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帝国与汉朝和亲,真的是贪图每年赏赐的财物吗?
说到匈奴其实也不得不说这个名族还真的是厉害啊,而且有的时候很多朝代都拿这个完全就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很多时候有的会选择和亲这种方式去解决这些事情了,那么最近不少的人问了,匈奴帝国与汉朝和亲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因为只是贪图封赏的东西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和亲”,在汉王朝与匈奴帝国之间的关系里,属于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情绪化的“屈辱感”仍是主流,很少有人深入分析,“和亲”政策对于匈奴帝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是不是对战争无比痴迷,直白点说“忘我之心不死”。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基本都是延续了刘敬劝谏汉高祖和亲的思路,见《史记·刘敬列传》:
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柰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贪汉重币”,也就是着眼点在官方的馈赠,在最近网上火得一塌糊涂的施展《枢纽》一书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并由此引申出了汉王朝的岁时馈赠,与匈奴帝国的继承权问题也会产生化学反应,即核心王族获得越多,其与被统治部落之间的物质差距就越大,从而稳固政权。
这种观点其实历来老先生没少提及,但却是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问题的症结,就在“岁奉”的数量上。
《史记》对于这个“重币”写得很含混,像什么吕后、汉文帝和单于互赠车马之类的,都不算常态举措,真正能够代表数量级规模的,在《汉书·匈奴传》里有这么一处记载:
(汉武帝征和四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糱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这是汉匈大战之后,匈奴单于的一份求和要求,细化一下, 有几个部分:
1,与汉闿大关,意思就是开关为关市;
2,取汉女为妻,也就是要求汉女和亲,注意,连贵公主都不要了;
3,岁给遗我糱酒万石,糱酒是麴酒,一种甜酒,一年要一万石;
4,(岁给)稷米五千斛,稷米,别称粢米、穄米、糜子米,一年要五千斛;
5,(岁给)杂缯万匹,也就是各种丝织品一年一万匹;
6,其他类别的东西按照原本的约定给付。
以上几样东西特别指出来,应该是比之前的惯例多,但又是一个什么规模呢?
先说粮食,古代的战略物资,这个东西可以直接被匈奴本部所食用,增强其王廷的军事力量,1年5000斛,是一个什么概念?
糜子
正好,西汉宣帝年间有位老将对数字很敏感,给了我们一些参考,《汉书·赵充国传》记载:
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史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
也就是说,10281名步兵,1个月吃谷27363斛,盐308斛,盐且不论,只说粮食,以汉军的标准,单于每年要的粮食可以供1879个人吃1个月……换成年消费量,5000斛,也就够157个人吃1年……
这个数量级,可能也就刚够匈奴单于穹庐中的各色妃嫔、贵人食用,连给王廷服务的奴隶都捞不着,就更别说什么扶持本部武士、核心部落了。
再来说说糱酒,《汉书·食货志》里记载了王莽时代官方造酒的“技术指标”:
请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率开一卢以卖,雠五十酿为准。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斛、石在西汉初年其实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和1万石的酒,只需要3030石的粗米就可以酿成,比上面的粮食还少些……
而缯,在西汉初年是丝织品的统称,1万匹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西京杂记》载:
“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
这里说的是宣帝时代的“散花绫”,在当时也应该属于高级奢侈品,因为普通的缣和帛在汉简里的价格也在1000—2000钱/匹左右,这种高档货,要60天1匹,也就是1个工人1年成6匹,所谓万匹,也就是1667个织工1年的产量,而低档的大路货工时无疑要比这个短得多,人力自然也就少得多。
事实上,以汉代的国力来说,仅《汉书·食货志》记载的:
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只是汉武帝巡游一圈的赏赐,就用帛100多万匹,可见匈奴单于所请的丝织品虽然已经算是货值很大的货物,但在汉朝的生产力面前,也就是毛毛雨。
同样是《汉书·食货志》记录均输法的效率: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综合一下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匈奴自官方渠道所得到的“岁奉”,看起来数目不小,对于汉朝的生产力而言,实属九牛之一毛,对于匈奴帝国而言,也不太可能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那么,他们与汉朝的和亲,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又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利益点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