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剑
王宏剑,1955年生于河南灵宝,汉族,20世纪80—90年代,王宏剑凭借乡土题材的《奠基者》、《冬之祭》、《阳关三叠》等一系列大型创作,屡次引起争议又屡次获奖,成为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河南省人民*授予的"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曾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出版有《王宏剑油画作品选集》。
1、人物简介
王宏剑(1955.1—),河南灵宝人,擅长油画。198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后任安阳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教师。现为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奠基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春之祭》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冬之祭》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日本祖冈欧洲美术馆、瑞士CSEND基金收藏。出版有《王宏剑油画作品选集》。2015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Accademiadelleartideldisegnodifirenze)绘画院院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2、人物生平
王宏剑出生于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的交界地灵宝,小学一至四年级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平静、单调的生活,因为对绘画的兴趣平添很多快乐。凭借着天分与热情,在那个几乎只靠自学的年代里,他不仅画得好还练得一手漂亮的美术字。每每遇到活动,都成为宣传的骨干力量。在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前,已创作、出版了一本革命题材的连环画。
1977年,大学恢复了招生。王宏剑填报了河南大学美术系,并顺利考取。这个决定不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连平日欣赏他的老师也扼腕叹息,大家都认为以他优秀的文化成绩,完全有更好的选择。但他不以为然:“人生,尤其是二十岁,做一种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你的一生能否在专业上有所造就。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决定把喜欢的专业当第一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当观念主义盛行时,王宏剑默默选择了背向的路,他说,“艺术诞生于情感,毁灭于观念。”只有和所描绘的对象保持一种平视的感觉,才会充满真挚的感情。他将视线落在了最熟悉的乡土题材上。他的童年就在农村度过,看到的是那里的风景和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陪伴他成长。“那是人生最敏感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当生命像白纸一样单纯时,任何一件事都可能造成极大的震撼”。过往的生存体验,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20世纪80—90年代,王宏剑凭借乡土题材的《奠基者》、《冬之祭》、《阳关三叠》等一系列大型创作,屡次引起争议又屡次获奖,成为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2015年10月17日,一年一度的意大利艺术研究院(Accademiadelleartideldisegnodifirenze)全体会议在佛罗伦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召开,院长LuigiZangheri现场宣读:鉴于中国油画家王宏剑、杨飞云、朝戈在油画领域的卓越成就,经过研究院全体会议表决,中国油画家王宏剑、杨飞云、朝戈三人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通讯院士。并由院长现场颁发院士勋章。这是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艺术家首次当选院士,并且是三位中国画家同时当选:王宏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飞云(中国油画院院长)、朝戈(*美术学院教授)。这不仅是对三位中国油画大师艺术水准的高度认可,也是整个中国当代美术界的荣誉。院长LuigiZangheri讲到:非常荣幸王宏剑、杨飞云、朝戈三位当选院士,希望三位中国籍院士继续传承研究院的历史使命、和历任伟大院士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大师的宝贵传统与至高的艺术追求,履行院士的义务与责任,继续探索艺术的伟大道路,为世界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3、人物年表
1955年生于河南灵宝。
1974年毕业于开封市第二十三中学并下乡插队。
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
1981年毕业分配到安阳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
1984年《奠基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1985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创作壁画《嵩门待月》。
1986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从事油画创作。
2004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4、参展历程及荣誉
1986年《奠基者》展出于“现代中国美术秀作展”。(日本•东京)
1987年《回声》展出于“当代中国油画展”。(美国•纽约)
1988年《无言歌》展出于“当代中国油画展”。(美国•纽约)
1989年《春之祭》展出于“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引起争议。
1992年《奠基者》获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1994年《冬之祭》获“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展奖。(油画类首位)
1996年应瑞士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之邀赴日内瓦举办个展。
1997年应联合国官员安•哈博夫妇之邀赴瑞士、法国、德国作艺术考察。
1999年《阳关三叠》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2000年《佛光》展出于“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上海•香港)
2001年《雪》获“2001纽约国际肖像展”大奖--总统奖。
2002年《藏北高原》获“2002纽约国际肖像艺术展”大奖——杰出贡献奖。
2003年《奠基者》、《阳关三叠》、《秋阳》、《神地》、《农家喜宴》应中国美术馆之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开放的时代”邀请展。
2004年《神地》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展”(日本•东京)
2005年《孟良崮》参加“中国美术之今日展”(韩国•汉城)。
“中国当代美术展”日本.东京
《天下黄河》应邀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
《阳关三叠》应邀参加“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2006年《天下黄河》获“2005最佳风云榜”美术十佳作品。
2007年荣获2006吴作人艺术奖“造型艺术提名奖”。
2008年参与创作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大型油画作品《热血5月.2008》
2015年10月17日,一年一度的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全体会议在佛罗伦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召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通讯院士。
5、主要作品
《奠基者》
油画《奠基者》取材于太行山中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它几乎占去整幅画面的太行绝壁,衬托出“采石人”的采石行列。它以朴素的情节、丰富深沉的绘画“语言”,高山仰止、触景生情,表现了一个普通而又古老的主题——人与自然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没有表现表面的自然形态的美,也没有表现完美无缺的理想之美,而是汲汲追求于内在的深沉的美,这种美更为丰富深刻。
《春之祭》
讲述了一个在战争年代一群被奸污后的青年妇女又被残杀的故事,画面上是死亡与明媚春光的对比,美好与毁灭的对比。这幅画在当时引起的争议集中在对残酷的展示和隐含的色情,王宏剑的本意应该是在坚持写实技法和农村题材的同时,又要走出风情的误区,这确实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但从80年代初以来,乡土现实主义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情结的淡化,以对现实的直观来实现文化的批判。
《冬之祭》
王宏剑在这幅画中并非对某种民俗仪式的实录,而是调动他的一切手段来烘托这个死亡的主题。处于前景的人物都因背对光线而没有明晰的面部形象与表情,从云缝中透出的阳光只照射在送葬的人群前后的一小块空地上,背后压着深黑色的沉重的大山,整个画面的色彩就像素描一样单调,只有棺材上的那块红布显得分外耀眼。与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所造成的低沉压抑的气氛相对照的是,送葬的人群并不那么悲恸,他们只是象在地头休息一样,麻木地坐在那里荒地上,尤其是那个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男人,好像是一种思考的而非感情的状态中,象一个哲学家一样坐在那里。这种对死亡的冷漠反而具有一种残酷的意义,把死亡作为一般的生活现象呈现在人的面前,也就强调了死亡无所不在的威胁。对死亡的这种理解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的与现实的困惑,尤其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自我意识长期受到践踏,才有对死亡的敏感。在这一点上,画家与观众是处在共享的心理状态之中。因此,王宏剑的《冬之祭》才不是对民俗的实录,而是他本人对生与死的思考;观众从作品中感到了心灵的颤动,那是从朦胧中意识到生命的归宿。《冬之祭》象是一首生命的挽歌,但作为艺术样式也是一首挽歌,乡土现实主义如果具有精神的内容,那最终也将超越风情,直接与现代人的精神对话。
王宏剑在谈到《冬之祭》的创作动机时说它是“取材于多年前我豫西老家亲人的一个葬礼,画面上几乎每个人物均为我的亲戚,并为我熟知”,“对我而言艺术诞生于情感,毁灭于观念”。这个题材来自个人的经历,和他以前的乡土题材的动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他有意强调了抽象构成与真实场景的关系,而不再一味追求真实地再现。但这幅画在90年代中期能引起观众的某种共鸣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某种真实情感,而在于本身已具有的某种象征意义。
《阳关三叠》
以90年代初发生的农民工进城大潮为背景,描绘了众生百态。画家巧妙地将热闹的车站置于荒凉的戈壁,清寒的天际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形成静穆、沉静的基调。地平线上,不同地域、不同视点的人物构成了关外长城;成为画面中鲜活、动态的元素。这一静一动中,使观者的感受富有层次。晨光中被照亮的586站牌,正代表着那个年代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器,像一个微缩的时代符号。题目《阳关三叠》,灵感来自于唐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在这幅作品中,农民工进城已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他们的“西出阳关”也不再是旧时的艰辛、落寞,而是满载对新生活的希望。
《天下黄河》
王宏剑这幅油画取名《天下黄河》,耐人寻味。从字面推敲,画题似有双重含义。“天下”二字按动词“倾泻”解,是引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若按名词解释,则又有“天下皆黄河土地”之意。王宏剑来自河南,对养育他的黄河自然抱有深厚感情。他画中人物,多半也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下人,故敢说出“普天之下,莫非王(黄)土”这样的豪语。画家在写实之外,又表现了他的使命感,意指黄河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寄望这幅画能成为其中一滴水,随着黄河流向新的汉唐。
《天下黄河》画的是一个相当平凡,但今日已不常见的场面:一艘木舟泊岸,用人力卸货,七八名脚夫走到水边,有推有拉把沉重的粮袋扛上背,一步一步地迈向画外。这样的慢动作居然称为天下黄河,头一感觉是不相对称。但回顾一下,就想到:王宏剑的画题带点玄奥,这已非第一次。同样的慢动作可追溯到他1984年的成名作《奠基者》,画的是人当苦力搬运大石图,与此画内容相似。显然,王宏剑对人荷重是深有感触的。但称之为奠基者,那么,奠的是什么基?是在修渠铺路,是在筑长城,还是在建宫殿?一言蔽之,所奠的就是文明的基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说到底,全是建立在这汗流浃背的肩上。
6、作品评价
冷峻之美
王宏剑的油画是近年画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他的作品坚持以古典风的具象描绘去揭示主题的沉重与沧桑感,进而达到一种近于抽象性的揭示,让人透过画面领略到一种宏大的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磅礴,一种冷峻的美感。
就作品而言,可以看出,从几年前的《奠基者》、《春之祭》、《冬之祭》到九届美展的《阳关三叠》,王宏剑走着一条坚实的创作道路,并日益显示出其成熟,他的作品始终有着明晰、冷静的目标追求,艺术上也日渐精湛。
大体来说,王宏剑的油画接续的是中国乡土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但,无疑他在另辟蹊径,无论在形式、语言,乃至思维上,都饱含着个人的深思熟虑。将自己的艺术定位于乡土题材,将语言选择指向古典风的写实描
绘,通过画面去重塑一种记忆或感动,其中,显然暗含着某种理想的文化期待。在一系列作品中,他以游离于画外的有距离把握,展示出乡土主题的过去与现在,让人在作品中读出现代人眼光审视下的乡土情景与人的命运的文化内涵。
显然,王宏剑在乡土主题与冷峻之美的前提下,融入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生活理解,在思索与体验中向深层挺进,当他把乡土主题具体为形象、语言与图式时,便成为他笔下的一种载体或一种象征,在冷峻、深沉中不乏质朴,自然中寄寓着沉郁深阔的意蕴,充满了深刻而独到的体悟,由此不难看出画家对理性与深度的追求,同时又体现为抒情的与审美的外部表达。
在王宏剑的笔下,乡土永远是人的乡土而不是物的乡土,着眼于此,他把自己的选择聚焦在故乡,聚焦在历史上惨烈的一幕,聚焦在生与死、痛苦与欢乐等题材上;譬如九届美展获金奖作品《阳关三叠》,是一幅把乡土题材描绘得相当精致的作品,说它精致,是因为画家借用唐诗的题目喻意现代人远征西北的壮举,「阳关」是边陲的象征,是西部关隘的泛指,画面一群车马劳顿的旅人在西北小站上做短暂休息,然后再奔赴新的目的地……画家虽然没有对环境做过细的描绘,只有一块阔大的天空与映照在万川之上的冷月,暗喻了边塞的苍凉与荒漠、遥远与寂寥,以此反衬出远征者的自信与勇气。一个表现远赴边陲建设者的主题,就这样,以不同寻常的手法,鲜活的细节,肃穆的气氛,精炼地把意蕴首先提供给感觉和情感,引导欣赏者自己去接通那些与情感相融的思想和观念,其次,画面描绘了征尘未洗的人们所产生的总体感觉,令人过目难忘。《阳关三叠》最为成功之处是对人的精神面貌揭示得细腻而又生动。
特别是,那种漾溢着和谐气息的画面,处处流露冷峻的色彩;不论是冲突,还是静寂,都被画家处理为一种和谐;显然,画家牢牢把握的不是具体情节是否和谐,而是把具体提升为宏观,以局部见整体,他追求的是宇宙秩序的总体和谐,在自然界,和谐是美,在人类社会,人间之美也是和谐。虽然,像《奠基者》、《春之祭》、《冬之祭》等作品都不乏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与死、美好与毁灭等矛盾冲突的描绘与表现,但画家都努力把欣赏者的情思引向对某种和谐的追求与向往,在终极上寻到大美,让这一冷峻的和谐成为万物的归宿;当然,感受这种和谐是需要大视野和总体观的。
从《奠基者》到《阳关三叠》,都贯穿着一个关于宇宙存亡、生命完美和延续的主题,而它的超乎画外的意蕴,我们的肉眼似见非见,见犹不见,它是大地与云霓、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意象,实际上也是天人合一的意象,时空的概括性极大,人与自然在这里交融,给人留下许多可供思索的空间。就此而言,它又是抽象的,它的抽象意蕴,来自对宇宙与生命关系的咏叹,它又是具象的,画面上有肉眼可见的山川、丘陵、人物、情节,这种抽象与具象的无形契合构成意象,是王宏剑油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即抽象存活于生命的具象之中,并且是那样的随意和自然。
应该说,读王宏剑的油画,那种冷峻的诗情是诉诸联想和引伸的,把生命具象纳入宇宙总体运动之中,并返回生命的「本真」,这或许是王宏剑乡土主题绘画创造之本意。因为,画家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人本」情结,人被自然化了,在万物一统之中,我们读到冷峻的和谐,这是一种品位极高的美誉。
艺术的丰富并不仅仅在于情节的复杂,结构样式的特别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王宏剑的作品都是在结构样式的匠心独运当中,融入特定历史情境和生活中闪光的人性关爱内容的。这是融智性、哲理和情感因素的诗意理性处理,使作品泛出令人回味不已的冷峻之美。
无疑,这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现实意识和使命感,画家关注和思考的是本体意义上的人及其命运,而他选择的古典风具象写实语言与冷灰色调的主导气氛所产生的内在张力,特别是悲剧诗情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让人印象深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