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红茶
“政和工夫”早在百余年前就开始外销,销往俄、美、英、法及中东等国。十九世纪中叶,“政和工夫”红茶已进入盛期,年产量达500多吨。*夕年产量降至50多吨,解放后逐步恢复发展到数百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转产烘青绿茶,年仅保产“政和工夫”500担。至八十年代因省外贸进出口公司不经营红茶,加之茉莉花茶冲击,基本停止生产,直至1996年才恢复生产“政和工夫”600多担。近年来产量渐增,达到5000多担,部分内销天津、湖北等地外,大部分通过省外贸和广东外贸转口贸易出口欧盟市场。
品牌名称:政和工夫红茶
公司名称:福建省政和县茗香轩茶厂
适用人群:大多数人
产地:福建政和县
1、品牌简介
政和工夫茶
政和工夫,福建省三大(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东省品种特色的条型茶,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传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有江西茶商赵某来政和倡制红茶,以手工制茶精细颇费工夫,故而得名。其后,由于政和大白茶的大量繁殖,茶商叶之翔等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采制大白茶种,改进工夫红茶品质,分工茶为白尾、上工夫、植工夫。政和工夫初制工艺程序分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精制主要分切、筛、扬、剔、拼等,最后再经复火装箱应市。其鲜叶原料主要是芽头肥壮、叶肉肥厚、满披白毫的政和大白茶,其成品茶的水浸出物、复酚类化合物等内含物都高于“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红茶,故其香气浓郁芳香,颇似紫罗兰香茶汤,滋味浓厚鲜爽,富于收敛性。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上品。
2、历史沿革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建安县东北部的东平、长城、高宅、东衢、感化等百里地充实关隶,隶建州,县治迁至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沿袭至今。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北宋名士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在谈北苑茶产地时述:“北苑西距建安之洄溪二十里而近,东至东宫百里而遥,过洄溪,逾东宫,则仅能成饼耳。”“里所指“东宫”即是政和县境之东衢(石屯)、长城一带。
徽宗政和五年(1115)关隶县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逐改县名关隶为政和”,沿用至今。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45)《宋会要食货志》载:建宁府之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政和产茶叶计983.49万斤。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车鸣时作县志序云:“政延袤数百里,山谷险阻,民罕十连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尽宜于五谷,勤于事事,亦足自赡,上播茶粟,下植麻宁……”可知茶叶已成为政和山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经来源。
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赵姓茶商到遂应场村(今岭腰乡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作红茶,时称“遂应场仙岩工夫”(后统称政和工夫)。福州诸家茶行每年都等“仙岩工夫”运到后才开市;当年政和产红茶万余箱(每箱30公斤),城内有“之恭茶庄”、“金圃茶庄”“裕成茶行”等数十家茶行,经营红茶和银针。茶叶从西津村由水路,渡至沿海泉州、福州码头出口到欧美各国。
清光绪五年(1879)铁山镇铁山村高岭头发现优良品种“政和大白茶”,并得压条繁衍茶苗法。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锦屏茶商叶之翔等人采制政和大白茶种制作“工夫”红茶,始称“政和工夫”。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茶商陈子陶在福州结识乾记洋行老板,合资在政和城关试制乌龙茶,以东平一带小叶品种采制为乌龙,成茶远销美国。
清宣统二年(1910)铁山茶商范昌义倡制白毛猴,采政和大白茶一芽三、四叶制作,民国时期专销安南(今越南,下同)。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三年(1914)茶行遍布城乡,全县有“庆无祥”、“聚泰隆”、“万新春”等54家茶行,年产银针40吨,运往福州转销世界各。
民国七年(1918)范昌义的白毛猴参加在建瓯举办的茶叶展览会,被评为优等奖,省长萨镇冰亲题“玉泉仙掌”匾为赠。
民国九年(1920年)东平、西津及长城一带大量生产白牡丹,远销香港。
民国十一年(1922)安南茶商在政和县开设12家栈监制“白毛猴”,年产4000余箱(每箱30公斤),同年白牡丹始销安南。
民国13年(1924)时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为茶商杨作保卫八十寿诞题写“令德孔昭”牌匾,以褒扬其赞助国家军晌和捐助民用物资之功德。民国十六杨生日,萨镇冰又题“厚泽乾坤”牌匾。
民国十五年(1926)政和工夫红茶被仿冒,为肃清假伪产品,万先春茶行印制英文打假声明在外商中广为传发。
民国十五年(1926)银针远销法国、德国,年销量达50多吨,收购价格每吨高达银元6400元。
民国十七年(1928)茶商范佑才赴安南,接受安南茶商委托收购绿茶,政和绿茶开始兴隆。
民国十九年(1930)白毛猴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获得二等奖。
民国二十三年(1934)《福建省*统计年鉴》登载:政和县种茶面积6700亩,产量3940担,价值186.850万元。
民国二十五年(1936)福建省举办特产竞赛会,政和茶商范昌义制作的莲心白毫茶,裕祥茶行制作的政和白毫、政和工夫分获特等奖。
民国二十九年(1940)《闽茶专刊》创刊号载:至7月止,政和县登记外销茶号让47家,仅次于安溪县(75家),居全省第二位。另根贸易档案统计:政和出口茶叶2603箱,出口产值超过百万元,品种有政和工夫、白毫银针、白毛猴、莲心、白牡丹等。其时,政和设立示范茶场,全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莅政主事。
民国三十二年(1943)陈椽在《闽茶专刊》发表《福建政和之茶叶》一文,内称:“政和茶类品种凡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销售德国;次为白毛猴与莲心,专销安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种,每年总产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园面积15000亩,因连年战乱抛荒,产茶仅135吨。
1951年,创办国营政和茶厂,隶属省茶叶公司;当年生产政和工夫红茶250吨,外贸出口150余吨。
1952年11月,政和县设立茶叶指导站,负责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1953年,引进首台木质手推揉茶机,并由木工师傅周文及仿制10余台。
1954年,政和茶厂引进8匹、12匹两种动力机,同时购进51型茶叶烘干机2台,滚筒圆筛机、滚切机各1台,抖筛机2台,利用“天扛”传运,实现半机械化单机生产。
1955年,省农业厅在政和县建立大白茶良种繁殖场,采用先进的“短穗插播”技术繁育茶苗2亿多株,随后政和大白茶种植区域扩展到了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及本省的其他县市。
1956年,政和县外屯茶叶站站长张生树和茶叶辅导员许道宝合作,研制成功利用水碓的动力代替人力揉茶,并在全县有水利条件的茶区推广。
1958年,成立政和县茶叶科。创建国营政和稻香茶场。
1959年5月,政和县茶厂拼和员赵守洪被福建省人民*授予“全省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建国10周年福建省群英会。
1959年6月,政和县茶厂吴子秋论著《福建茶树栽培》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2月,松溪、政和并县,成立松政县茶叶局。
1962年8月,松政分县,成立政和县外贸局,负责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工作,下设城关、东平、外屯、镇前、澄源5个茶叶收购站。
1965年7月,福安专署农场管理局在稻香茶场成立茶叶实验站。(注:政和县当时划属福安专区)。
1965年12月,政和稻香茶场生产的政和工夫获国家农垦部和省*颁发的产品优质奖。
1966年,政和县从浙江杭州和福鼎引进50型、40型电动揉捻茶机。
1969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茶叶外销中断,红茶产量缩减,盛产烘青绿茶。
1970年7月,松政再次合并县,成立松政县茶叶科。
1972年,政和茶厂从广东汕头引进双瓣茉莉花苗40多万株,首开闽北茉莉花种植之先河,成为闽北第一家窨制花茶企业。
1974年,政和县推广屏南长滚筒杀青机和崇安短滚筒杀青机。
1975年3月,松政*,成立政和县茶叶局,各公社设立茶叶收购站。
1977年,政和县全面推广科学种植茉莉花,在七星溪、松溪下游两岸的31个大队大面积推广种植。
1977年,政和县茶厂窨花车间主任刘开林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1978年,政和县茶园面积达44244亩,产量899.05吨。
1979年6月,成立政和县茶叶科学研究所,隶所县茶叶局11月,政和县茶学会成立。
1979年,政和县开始实行不同形式的茶园生产责任制。
1980年,政和县“雄风”牌茉莉花茶荣获全省评比第一名,并获得商业部、轻工部的双部优称号。
1981年,政和稻香茶场创办茶叶精制厂,引进乌龙茶生产机械设备进行多茶类综合加工。
1982年2月,在崇安县举行的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会上,熊山牌茉莉花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同年参加全省茉莉花茶评比,再次获荣获第一名。
1982年,政和稻香茶场改选低产茶园项目获省科技四等奖。
1983年,县花茶产量首次突破2万担,达20450担。
1984年11月,政和大白茶品种被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全国茶树良种。
1984年12月,政和县参与实施的《福建茶树良种的繁育与推广》项目,被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技改二等奖。
1984年,政和县茶厂机械化流水线投入运行;政和稻香茶场被评为全国农垦企业先进单位,荣获省*的奖励。
1985年,政和县熊山牌茉莉花茶被评为全国商业优质产品及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
1986年,政和县大量引进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等特早芽和早、中芽优良茶树品种,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使全县茶园早、中、迟品种搭配合理。
1992年,政和茶厂建成花茶年生产能力5万担,绿茶制坯能力3万担的全省大型茶叶加工企业。
1992年11月,陈椽教授为《政和文史资料》(茶叶专辑)题词:“茶叶专辑继往开来,茶叶市场兴旺发达。”。
1995年1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在政和调硎地视察镇前镇罗金坂千米高山无公害茶园和铁山花茶厂。
1995年,政和县茶叶产量进入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行列。当年产茶2670吨,位居全省第九名,在南平10县市中居第二位。
1997年1月,时任福建省长贺国强在政和调研时视察铁山花茶厂和企业生产基地。
1995年,政和县连续3年改选低产茶园1.5万亩。茶园低改提高单产成为茶园常规管理农艺措施。
1999年4月,政和县茶叶管理机构变更为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
1999年4月,政和县开始珠茶生产,当年珠茶产量385吨。产值150万元,至2005年珠茶产量达4000吨,产值4000万元,产品全部销往非洲。
1999年6月,政和县*制定全县茶园低改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建设无公害茶园和生态茶园;同时决定茶山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
2000年,北京百年老字号茶庄张一元茶叶公司在政和县兴建高档花茶生产基地。
2000年5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到政和调研时视察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和登源云寿茶厂,并看望茶叶加工大户,了解生产情况。
2000年7月,政和县茶叶检测中心成立,隶属县茶叶总站,成为全市首家建立县级茶叶农残检测机构。后更名为“政和县农产品检测中心”。
2000年9月,时任福建省省长*在政和调研时深入东平镇调研白茶基地,品尝了闽峰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毫银针,给予高度评价:“清甜幽香,醇爽甜美。”
2001年4月,石屯镇提出“花茶兴镇”目标,经过两年努力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燕建成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茉莉花县基地。
2002年4月,政和有机茶在北京上市,原料来自北京茶叶总公司在杨源泉乡投资开发的150亩有机茶园。《晨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和北京市电视台等8家首都新闻媒体记者报道谌这一消息。由该公司投资的杨源乡高山茶及正禾茶厂,被欧盟(IMO)认证机构确定为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定点供茶厂商之一。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卢展工到政和调研时视察石屯茉莉花基地。
2002年6月,北京百年“老字号”茶庄吴裕泰茶叶公司生产基地——福建省政和县京泰茶厂在石屯镇西津村建成投产。
2003年9月,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上,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选送的白牡丹茶获金奖。
2003年4月,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到政和实地考察地,并挥毫题下“政和白牡丹名茶形色香味独珍”的题词。
2003年4月,政和县第十三届人大党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县*关于提请审议把茉莉花定为县茶的议案。决定把茉莉花定为政和县茶。
2003年9月,政和县正禾茶厂镇前镇罗金坂1050亩茶叶基地获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无公害食品认证。
2003年12月,政和县茶园面积达7.5万亩,年产茶9000吨,面积和产量跨入全省茶叶生产“六强”县行列。
2004年3月,福建省茶叶学会统计:2003年福建省白茶产量1760吨,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其中政和县白茶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
2004年5月,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杨源泉东源茶场1080亩茶叶基地获瑞士IMO有机认证。
2004年6月,张天福到政和考察指导,并挥毫题下“政和工夫红茶驰名中外”、“政和茉莉花茶香飘四海”的题词。
2005年6月,在厦门市举办的中日韩星级茶王电视公司赛上,“锦屏仙岩”茶荣获“五星级国际茶王”称号。
2006年8月,政和铁山花茶厂120亩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
2005年9月,福建政和县京泰茶厂及所属茉莉花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填站了我省生产“有机花茶”的空白。
2005年11月,政和县高山区兴起种植适制乌龙茶品种树高潮,引种台茶12号、铁观音、丹桂等适制乌龙茶品种500亩。
2005年12月,政和县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总产量80000吨。
2006年2月,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获得茶叶进出口权,这也是全县第一家获得自营出口许可茶企业;4月,该公司又成为全县首家通过国家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茶企业。
2007年3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全县现辖行政区域。
2007年9月,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被国家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被福建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7年10月,南平市首届“茶王赛”上,茂旺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政和工夫红茶、隆合茶厂选送的政和白茶分别摘取红茶、白茶茶王桂冠。
2007年10月,福建省科技富民工程“一县一业”技术创新示范重大专项——政和白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开始实施。
2007年11月,政和县委、县*制定《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县茶产业发展基金。
2008年1月,政和县作为白茶产地县代表参加了由国家标准委主持的白茶国际标准起草工作。
2008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政和白茶研究基地在政和瑞茗茶叶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所长彭弟顺博士被政和县人民*聘为茶叶产业发展高级顾问。
2008年5月,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
2008年5月,政和县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
2008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第五届“闽茶杯”评审中,政和隆合茶厂选送的“东方正红”摘取工夫红茶最高奖金奖,政和茗佳茶厂选送的“红顶山人”获银奖。
2008年6月,南平市第二届茶王赛上,隆合茶厂的“东方正红”摘取红茶茶王桂冠。
2008年8月,政和县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资金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
2008年9月,政和县茶业协会成立。
2008年10月,《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国家标准10月1日正式实施。
2008年12月,政和稻香茶叶有限公司“DAO。XIANG(稻香)牌”白茶获“2008福建名牌产品”称号。
2008年12月,政和县茶园面积突破10万亩,总产量突破万吨。
2009年2月,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白牡丹城”荣获福建省2007年度著名商标。
2009年2月,“政和工夫”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
2009年4月,在2009年度福建省名优茶(春季)鉴评活动中,七珍茶厂选送的金毛猴获红茶类名茶金奖(最高奖)。瑞茗茶业、锦芳园世纪茶厂获红茶类名茶奖;瑞茗茶业选送的白毫银针获白茶类名茶奖。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七珍茶厂选送的金丝猴、神农茶业选送的政和工夫分获红茶类优质奖。
2009年4月,斯里兰卡国家商会绿茶考察团一行26人到政和县考察访问。
2009年5月,政和县闽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步瑞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7月,政和县委、县*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成立政和工夫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领导小组。
2009年8月,铁山花茶厂被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评为2009-2010年度福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9年9月,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所长、朝瑞大学教授率韩国茶道大学院第16期学员茶文化考察团到政和访问、交流。
2009年11月,政和工夫和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通过福建省著名商标评审。
2010年10月,“政和工夫及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3、品牌荣誉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瑞士IMO有机认证
4、主要产品
政和工夫茶
政和工夫、贵人香、状元红、一品凰、政和工夫(云祥)、政和工夫(春和)、政和工夫(安泰)、银仙岩、一叶红、小红、泰云春仙岩、千年仙岩、金仙岩、大红、银枝眉、一品红、商务茶、七碗红、金针王、金丝猴、丹凤神农、白牡丹、白毫银针等。
5、制作工艺
政和工夫的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故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分别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6、作用功效
政和工夫茶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政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7、销售网络
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内蒙、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甘肃、重庆、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青海、四川、贵州、广西、云南、*。
大部分通过省外贸和广东外贸转口贸易出口欧盟市场。
8、地理环境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2006年)。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县*驻熊山街道。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
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
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迹有佛子岩、宝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