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内黄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08 22:38:09
...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河南省安阳市。北邻河北省魏县,东接濮阳、清丰,南接滑县、鹤壁浚县,西连安阳、汤阴。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大诗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飞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境内的三杨庄遗址是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2010年并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名称:内黄县

地理位置:河南省北部

地理坐标:东经114°35′—114°59′,北纬35°39′—36°09′

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

总人口:72万人

下辖地区:辖7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

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区号:0372

邮编:456350

车牌代码:豫E

1、简介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72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辖7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532个行政村(社区)。

2、区位优势


内黄县

南距省会郑州15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180公里,北距邯郸机场80公里,西距京广铁路65公里、京港澳高速、石武高铁4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70公里、大广高速12公里,范辉高速、南林高速、晋豫鲁铁路穿境而过。境内S101郑吴线、S213吴黄线、S215东上线、S301大林线、S302葛嘴线、S303胡鹤线等六条省道及县道、乡道纵横交错,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构建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全县境内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7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422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22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客货运输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各类客货运企业42家,营运车辆近14000辆,海元物流、益民能源、安琦物流等物流园区货运范围覆盖全国各地。.

3、自然地理


内黄县

内黄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地质

内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全。地层由下而上分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叠纪、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地貌

内黄县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全县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势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气候

内黄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8.8小时。年平均气温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年平均地面温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值180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终霜日期为4月2日。

水资源

内黄县主要过境河主要有四条:分别是卫河、安阳河、汤河、硝河,年平均降水量为596.2毫米,平水年(50%)地面水径流量为1031万立方米,偏枯年(75%)径流量为819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1.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6.69m3/人,不足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56亿m3,其中地表水0.18亿m3,地下水0.38亿m3(其中包括苦咸水0.47亿m3,苦咸水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30%),平均超采率达80%。

土壤

内黄受黄河、卫河、漳河多次决口的影响,成土母质分为冲积物母质、风积物母质两大类。全县土壤面积145.7万亩,分为潮土类、风沙土2个大类,其中潮土类120.3万亩,占土壤面积的82.57%;风沙土类25.4万亩,占土壤面积的17.43%。

4、物产资源

农业资源


内黄

内黄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在河南乃至全国闻名遐迩。花生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13.2万吨;尖椒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8.1万吨;全县温室大棚20.6万栋,面积10.3万亩。全县拥有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122个,牛存栏9.8万头、山绵羊存栏74.6万只、生猪存栏61.96万头,家禽存栏760.05万只,肉类总产8.1万吨,禽蛋总产6.7万吨。

林果资源

内黄县是*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拥有成片造林30万亩、枣林面积46万亩、优质林果16万亩,四旁植树2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31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7%。内黄大枣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已有种植,2009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目前,年产量达12万吨,为全国县级第一。

工业资源

近年来,县委、县*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交通公路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硬环境,提升内黄城市形象;突出抓好新型陶瓷、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新区建设、老城改造等六个经济板块,培育多个符合我县发展实际的新兴支柱产业。2009年以来,先后引进陶瓷生产线37条,2010年底将有20条建成投产,可年产抛光砖14400万平方米,新增工人1万人,带动3万人就业。届时,内黄将成为立足中原、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瓷都”。

文化旅游资源

内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麦秆画、柳根画、根雕、书法、落腔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等遍及乡里。“内黄农民画”是外交部指定的外事礼品。内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颛顼帝喾陵、三杨庄汉代文化遗址、大兴寺塔、森林公园、千年古枣园、商中宗陵、麒麟岳飞庙等。颛顼帝喾陵为国家AAA级景区,华夏寻根祭祖圣地;三杨庄汉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保护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古城”。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内黄已经形成了以祭祖寻根游、枣林风情游、生态休闲游、红色教育游为主题的旅游格局,吸引了大批境内外游客和海外华人华侨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投资兴业。

5、人口民族

内黄县属汉族聚居地区,有壮、回、蒙古、满等21个少数民族217人。

截止2012年初,内黄县总户数212017户,总人口76.6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960万人,农业人口70.6129万人,乡村劳动力50.3966万人。出生率10.01‰,死亡率5.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7人。

6、交通运输

内黄位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经济圈内,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南林四条高速构筑的“井”字大框架中心,吴黄线、大林线、葛嘴线、胡鹤线、东上线、郑吴线等6条省道及晋豫鲁铁路通道穿越县境,纵横交织的路网四通八达。对县城主要街道普遍进行了改造、绿化、亮化,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区道路新格局。

南有濮鹤(濮阳-鹤壁)高速,距内黄县城约25公里;北有安南(安阳-南乐)高速,距县城约五公里;东有大广(大庆-广州)高速,距县城约15公里;西有京港澳高速,距县城约50公里;另外有汤濮铁路、安濮公路、鹤台公路、106国道纵横贯通,与县乡公路互成网络。

7、产业经济


内黄县大枣

内黄县产业集聚区是省级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8.95平方公里调整至21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以陶瓷产业为主导。先后引进了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日日升、新明珠、新南亚、福惠等建筑陶瓷项目和广东长城集团、天津宏辉、河南浩驰等一批新型陶瓷及配套项目,实现由建筑陶瓷向建筑、日用、艺术陶瓷等综合陶瓷的提升,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被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命名为“中原陶瓷产业基地”。北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花生、尖椒、红枣深加工为主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区和以医疗器械、锅炉部件、农机生产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区。翔宇医疗公司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造的全国最大的中医诊疗设备生产示范基地,科能电站锅炉公司系我省独家获国家A级大型锅炉部件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企业。被命名为“中原地区最具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届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

内黄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农业人口62万,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内黄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示范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花生之乡、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国家肉羊生产重点监测县、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县、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8、历史沿革


内黄

夏代,内黄一带隶冀州之域,为观扈国所属。

商代仍隶冀州。并有百余年成为商都之域。

周初属卫国。春秋分属卫、晋。战国属魏。

秦属魏郡。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始置内黄县,又在县北分置繁阳县,并隶魏郡。

三国隶魏。

晋隶司州魏郡。

北魏永平初,内黄、繁阳俱废,并入临漳,隶司州魏尹。

北周在县西北置洹水县(治所在故魏县西南30里),宋废。

隋开皇五年(585年)在县南置临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十六年复置繁阳县。隋大业初,内黄、繁阳又废,地隶汲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内黄、繁阳。改隶黎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繁阳入内黄。贞观十四年(640年),废临河入澶州。贞观十七年废黎州,内黄复隶相州。唐天祐三年(906年)改隶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后梁,隶魏州。后唐改魏州为兴唐府,后晋改曰广晋,后汉后周曰大名,本县属之。

宋隶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隶河北西路滑州。

元隶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

明洪武初,改隶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乐初,直隶京师。

清初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为方便卫河漕运,改隶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内黄县人民政权先后隶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五、六、八专署。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冀鲁豫边区行署撤销,内黄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内黄改属河南省濮阳专署。

1954年9月10日,濮阳专署并入安阳专署,内黄随属安阳专署。

1958年4月8日,安阳专署并入新乡专署,内黄随属新乡专署。

1961年12月,新乡、安阳两专署分治,内黄仍归安阳专署。

1983年9月,安阳专署撤销,濮阳市成立,实行市带县,内黄隶属濮阳市。

1986年3月,改隶安阳市至今。

9、文化旅游


内黄县

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黄河以南为外,黄河以北为内,故名内黄。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内黄是华夏寻根祭祖圣地,是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现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

名胜古迹

颛顼帝喾陵俗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颛顼帝喾功昭千秋,承续了中华民族根脉,后世所演变的姓氏,几乎囊括了当今国人的所有姓氏。颛顼帝喾陵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历千年而不衰。为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满足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夙愿,自2002年起,内黄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都举办盛大的颛顼帝喾陵祭祖大典,吸引了海内外数以万计的华夏子孙前来寻根祭祖、观光旅游。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家,根在中原,姓源内黄”为主题的世界客属中原寻根之旅祭祖大典,在华人华侨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骆氏内黄恳亲联谊活动。

三杨庄遗址是一处因黄河泛滥而被淹没的西汉村落,2003年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被发现,位于梁庄镇三杨庄村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汉代农耕聚落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0年9月内黄成功举办了“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兴寺塔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公里亳城乡裴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七给密檐式八角砖雕宋塔,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塔体为实心,地面以上塔高16米左右。历经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对研究古建筑防震、抗震、抗洪和古建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开宝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内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无梁殿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态观光

农业是内黄的特色和优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7%,46万亩枣林,32万亩尖椒,40万亩花生,16万亩果园,12万亩槐林,点缀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内黄,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内黄大枣种植历史久远,迄今已有1500多年,现存有“千年古枣园”,是历代帝王之贡品,被誉为“东方宝果”,2009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自2002年起,内黄依托红枣文化,已先后举办12届红枣文化旅游节,成为内黄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红枣节期间已成功举办了“金丰杯”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邀请赛、“硕果枣乡,骑行内黄”公路自行车赛、“从古枣园到古帝陵”千人骑行、徙步活动。

红色沙区

内黄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刘邓大军后勤部,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色沙区”。1942年初,冀、鲁、豫军区在内黄井店组建了沙区办事处,并开辟了通往敌占区的秘密地下交通线,先后护送*、*等往来*4000余人。六村乡温邢堌有农民革命起义旧址、“万人坑·血泪井”、“四·一二”革命纪念碑等革命遗迹、革命旧址遍布沙区,是豫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间文化

内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杂耍、曲艺等,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农民画起源于古壁画,线条古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现形式。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9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品走进了外宾的殿堂。麦杆画是我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巧夺天工”,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蛋壳画、柳编、挂毯行销全国。背阁、抬阁、高跷惊险刺激。彩船、花车舞妙趣横生。落腔、内黄农民画、扁担偶、木板年画、罗卷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落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风味小吃独具特色,内黄灌肠、楚旺扒糕、梁庄状馍、井店马蹄烧饼、东庄羊头等深受游客和群众喜爱。

10、著名人物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汉族。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350年称帝,建立冉魏政权。最为今人所知的是*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他是拯救了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352年,冉闵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也有文献记为“染闵”。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魏徵,唐代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历任官职:太子洗马、太子詹事主簿、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刘汉生(1910-))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人。建国后,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唐山市委、地委第一书记,地质部、水电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

王从吾(1910-2001)内黄县六村乡后化村人。建国后,任中组部副部长,*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党校书记、校长,中纪委书记等职。*“七大”候补委员、“八大”*委员、中顾委委员。

李剑晨(1901-2002),原名李汝骅,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著名画家,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主要著作有《水彩画技法》、《英国水彩画选集》、《水彩画小辑》、《剑晨水彩画选集》等。

赵纪彬(1905-1982)原名济焱、化南,字象离,笔名向林冰、纪玄冰。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人,著名哲学史家。

平杰三(1906-2001) 内黄县井店镇人。1927年加入中国*,是内黄县第一批党员之一。建国后,任**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政协三、四届常委、秘书长,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

张改平(1960—)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8月被聘为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王艳玲(1962—)*河南省人民*副省长,汉族,1962年9月生,河南省内黄县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1983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法兰西精品店

下一篇:福州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