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梁鱣

科普小知识2022-01-01 06:45:48
...

梁鳣(前522~?)名鳣,字叔鱼,号子京,汉族,齐国人。少梁开国康伯之九世孙,晋大夫益耳五世孙。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梁鳣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东汉永平十五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之后,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便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1、个人简介


梁鳣

其先五族之乱避迁齐之千乘。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齐国人。以乐安“县特其封邑”(明嘉靖丙午九月赐进士、太仆寺卿、邑人李舜臣撰《乐安县志序》)。

梁鳣年届三十,还没有生儿子,他母亲想为其另娶,后来因听从商矍的劝告,作罢。

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汉追子京侯。

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2、人物事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孔子弟子梁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可知,《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

3、梁鱣:先贤梁子出千乘


千乘城遗址

相传,梁氏为黄帝后裔,奉梁康伯为授姓始祖。据《通志·民族略》载:周时,秦仲受命讨西戎,秦仲有子五人,长曰庄公、少曰康。周平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以其先人大骆、犬邱地与庄公,俾嗣秦,而封其弟康于夏阳梁山为梁伯,建立梁国(夏阳今陕西韩城县),数传至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改称梁地为少梁。其遗民就以国名“梁”为氏。

作为嫡族,春秋时,梁康伯的玄孙梁益耳率领族众迁徙到了晋国,并在晋国做了官,为晋文公称霸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五将之首。晋灵公三年(前618年),权臣赵盾诛梁益耳等,梁氏家族再受重创,其子孙*徙齐国,在齐国千乘定居下来,并在齐国屡有建树。至梁鱣之父梁钧时,已升任齐国大夫。

关于“梁”的起源,在典籍《诗经·大雅》中记载:“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在典籍《国语》中也记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历史上地处黄河故道的魏国都城(开封)大梁,以及少梁等城市,都是因地起名。之所以如此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在典籍《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由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有许多人皆以“梁”为姓氏,世代称梁氏。

千乘大鱣取为名

梁鱣所在的千乘,即今天的高青唐坊、芦湖及周边,在古代,这里草木茂盛,大河密布,湖泊深广,是齐国苑囿所在,有济水、漯水两条大河,两条古河都是直接注入大海,在这两河平原上现依然遗有有大芦湖、马踏湖两大沼泽湖泊。而梁鱣之所以起名为鱣,就与此有关。

梁鱣,字为叔鱼,叔鱼二字,根据字名命名的原则,叔字是指其在家中排名第三(伯仲叔季),鱼则是指“鱣”这种鱼类。据资料载,“鱣”是一种生活在大河中的一种大型鱼类,为鲟科淡水鱼类。《说文》释曰:鲤类也。《尔雅·释鱼》注: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据《康熙字典》,《尔雅注疏》卷九·释鱼第十六中将鱣列鲤之后,为第二类常见鱼,陆机云:“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於盟津东石碛上钩取之,大者千余斤,可蒸为 ,又可为鮓,鱼子可为酱。”陆机所指的河即为黄河,至今高青此地黄河(原漯水河道)仍有特产黄河鲤鱼、黄河刀鱼,即是三月逆流而生,符合陆机所言。

至今,高青县唐坊镇梁孙村等村,多有梁姓后人,著名的千乘城遗址也正是位于高青县唐坊镇。由此可见,历经遥远的两千多年,梁氏在高青依然能找到存在的痕迹,其与先祖梁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族迁徙多曲折

在高青县唐坊镇,至今流传着关于梁鱣的一些传说。相传,梁鱣自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勤奋好学,五六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八九岁时就已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周易》等深奥古书,被喻为神童,深得长辈们的赏识。后来,因任齐国大夫的父亲梁钧在孔子来齐国讲学时负责接洽,于是梁鱣与孔子熟识,并拜孔子为师。

梁鱣成为孔子弟子后,徙曲阜从学,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追随孔子游学列国,协助孔子缮写《春秋》,成为了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之后,梁鱣率一家人离开曲阜,到郓州定居,于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去世,开创了东原(现东平)梁氏的先河。

明代《乐安县志》载,“梁鳣,齐人也。县特其封邑”。梁鳣年届三十,还没有生儿子,他母亲想为其另娶,后来因听从商矍的劝告,作罢。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

自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之后,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便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梁鱣之后,梁氏家族在东原的发展日益壮大,逐渐吸引了众多梁氏后裔徙转东原。自唐宋开始,梁鱣的后人开始显露,先后涌现了梁孟涓、梁通、梁颢、梁固等名人,遂使东平梁氏家族步入显赫官宦之门。而对先祖梁鱣的册封也是从唐代东原梁氏发迹开始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年封为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先贤。至今,孔庙东庑奉祀。有资料证明,在唐宋之际,当时的望族东原梁氏即已经追认梁鱣为先祖了。据东原梁氏族谱所记,历代梁氏族在国中被封侯者达48人,进士167人,而东原族系历出的高官之多,为历世所罕见,史有“满堂笏”“梁半朝”之美誉。

北宋灭亡后,东原梁氏追随南宋王室逐步南迁,渐渐在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定居并开枝散叶。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

时至今日,梁氏家族每年都举行形式多样的宗亲会,清代以来,广东、香港、*梁氏还专门建立了大量庙宇,将九世祖梁鱣作为主祀,香火至今不断。

血缘牵起两岸情

进入清代,梁氏追族慕贤之风兴起,在两广、福建、*、香港等地,至今遗留的梁氏宗祠有几十处。而对梁氏先祖的追根问族又以福建和*为盛。

近现代以来,梁氏在两广和港台名人辈出,近代的梁启超是一代巨匠,现代的港台明星梁朝伟、梁家辉、梁静茹、梁咏琪等,以及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都是梁氏名人。

梁氏族人、原哈工大教授梁光荣编著了《梁氏通俗史话》一书,书中采用了*著名漫画家梁又铭绘制的《叔鱼公遗范》和**原*宣传部部长梁寒操题写的《叔鱼公传略》,追认梁鱣为始祖。文中提到:梁鳣字叔鱼,春秋时齐人,为梁康第八世孙,居齐之千乘。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列七十二贤,晚年迁居郓州。生三子:曰骢、曰周、曰同。遗言以“忠孝”二字,为永远家训。民国五十八年十月裔孙寒操恭录。

此后,另一位研究梁氏文化的专家,新加坡福建新闻出版社美术编辑、梁氏公会教育基金会秘书(祖籍福建南安诗山)梁毅也绘制了《叔鱼公画像》,追认梁鱣为梁氏始祖。画像中点明梁鱣生于齐国千乘等内容,将梁鱣的出生地定格在了北方遥远的山东高青。

寻根文化历来是中国人文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梁鱣虽然不是梁氏的第一代始祖,但由于他是孔子学生,在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推崇,多数梁氏家族都尊奉其为先祖,飨祀庙宇。2011年,山东东平县举行了“世界梁氏宗亲拜祭叔鱼公祖墓仪式”,并在东原梁林修立了叔鱼公墓碑,2012年,又举办了叔鱼公大宗祠奠基大会,通过梁鱣将东原梁氏和南方梁氏搭起了桥梁,也明确了梁鱣的祖地——高青。

作为东原梁氏始祖梁鱣的发迹地,高青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齐国立国之地,有狄城、千乘城两座齐国城邑,也是梁氏、蒋氏、田氏等族姓的地望所在。随着当代梁氏文化研究逐步深入,两广、香港、*等地的梁氏族人陆续追随祖先当年的足迹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山东高青探寻叔鱼公的足迹。

4、典籍记载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梁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梁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

上一篇:鄡单

下一篇:2017世界教育日大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