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办学和周游列国的钱从哪来?孔子的收入来源介绍
孔子周游列国,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各个国家巡游,想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想让国君能够接纳自己的想法,然而其实很多国君对他的态度都差不多,孔子也经常四处游走,但不管孔子要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那孔子办学还有周游列国的经费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他能一直做这些事情呢?孔子的收入情况又是怎样的,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孔子对待钱的态度异常豁达和洒脱近现代对孔子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学者们发现:古代儒家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没有欲望,没有情绪,没有烟火气息的圣人,是带有政治企图的,那绝对不是真实的孔子。
孔子是一个非常务实,而且很接地气的人。金钱对于他来说,是实现他理想的工具,他不爱钱,但也不会故作清高,他需要钱,但也不会因为钱放弃自己的坚守。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富贵是人们追求的东西,贫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去追求富贵和摆脱贫贱。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富贵合乎于道,即使是给人执鞭的差事也可以做。如果不合乎道,那就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事。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见利忘义,但也无需刻意节衣缩食,安于贫困。
2、孔子对金钱的需求非常大如果不是特意去研究,我们很可能忽略了孔子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谓孔子周游列国,一般是几十人的队伍,有弟子,有马夫,有仆役。这么大的队伍,吃喝拉撒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何况,孔子和弟子一直在贵族阶层活动,要参加他们的聚会,宣传自己的思想,孔子一行人至少要有体面的生活才能维持基本的社交礼仪。
孔子一行周游列国,13年时间不事生产,还要保持应有的排场,支出肯定少不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深感壮志不得酬,于是聚徒讲学。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少弟子“贫且贱”,贫困弟子只需要拿10条干肉作为拜师礼,即可入学。孔子有徒三千,通常认为三千只是虚数,但是弟子数量也肯定很多。要保证这么多人的吃穿住行,花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熟练六艺。六艺里面的声乐、射箭、骑术等等都是挥金如土的项目,这些教学设备真不是一般人家负担得起的。
孔子聚徒讲学相当于办了一个半公益性质的大学,耗资非常巨大。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来很多弟子一起整理、编撰《论语》,这些都需要大笔的钱。
总的来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的弟子们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一直在不停的奔走和活动,这些都需要极其优越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3、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打造商业帝国有人可能会说,凭孔子的名声和威望,难道没人资助吗?有的,肯定有很多。但是孔子非常明白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道理,带有目的性的资助和大额资助他是不肯收的。别人的钱不能拿,那就自己赚,孔子索性搭建了一个商业帝国,代理人就是他的弟子子贡。
子贡经商有多牛?前人有记载。《论衡·知实》载:“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有很多人认为,子贡善于经商是因为出生于富商之家,所以才会精于此道,买低卖高,积累了大量钱财,成为孔子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这种观点忽略了孔子对子贡的影响。
子贡很年轻时(有人认为是18岁)就成为了孔子的弟子,不过直到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时才跟随在孔子身边,此时子贡已经25岁。这一点,子贡和其他弟子完全不一样,其他弟子都是一直在孔子身边,只有子贡是周游列国时才临时加入孔子团队的。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子贡不在孔子身边的7年应该是在孔子的教导或者说授意下,慢慢布局商业,好为孔子周游列国做准备。等到孔子周游列国了,子贡就在孔子身边侍奉了。这般理解,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子贡跟随孔子的时间恰好是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之时。
在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子贡作为孔子团队的后勤官、外交官以及开路先锋,帮孔子处理一些闲事、杂事和难事,同时子贡也没有停止经营商业帝国。他的商业活动与孔子周游列国息息相关,相互支撑。子贡把孔子视作日月,为了孔子苦心孤诣地经营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孔子能够顺利地周游列国,聚徒讲学,这个商业帝国功不可没。
至于另外一个问题,子贡是商业帝国的真正掌舵者,还是仅仅是个代理人?这恐怕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无法解开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