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泊里红席

科普小知识2022-09-07 12:59:10
...

泊里红席是山东省胶南市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土产工艺产品,用红白相间的高粱秸劈成篾子编制。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泊里红席已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简介

泊里红席,俗称秫秸席,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山东省胶南市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

这种席是用高梁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

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红色,在民间是红火与喜庆的象征。泊里红席,这个被红色浸染的古老且充满温情的手艺,给辛勤的泊里席匠们带来了的欢乐和吉祥。

2、主要产地

泊里红席在青岛胶南西南部的泊里、寨里、琅琊、塔山、海青、张家楼、小场、藏南、大村、理务关等乡镇均有生产。

3、历史渊源


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泊里红席”的鼻祖是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孙膑。当时,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生活穷困,就用高粱的秸秆,劈成篾子,编成席子做炕当被。秫秸原本为白色,因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顺着席子的纹理流淌,便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

由于红席的色泽鲜艳,原材料高粱本身抗病虫害能力强,种植阶段不需喷洒农药,秸秆透气性好,对沿海居民身体有利,在炕上铺一领红白相间的红席逐渐演变为当地百姓婚庆嫁娶、欢度年节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

建国初期,曾作为本地土特产品,进京参加过展览。

后来,因为革席、草席等品种的增多,泊里红席销售日渐寡淡,逐渐淡出了普通百姓的炕头,成为一种“奢侈品”。

如今,以张学明为代表的“泊里红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红席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瞄准现代人的生活情调,开发出了一些适合现代人使用的10多个新品种,使红席由过去农民“铺火炕”,逐渐演变为城里人的时尚床品,改过去的“粗糙实用”为“实用鉴赏”并举,使这一古老产品枯木逢春。

2012年“泊里红席”首次走进山东省文博会,知名度大幅提高。

4、编席技艺

按工艺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分,可将工序分为秫秸秆处理、篾子整形准备和席子编制三个主要环节。

先将在水中浸泡过8小时的高粱杆劈成0.5厘米左右宽的篾子,把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平滑、光亮,用比席子宽度长40厘米左右的篾子起头,以经纬为基础,按照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制成席。

5、工艺特点

工艺上看,泊里红席四角端正、编道整齐、色彩艳丽、无毒无味且具有光滑柔软、结实耐用等特点。

6、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持

2007年,泊里镇*设立了20万元奖励基金,扶持发展这一传统产业,吸收了涉及大场、理务关、海青等周边十多个乡镇的433名农民,从事“泊里红席”的编织、销售和编织技艺的传授等工作。随着常河店村1000余平方米的红席加工车间和100平方米的红席展厅陆续建成,以往传统编席场所低矮、阴暗的恶劣条件得以部分改变。

注册商标

2013年,“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并申报“泊里红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进行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上一篇:独立厅

下一篇:移风店镇虎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