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科普小知识2021-07-28 02:01:19
...

在唐朝天宝3年,朝中担任秘书监的大诗人贺知章已经是86岁的高龄了。这年龄一大,这老家伙就越是思念起自己的故乡萧山了。于是贺知章便向唐玄宗提出辞职,说是想要回家修道,以终天年。虽说唐玄宗很是不舍得贺知章,但是毕竟老先生的年纪已经太大了,于是就批准了,而且唐玄宗还也别颁旨,让萧山地方官出钱把贺知章的故宅改建成千秋观,以便让他安心修道。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贺知章回到萧山老家,随行的只有儿子贺孚。踏上故土的贺知章分外激动,听着熟悉的乡音更是百感交集。因为街道变化太大,他有点迷路了,便向街上玩耍的孩童问路。当孩童告知后,兴冲冲的贺知章当即赋诗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远的,贺知章父子看到了故宅,恨不得插翅飞过去。可是,眼前有一条河拦住了去路。举目远望,河上连一座桥都没有。再往下看,只见河面上横着一条摆渡船。贺家父子赶紧上前,招呼摆渡船。船上站着一个歪戴帽子的家丁模样的人,伸手就要摆渡银一两。贺孚一听吓了一跳,一两银子能买五十斤白米,这价格也太贵了。他不由怒道:“哪有这么贵的?我另找个摆渡船!”

家丁两眼朝天地说道:“这棣上河三十里内,所有的摆渡船都是曾家的,都是这个价。想省钱,你只管游过去好了!”这话够霸道的,贺孚就要发火,被贺知章拦住了。他知道自己父子久未回乡,不了解当地情况,还是打听明白再说。于是,贺知章掏出一两银子,两人坐船过了河。

贺家老宅是一座三间房的小院子,早已破败。不过当地的曾县令已经奉旨,带着一帮工匠等着改建千秋观。贺知章虽然已经告老回家,曾县令对他仍然毕恭毕敬。贺知章想起了棣上河摆渡的事,就问曾县令。曾县令叹了口气,说这条河常常发大水,因此始终无法修桥。摆渡价格高,是因为河流湍急,摆渡人有风险。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贺知章当即说:“修道修的是人心,与其花钱修观,不如就建桥吧。发大水没关系,只要把桥墩加高即可。”曾县令听完后,苦着脸说:“皇上下旨修的是千秋观,如今改为建桥,岂不是抗旨不遵?再说您的宅子这么破旧,也没法住。”

贺知章听完微微一笑,说:“你只管先停了工程,上奏皇上,就说我贺知章决意弃观建桥,皇上一定会恩准的。至于我的房子,还勉强能住。”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县衙里一点动静都没有。贺知章这个急啊,因为自己身体不大好,就让儿子贺孚出门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不多时,贺孚怒气冲冲地回来了,对贺知章说:“爹,您上当了。原来河上的摆渡船都是这里的恶霸曾员外把持的,这个曾员外正是曾县令的亲弟弟。建了桥,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听衙门里的人讲,曾县令压根就没上奏,他打算拖到您忘了再说!”

贺知章性子十分火爆,闻言不顾病体,起身去找曾县令理论。谁知曾县令来了个闭门不见,他去了好几回都找不到人。无奈,贺知章就打算自己写奏折上报朝廷,可写一半又放下了,因为他现在无官无职,没有资格上奏了。贺知章越想越窝火,心里一急,病情就加重,眼看病入膏肓了。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这一天,奄奄一息的贺知章终于见到了曾县令。原来这家伙又接到新的圣旨,说等贺知章百年之后,要下旨赐封仙号,在千秋观中立像祭祀。这真是皇恩浩荡啊,曾县令屁颠屁颠跑来道喜了。贺知章听完,心头不由感慨,唐玄宗乃一代明君,可现在却痴迷鬼神之道,忘记了天下苍生。

忽然,他想出一计,急忙把儿子贺孚叫到跟前,低低嘱咐一番。贺孚满眼含泪,点头应允。之后,一代大诗人贺知章溘然长逝。

等贺知章下葬后,曾知县就开始张罗着修观立像了。修好观塑好像后,四名工匠往木座上立像的时候,神像的脸却自动转向北方,连立了三次都是这样。曾县令有点儿慌了,急忙问工匠是怎么回事,工匠们都茫然摇头。

神像面向南方才对,否则曾县令就交不了皇差,他不由慌乱起来。好在第二天早上,贺孚来找曾县令了,说他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了老爹贺知章说,他在等一位北方来的腰佩金龟的仙人,而这位金龟仙不日即到。

当时皇上痴迷道教,全天下都在谈鬼神之术,曾县令也不例外,立刻派出衙役到城门口迎接金龟仙。第三天,还真有一位腰佩金龟的中年文士飘飘而来。衙役们立刻通报了曾县令,曾县令亲自出迎,然后说明给贺知章立像的事。文士略一沉吟,说:“贺老估计是心愿难了,但具体是什么心愿,我得去问问。”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曾县令便带文士前往千秋观。文士面对神像,先是侧耳听了听,然后点点头,才转身对曾县令说:“贺老说了,他的心愿是拆掉千秋观,用来建棣上河的桥!至于神像,可以立在剩下的一间旧宅里,這样的话他的神像自然就立正了。”

曾县令一听拉着苦瓜脸,说:“可是皇上下旨没说建桥啊,这个责任我担不起!”文士就说:“这个容易,你即刻写本上奏,我也具名。”曾县令虽然不想建桥,但立不正神像交不了皇差,无奈就开始写奏折。写完之后,文士提笔在后面写上名字:臣李白同奏!

曾县令恍然大悟,眼前文士竟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皇上曾经亲口封他“谪仙人”名号,难怪贺知章要称他金龟仙了。有他出面,这奏章皇上自然会批准。这时候,李白招呼工匠把神像立在旧宅里,果然端端正正面向南方。

曾县令看看神像,又看看李白,就有点醒过味儿来,李白和贺知章是旧识,这来得也太巧了吧。可是,奏章已写好,李白又名满天下,这桥是不修也得修了。

曾县令没猜错,李白正是贺孚一封书信请来的。贺知章临死对贺孚嘱咐,要他写信给京城的李白报丧,并说明详情。两人交情深厚,李白肯定会来。李白一向身佩金龟,正好用金龟仙来吓唬曾县令。而神像始终面向北方,是因为贺孚跟工匠们商量好,在木座下安了滑轮机关,会自动朝向北方。

“思家桥”是怎么来的?思家桥与贺知章有什么渊源?

却说李白来到贺知章坟前一阵恸哭,贺孚忙过来劝解。李白这才止住悲声,挥笔写下一首诗《对酒忆贺监》,来纪念这位肝胆相照的老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说的是李白三十五岁那年在长安游历,和贺知章初识于一处街头。那时李白只是一介布衣,贺知章是朝廷高官,但两人都感觉遇到了知音,于是贺知章立刻拉李白进入酒馆痛饮。其时贺知章身上没带钱,竟然把身上戴的金龟摘下,换酒酬知己。后来李白赎回金龟,贺知章却不要,送给了生平第一好友李白。如今好友故去,李白悲痛万分!

半年后,新桥落成。李白此时还没有走,曾县令让他给桥赐名。李白说,贺知章在朝中为官时就多次说过思念家乡,就叫“思家桥”吧,然后大笔一挥,写下潇洒飘逸的“思家桥”三个字。从此,思家桥就横跨在萧山棣上河,方便行人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