,其中有较为强大的十六个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十六雄国”。在长期的混战中,来自今比哈尔邦地区的摩揭陀王国的孔雀王朝最终胜出,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式政权。摩揭陀王国在印度历史上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又可分为幼龙、难陀、孔雀、巽伽、笈多等多个王朝,在公元六世纪时期,随着笈多王朝的灭亡摩揭陀王国的时代最终结束。
在摩揭陀王国存在的这一时期内,印度也出现了分分合合的政治局面,并被多次入侵。公元前六世纪末期,来自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最早入侵了印度,随后而来的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的入侵打击了当时的难陀王朝,为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也就是著名的“月护王”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次大陆的王朝更迭。
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大夏、塞、安息等多个民族先后再次入侵印度,最终是由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贵霜帝国最终被旃陀罗笈多一世推翻,印度进入了笈多王朝时代,这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
笈多王朝之后的印度历史是*世界入侵的历史。这一过程最早是公元七世纪由印度西北部兴起的拉其普特人推动的,在公元八世纪时期阿拉伯人的入侵不断加剧,到公元十一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已经在北印度地区建立了多个王国,并由此开始了印度的“德里苏丹国”时代。在公元十六世纪,德里苏丹国瓦解,而来自中亚的突厥后裔巴贝尔进入印度并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巴贝尔被称为“印度斯坦的皇帝”。
1517年,劳迪王朝内乱,占领阿富汗的帖木儿帝国统治者的后裔巴布尔乘机入侵,几年以后占领了德里。历时300多年的德里苏丹王国从此结束,开始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印度持续了300年之久的统治,是印度历史上版图最广大的一个帝国。
—— 李文业·《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
莫卧儿帝国之后的印度历史进入了殖民时代,葡萄牙人最早在印度建立殖民地,而后来的英国人完全征服了次大陆,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印度斯坦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一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为印度的独立提供了契机,在十九到二十世纪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印度的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发展,争取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
最终,在1947年,英国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宣布放弃了在次大陆的统治。但这一方案使得次大陆一分为二,成立了以一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为主的巴基斯坦。次大陆的政治局势就此基本确立。
从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印度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统一的时代,在某些时期还产生出了和我国相似的统一契机。但机会最终并没有转化出成果。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没法把握这些历史机遇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之所以能形成大一统的国家离不开一个人的推动,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的秦始皇。秦始皇一生在位三十六年,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政治上,他用十年的时间一统天下,又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建立了以郡县制度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在文化上推崇法家,统一文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那我们不妨做一个类比,看一看相同条件下印度的表现。在印度的列国时代结束后,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疆域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地区。而到了著名的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达到鼎盛,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次大陆,只有德干高原的南部地区没有被征服。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建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国王集行政、司法、立法、监察权力于一身,掌握最高权力,但孔雀王朝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统一体系。
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虽然为孔雀王朝奠定了根基,但在位后期,建树不多,晚年笃信耆那教,为此放弃了王位,并绝食而死。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就是阿育王,阿育王以杀伐继位,在位期间致力于武功,孔雀王朝在他手里达到极盛。晚年的阿育王因受战争惨象的触动,不再致力征战,转而信奉佛教。并推崇和平治国的策略,并致力于缓和各大教派之间的矛盾。
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着武力而建立起来的,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若强有力的国王的个人能力来维系,而缺乏内部广泛的经济联系作为凝聚统的牢固基础,昭示了这样的行政制度存在弊端。
—— 聂琦·《孔雀王朝衰败原因初探》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印度虽然在孔雀王朝时期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帝国,但并没有建立巩固统一成果的制度体系。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王朝迅速衰落并很快分裂。可以说阿育王虽然使得其王朝达到鼎盛,并在后期致力于缓和国力矛盾,为国家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但仅仅是以一人之才能维系国家之稳定,不能解决国家分裂的内在诱因。至于后来建立的笈多王朝,版图远不如孔雀王朝,更谈不上统一印度全境。
而至于月护王到阿育王之所以没有建立国家统一的制度保障,并不能直接归咎于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有着社会现实因素。
印度自从雅利安人入侵以来,就形成了一项独特的社会制度,那就是种姓制度,也称为“瓦尔纳制度”。瓦尔纳的意思是“肤色”,因为雅利安人是浅色皮肤而印度土著是深色皮肤,所以雅利安人以此作为阶层划分的依据,把国家内的臣民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四大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的前三个等级是雅利安人,后一个等级是土著。
曾有人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谈不上真正了解印度社会。种姓制度是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传统上,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一-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
—— 余妍·《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首陀罗占据当时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但社会地位地下,只能从事一些被认为是低贱的社会职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达利特”,是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不可接受的贱民”。这些人社会地位最低下,备受歧视,他们甚至被要求不能把影子落到其他种姓的身上!直至今天,印度国内还有一亿多达利特人种。
种姓制度带给印度的是严重的社会割裂。因为不同种姓是不能通婚的,连职业也是被限定的。通过这一制度,雅利安人实现了自身的“血统纯粹”,保障了其的世袭权力,但印度社会也因此难以糅合。因为各种姓之间的地域分布不是绝对均衡的,有的地区低种姓人口占绝对比重,该地区就很难融入印度社会。
印度的民族之多,构成之复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
——《印度民族构成》
除此之外,印度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据统计,如今的印度全国有超过十三亿人口,一百多个民族,其中占比较大的是印度斯坦族,但也只占总人口比重的46%左右。虽然历史上的情况并不和现在相同,但这种局面是基本相似的。
拥有一个核心民族意味着更少的民族争端,也就是更好的政治稳定性。就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斗争中,民族利益的相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导致了印巴社会的割裂,使得本该统一的次大陆却成为了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印度国内复杂的民族成分使得印度在各种民族利益的矛盾中难以做到持续调和,加剧了其国家的离心倾向。
而多民族意味着多语言,印度国内据统计有多达两千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只有大约30%的人使用,英语是其第二官方语言。秦始皇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中“统一文字”绝对是最具影响力的决策之一,而中国早在西周就努力尝试推动语言统一,当时的“雅言”就是全国通用语言。民族认同是要基于文化认同的,中国的古代统治者从未基于人种去划分文明圈,而是基于文化认同,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印度民族,是世界上宗教最悠久的民族,也是信奉宗教种类最多的民族。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印度这片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其信仰者。因此,一些学者称印度为“宗教博物馆”。在印度,信徒人最多的是印度教,其次*,再次为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帕西教,还有极少数印度教徒该信犹太教,一些少数部落中有萨满教的信奉者。
——《印度宗教文化》
而复杂的宗教环境更是给印度的统一问题再出一道难题。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国内以印度教为主,其他的还有耆那教、锡克教、佛教、祆教、犹太教等据说多达上百种宗教。之前我们谈到孔雀王朝时就说过,旃陀罗笈多就是晚年因信奉耆那教而选择放弃王位并遵从教义绝食而死,他的孙子阿育王则信奉佛教,在位期间大力弘扬佛法,广修庙宇,并给寺庙捐赠土地财产。而阿育王还致力于调和宗教争端,缓和国内矛盾。
可见那时候的印度就已经受到宗教问题的困扰。信仰的对立很难调和,也就很容易制造分裂,印度的宗教环境太过复杂,对其国家的统一自然不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印巴分治,英国人提出所谓《蒙巴顿方案》就是看准了印度社会这个死穴,因此故意颁布这一法案制造分裂。
以上我们谈到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对印度统一问题的影响,这些都属于社会因素,而抛开社会因素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影响。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印度国家概况》
如果来看地形,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实要好过我们。中国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有三大阶梯、五大地形齐全,地区差异比较大。而印度就要好很多,其北边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中间是恒河平原,南边是德干高原。而青藏高原在印度的版图中占比不大,印度主要以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为主。这两大地形的特点就在于平坦,基本没有太大的地理隔绝。如果要说有,次大陆东西两端的高止山脉的影响会大一些,山脉外侧的沿海地区相对比较隔绝,是*的温床。
这样的地形其实很适合统一。但不好的一点是印度的北部和西北部,这些地区连接着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内部,虽然有高原耸立,为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屏障,但也算不上天险。这一地形带来的后果是印度频繁遭到外敌入侵,比如雅利安人就是来自中亚,后来反客为主统治了次大陆。再比如后来的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阿拉伯人......正是这些外敌的大规模入侵使得次大陆的改朝换代比较频繁。而频繁的改朝换代,不断有新的人口注入、宗教流入、文化输入,使得次大陆的社会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加剧了印度社会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