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张宏达

科普小知识2022-09-07 19:32:19
...

张宏达,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14年出生,广东揭西人。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山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八、九届常务理事,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专于植物分类学。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植物学》,合编《中国植物志》。2016年1月20日,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姓名:张宏达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14年

出生地:广东揭西

逝世日期:2016年1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1、人物简介


张宏达先生

张宏达,1914年10月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山茶学会及美国山茶学会会员、广东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广东生态学会理事长、《生态科学》主编。曾任国家教育部及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基金等主要项目共10多项。

自1954年起,张宏达一直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1978~1992年,他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学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并主持全国统编教材《植物学》的编写。多年来,张宏达主讲了《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拉丁文》、《生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药用植物学》等十多门课程。

1987年,与联邦德国开展“中-德生态研究合作计划(CERP)”,在海南霸王岭建立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率领专家组在北回归线地区考察和评估,最终选定广东封开黑石顶,主持建立了“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从而也为中大生态学科、植物学科的研究、实习以及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12年的教育部新的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生态学排名并列全国第一。

2016年1月20日,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2、主要贡献

中国茶大师第一人曾命名可可茶


张宏达教授

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张宏达先后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植物新种,其中对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的研究最为人称道。在500多种茶科植物中,张宏达发现命名了其中的200多种;1981年,发现并命名了具有茶功效而又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后又发现了苦茶、芳香茶等。当人们还在谈论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降低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时,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可可茶具有助消化,具有镇静而不会影响睡眠的功效。很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原名为阿萨姆茶,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张宏达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订正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因而有人将他称为“普洱茶之父”。

助鼎湖成为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张宏达就开始在广东省开展植被调查,特别是针对鼎湖山植物群落、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所作的研究,前者为鼎湖山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基础,稍后鼎湖山又申报成为中国“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后者开启了中国红树林植被的研究。

1947年4月,中国*为纪念接收西沙、南沙群岛,派员乘“中基号”登陆舰到西沙群岛调查,广东省*组织专家参与了这次科学考察,意在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当时,广东省也正在进行《西沙群岛志》的编纂工作,时任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的张作人推荐本系的张宏达参与考察工作,整个考察持续了两个月左右。1948年,通过对西沙群岛的植被调查,张宏达在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Sunyatsenia(《中山专刊》)第7卷1-2期)上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是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参与编写中国维管植物最为完整的志书《中国植物志》

一个国家的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本国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学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中国植物编写一部完整的“户口册”是中国植物学家的夙愿。2004年,历时45年关于中国维管植物最为完整的志书《中国植物志》终于编写完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

张宏达参与其中。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多年来的空缺。张宏达是10位获奖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高等院校的获奖者。他负责编撰出版了其中的四个卷册,包括金缕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树科等。他对金缕梅科以及山茶科的深入研究,为学术界所瞩目,仅在山茶科他就发现了3个新属217个新种,其中在山茶属中由他发现的新种达到146个。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构建了山茶属系统分类的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此外,张宏达还编写了《中国树木志》、《海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西植物志》、《*植物志》等多个卷册的几十个科属。

3、人物轶事

71岁还到喜马拉雅山考察植被

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植物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自1935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起,张宏达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全中国,还曾到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考察当地植物区系。他极注重野外考察对植物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他先后发表了《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广东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等奠基性论著;在71岁高龄时,他还到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76岁时,还应邀考察甘肃、青海干旱生态系统,越过海拔3800米的高山,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青海湖。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他一生的写照。

4、科研工作

植物区系学

研究地球及各大陆有花植物的起源、发展及相互联系的创新学科,论证了地球有花植物起源于三叠-侏罗纪,起源地点及时间是在联合古陆分裂之前的三叠纪已经存在。不是传统上说的晚白垩纪,来自北极或古热带,进而论证华夏有花植物区系是在二叠-三叠纪,从大羽羊齿类演化出来的。

植物系统学

从种子蕨开始,把种子蕨类划分为狭义的种子蕨肉籽类及松柏类三大发展方向,从狭义种子蕨分化出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类,再发展出原始有花植物及现存的次生有花植物,这一系统由于在美国大羽羊齿找到常见于有花植物体中的齐墩果烷,而获得初步的证实。近年来开展了有花植物分子系统进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

开展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的分类、群落及个体的生产力及生物量的研究,并开始分子生态学的动态研究,同时开展海岸红树林的生产力及生物量研究,以及矿山废弃地和工树植物抗污染的研究。

上一篇:安妮宝贝

下一篇:吴其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