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谭鑫培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08:21:19
...

谭鑫培(公元1847.4.23~公元1917.5.10)著名京剧演员,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中文名:谭鑫培别名:英秀小叫天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武汉市江夏区出生日期:1847.4.23逝世日期:1917.5.10职业:演员主要成就:创下谭派艺术代表作品:定军山、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1、人物生平

谭鑫培(1847~1917年),本名金福,堂号英秀。江夏宾阳门(今武昌大东门)外谭家湾人。幼年随父亲――汉调老旦演员谭志道进北京,入金奎科班习艺,学老生。出科后搭永胜奎班。谭志道嗓音高亢,犹如“叫天子”(云雀)的啼声,有“叫天”之称,故鑫培艺名“小叫天”。变声期“倒仓”,改演武生,随柏如意等人在京东一带农村演出。后回北京入三庆班,演武生兼武丑。班主程长庚对他甚为器重,收为义子,让他兼任武行头目。嗓音恢复后,又改唱文武老生。

谭鑫培,曾被梅兰芳誉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总代表。他一改前人实大声宏、直腔直调的唱法,遂使京剧声腔于遒劲中得见柔美,从而引领了文武昆乱各行当的全新大变革,京剧成为举世珍爱之国剧。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前贤,为京剧承前启后,奠百年繁荣之根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他编创、整合、修改出《四郎探母》、《失空斩》、《红鬃烈马》、《珠帘寨》和《战太平》等百余出经典剧作,历经百年,至今仍然原封不动地作为全国各京剧院团的主要演出剧目;是他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灌制了中国的第一批唱片,创立了“无声不谭”的千古奇观。


谭鑫培

谭鑫培的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他的艺术道路是相当曲折的。他6岁随父亲在戏班里练功、学戏,7岁随父到天津郊区演出,17岁进北京,一直学武生和老生。不久倒嗓变音,只得又回到乡村,参加野台班演出,武生、武老生、武丑都唱,生活极其艰苦,一度甚至以替人家护院保镖为生,但他从没有停止练功,在武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功底。

1870年底,谭鑫培24岁时返回北京,进入了由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当时他主要还是演武生。爱才、识才的程长庚对他十分器重,给予了精心的栽培,使谭鑫培的艺术日益精进,不久,成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在清代画家沈容圃绘制的著名的《十三绝》画像中,谭鑫培演的还是武生:《恶虎村》中的黄天霸。

在程长庚的亲自指点下,谭鑫培才正式改演老生。为了深造,1880年,谭鑫培34岁时又正式拜余三胜为师。他不仅精心地学习、研究、汲取程、余所代表的徽、汉两大流派的精华,而且采取择善而从的继承方法,对前辈老生如王九龄、张二奎、卢胜奎的长处无不吸收。于是,他成为老生艺术的一位集大成者。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谭鑫培虚心向前辈名家及同辈中杰出者学习。其唱腔不但吸取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人唱法之精粹,且糅合青衣、老旦、花脸各行当的音调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声腔,以其独具特色的“云遮月”的嗓音,创造了飘逸洒脱、悠扬婉转、于平淡中见灵巧、长于抒情、有时略带感伤的“谭派”唱腔,每一演出,必轰动京城。时人有“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的说法。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授四品官衔,人们遂尊称他为“谭贝勒”。1900年后几次赴上海演出,红极一时,获“伶界大王”之美誉。梁启超赠诗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之句。

2、人格魅力

谭鑫培对于中国京剧乃至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意义,必须要将其放到戏剧艺术长河中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谭鑫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将社会加于艺人身上的“下贱”意识大大扫除,有力推进了京剧艺术的职业化。在谭氏之前,艺人社会地位很低,艺人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也缺乏基本的认同。如享有盛名20年的郭宝臣终身不灌唱片、不教徒弟、不留影像,自谓“不愿自误误人”。即使是有“伶圣”之称的程长庚晚年也要让长子出京“寄籍正定,事耕读”,反映出其内心也不以演艺为高尚行业。但谭鑫培却从不把自己当“戏子”,即便是在王公大臣面前也不卑不亢,不以执业梨园为贱,还开创了世家梨园的传统。这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3、中国电影第一位演员

1905年秋天,由任庆泰导演、刘仲伦摄影、谭鑫培主演的电影《定军山》问世,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  

1905年是京剧的鼎盛时期,曾留学日本的青年任庆泰购买了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若干胶片,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策划拍摄了该片,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当年的《定军山》在拍摄手法上受到西方影响,但取材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和古典文学相结合,非常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曾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4、名伶往事

清同治年间,名不见经传的谭鑫培由湖北武昌来到京都后,搭三庆班唱文武老生。由于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既能领受同行们的“指责”,更能听取观众们的反映,加之勤敏好学,刻苦善悟,每天散戏后总是“头不免冠,足不去靴,身着戏衣,对镜自练,以观疵谬而正之。”如此日复一日自然技艺大进,尤其是在短打戏《恶虎村》、《五人义》、《翠屏山》、《十字坡》等武生吃重的剧目中,他能“身轻似雏燕,体捷若狸奴”,“其功夫之深几臻妙境”,为此而获得了“伶界大王”的美誉。但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更未陶醉于来自各方面的赞许,而是精诚不渝地锐意进取,无竟无休。后来几经努力,终于拜在“大老板”程长庚门下学艺,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件不易的事。

然而,“大老板”程长庚对自己的这个“门生”并不十分青睐,甚至加以挖苦。一天,谭鑫培练完功后,程大老板不无感慨地对他说,“子唱武生所以不得大名者,以子貌寝而口大如猪喙也。今悬髯于吻,可疵瑕尽掩,无异易容,如佐以歌喉,则无往而不利。”接着又说:“唯子声大甘,近似柔靡,乃亡国之音也。”程长庚作为当时“四大徽班”的总管,又是“精忠庙”的庙首(精忠庙为当时戏曲界的行业组织)对自己弟子的这番评语,尽管是深刻中肯而且言之在的,但未免有些措辞不雅。比如说他面貌丑陋,嘴大像猪,而且声音又近于柔靡,还是亡国之音等等,这般尖刻之语,岂不有伤谭鑫培的自尊心!况此时他已小负盛名,在戏曲界还赢得了“伶王”的称号!

可是,面对如此难堪的逆耳之言,谭鑫培没有激怒,没有气馁,更不曾耿耿于怀或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图强,刻苦研练,以扬长避短,藏拙露秀的方法来弥补自己天赋带来的不足,经过锐意求进后,终于独创新声,别树异帜,从而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谭派”声腔,并与孙菊仙、汪桂芬鼎足而立,跻身中国京剧史上颇具光彩的“老生三杰”之列。如果谭鑫培拒听逆耳之言,如谭鑫培“闻过则怒”或“闻过则馁”,那么,谭鑫培也就不可能成其为谭鑫培了。[详细]

5、谭鑫培陵园

谭鑫培陵园坐落在北京门头沟区的永定镇栗园庄,原系戒台寺的茶棚地(亦称香火地)。当年因谭鑫培对禅宗感悟颇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戒台寺为其授居士戒,他与住持妙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妙老人将茶棚地12亩赠与谭氏做为安息之地。妙老人圆寂后,达文住持继承妙老人遗愿,于1915年为谭氏修葺陵墓并在陵寝周围植有百棵松树和百棵杨树。谭氏1917年病逝后即在此陵园安寝。“*”中陵园被毁坏,但原墓碑和界石均由当地民众秘密收藏并得到保护。这次北京市*修葺陵墓时,谭鑫培的重孙谭元寿得知原陵园遗址已经盖起房屋等其他建筑物,便向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文物管理委员会提出:可以缩小陵园的面积,但是必须以不扰民、不破坏遗址上已建的其他建筑物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这次修复的陵墓仅占地约500平方米,由于设计得体,格调高雅,显得格外庄重肃穆。陵园进口处的石门两侧铭刻着梁启超先生在1915年所写的“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诗句为楹联,石门上方有“国剧宗师”横批。墓碑中间“谭鑫培墓”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墓碑背面是京剧前辈王琴生、刘曾复与和宝堂撰写的碑文,记述了墓主人的功德。陵园中还立碑记述当年戒台寺方丈赠地修墓之事,供拜谒者瞻仰。

6、谭门七代

谭氏一家是梨园中的名门望族。谭鑫培的许多子孙,都是京剧名演员或名乐师。尤其第五个儿子谭小培(1882.2.7.--1953.10.7.)一支,传承谭派艺术,业绩辉煌。谭小培后辈中的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几代人都学谭派老生,有的还兼习武生。从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算起,谭门已有七代人从事京剧事业,这在戏曲史上也是少有的。

谭富英

在传承谭派的历史进程中,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谭富英(1906.10.15.--1977.4.19.)从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长期在京剧界占有重要地位,是影响深远的杰出老生艺术家。他幼年入富连成科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出科后在多年实践中继承家学又吸取了余派艺术成果,形成了新时期谭门的新风格,具有酣畅淋漓、质朴大方的特色,世称“后谭派”或“新谭派”。

谭富英在1956年拍摄了《草船借箭》影片。这个剧目中的鲁肃,是谭派安工戏的一个代表作,是谭鑫培从程长庚那里继承下来又经过他个人创造形成谭氏风格的。

谭元寿

谭富英的长子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他生于1929年1月,幼年也入富连成科班坐科,兼学武生和老生。他较全面地继承了后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一些表演特色,是一位文戏武戏都有坚实基础的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具有自己丰富的创造。

近年,他为父亲谭富英的《定军山》录音配制了全部录像。《定军山》是谭鑫培从余三胜那里继承下来又经自己大幅度加工创造的一出靠把老生戏。是谭门靠把戏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全剧体现着谭派艺术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重要特点。“讨令”一段。其中的【西皮二六转快板】唱段,是谭派经典名曲,谭富英的演唱,清健、爽利,突出地表现着他的个人风格。

谭元寿先生演出谭派戏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很有心得。《桑园寄子》是谭门衰派老生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谭鑫培的传世精品之一。最早也从余三胜那里学来。戏里,谭鑫培创造了大量感人的【二黄】唱腔,又综合运用身段、眼神和衰派老生特有的一些台步以及耍髯口等功夫,把邓伯道的艺术形象刻画得丰满、厚实而又生动。谭元寿先生秉承家学,以娴熟的技艺,成功地表现出了这一经典名剧的丰富内涵。

谭孝曾

谭元寿先生的儿子谭孝曾,现在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常演各种类型的谭派名剧,元寿先生的孙子谭正岩,也已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正式学戏。

上一篇:艾世菊

下一篇:孝武李夫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