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于魁智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08:21:43
...

于魁智,196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回族家庭,自小受到当音乐教师的母亲启发诱导,他在小学时已是合唱队的领唱,加上嗓音天赋条件及身体素质优秀,不满10岁便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自始六年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育,在唱念做打各方面均打下扎实的基础,年仪13岁时便获派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当儿童主角,连演百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

中文名:于魁智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辽宁沈阳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15日

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

代表作品:《弹剑记》《满江红》《将相和》

主要成就:1989年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工作单位:中国国家京剧院

行当:老生

流派:杨派

职务: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

1、人物简介


于魁智

于魁智,著名京剧老生演员。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是中国*第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常委,文化部青联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对京剧艺术执著追求,努力继承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自己严谨规范、忠于传统、清新流畅、自然洒脱的表演风格。2004年,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开中国京剧艺术之先河。于魁智多年来,数次率团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多次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2、搭档

互相成就默契非常

很多人说,是于魁智成就了李胜素。言及此,李胜素会淡淡一笑说:“可不是么!”而于魁智则会辩驳:“我们是互相成就。”

早在十几年前,少年得志的于魁智就已是中国京剧院鼎鼎大名的“票房老生”,而大器晚成的李胜素还只是山西京剧院的当家青衣,一个从河北梆子半路出家的梅派青衣。两人在中青年优秀京剧演员第二届研究生班的时候成为了同学。当时,很多旦角都希望成为于魁智的搭档,但于魁智最终定下了李胜素。当时于魁智的解释就是“合适”:“我们的嗓音条件、舞台风格、包括身高体型,都比较合拍。艺术追求上也是一致的,都追求那种古朴典雅、轻松自如的台风。”


剧照

从传统经典到新编创作《大唐贵妃》、《梅兰芳》、《赤壁》,十几年一路走来,两人最终因为艺术上的珠联璧合成为菊坛公认的黄金搭档。甚至被认为有当年李少春与杜近芳的影子。李胜素被公认为“梅派青衣第一人”,而于魁智的“京剧第一老生”也无悬念。两人在舞台上下都已异常默契。

彼此欣赏追求一致

忙着演出又要当院长,大家都担心于魁智忙不过来。李胜素却谈笑插上话来“抱怨”:“没关系,他精力旺盛,做再多事也能面面俱到,太细致了,那时候他做一团团长的时候,就给我们所有的演员的安排都是魔鬼日程,团里大家可都受不了他。”

于魁智笑而不应。但他始终夸赞李胜素给他在艺术上以滋养。随口就举出例证:有一年,在英国演出《白蛇传》,李胜素获得了伦敦媒体最高的5星褒奖,而同在当地的章子怡,只有4星的评价。

两人对传统的理解也出奇一致,说起*的吴兴国和李宝春,他们不约而同说,走得有点远,但挺有意思。

因为艺术追求的一致,于魁智和李胜素都在艺术上日益精进。在余杨派老生和梅派青衣领域,都可算无出其右。而他们的搭档组合,更引来很多年轻粉丝的追捧。很多年轻观众因为看了两人的表演,从此喜欢上京剧。

3、艺术人生

京剧缘

于魁智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在继承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中国第一老生”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曾说:“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


于魁智

开始时他并不喜欢。在名师的精心培养下,13岁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受到广泛好评,才爱上了京剧。因为爱,他愿意付出,因为爱,他也有了收获。

有人说于魁智扮相好,嗓音好,天生就是一块搞京剧的料。殊不知,这世界上比他扮相好、比他音质好的人多得是。于魁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在于他的努力与付出。大学期间,到练功房,他总比别人早;一般人毕业时只学会10多部戏,他却学会了20多部。由于努力,他到中国京剧一团后,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提携。他学到的也不是京剧的皮毛,而是精髓——做人,他欣赏搭档、梅派演员李胜素“为人很低调,从不张扬,艺术上又很认真”,这也是他自己做人的标准。

振兴国粹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可前景并不乐观,到了需要振兴、抢救、保护的地步。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倾注全部的爱,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喜欢京剧的人继续喜欢,让不了解京剧、还没有喜欢上京剧的人,了解和喜欢京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于魁智可谓是倾尽全力。除了自身对京剧艺术的不倦探索,他还注意加强宣传。每年的春节晚会他都“亮相”,让广大观众看到京剧的美。他还到大专院校去演讲和表演。他尊重观众,爱护观众,早在1990年夏天,他得知一位身患癌症的80多岁的老人临终前想见他一面,非常感动,冒着烈日,从住地魏公村骑自行车赶到老人床前。2000年于魁智到上海表演,由于发烧,嗓子哑了,但票早已售出,他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演出。嗓子不那么亮了,他就尽量做一些动作,还一再向观众表示歉意,表示今后还要来上海表演。后来他再度赴沪演出,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平时对待普通人,于魁智都没有忘记京剧面临的危机,没有忘记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光芒照人之处,让中国人为京剧感到骄傲自豪。2004年底,于魁智又做了一件事,推出了10张CD,还到一些大城市参加签售活动。他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趁着自己正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京剧艺术留下一些资料。

从1972年的京剧启蒙,到2004年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再到2005年的新编京剧《袁崇焕》,于魁智已在京剧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他取得了非常多的荣誉,曾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六大代表。如今,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着。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还能走出国门。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可前景并不乐观,到了需要振兴、抢救、保护的地步。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倾注全部的爱,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喜欢京剧的人继续喜欢,让不了解京剧、还没有喜欢上京剧的人,了解和喜欢京剧。

他除了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足迹还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1996年6月,他率京剧艺术小组赴美国夏威夷为*将军祝寿,传为美谈;从1993年起,他多次赴*演出,被*《中时晚报》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从1988年起,他已多次去香港演出,在1996年9月个人领衔连演五场文武大戏时,被香港《信报》一篇名为《美哉,于魁智》的戏评誉为“于魁智嗓子确实很好……但并不光凭天赋本钱,而是在行腔韵味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分寸,不多一丝,不少一分”。

从1972年的京剧启蒙,到2004年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再到2005年的新编京剧《袁崇焕》,于魁智已在京剧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如今,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着。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振兴国粹。

4、艺术风格


剧照

于魁智本来是杨派老生演员,最近几年,特别是参加音配像工作以来日益往李少春先生的艺术特色上靠。李少春是公认的老生、武生全才。老生戏他有幸得过余叔岩的真传,武生戏又很全面。尽管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后李少春的老生戏和余派有了明显的界限,但是他是一面旗帜,地位没人能否认。于魁智的“崇李”自然有自己的思路,也许是觉得个人条件和李少春比较相似。与于魁智搭档的演员中旦角我一向看好李胜素,漂亮的扮相、优美的身段让人想起当年的杜近芳;花脸杨赤虽然艺术还在日臻完备,但是毕竟是袁世海的正宗嫡传、晚年最爱。于魁智在他们的合作下有李少春的影子。

于魁智,要说扮相象李少春是一点都不错,但是武工不如李少春,而且艺术渊源没有李先生深厚。我只恐怕于魁智这么走下去会过后被人惋惜。无论从风格、唱腔、剧目上于魁智和余叔岩一派绝对大相径庭――只从于魁智的《碰碑》和新近上演的《搜孤救孤》中就可看出。

5、获得荣誉


于魁智

1987年荣获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1990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1年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青年老生组第一名)。

1993年荣获“梅兰芳金奖”。

1995年荣获中国京剧之星称号。

2003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

曾荣获文化部优秀青年、*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称号。

2002年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魁智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多项殊荣。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上一篇:杨宝森

下一篇:张火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