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皖江城市带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21:11:12
...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中文名称:皖江城市带

外文名称:WanjiangCityBelt

行政区类别:城市带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

电话区号:0550、0551、0553、0555、0556、0562、0563、0564、0566

地理位置:长江安徽段两岸

面积:7.6万平方公里

人口:3165万(六普人口)

方言: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天柱山、琅琊山、九华山

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芜湖宣城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等

火车站:合肥站,合肥南站,芜湖站,马鞍山东站等

车牌代码:皖A、B、E、G、H、M、N、P、R

全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组成:合肥、芜湖等8市及六安1区1县

生产总值:16237.40亿元(2015年)

1、地理位置

地理优越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有“皖江”之称。舞活八百里“皖江龙”,是安徽人执着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安徽闻风而动,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并付诸实施,逐步形成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开发开放新格局。


皖江城市带

地位突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

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开发开放

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如今,安徽9个皖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60%。沿江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自主创新特色愈加鲜明,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示范区将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承担起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重任。

2、行政区划

皖江城市带包括8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皖江城市带

合肥市:庐阳区、瑶海区、包河区、蜀山区、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

芜湖市:鸠江区、弋江区、三山区、镜湖区、无为县、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

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博望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

安庆市: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怀宁县、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桐城市

铜陵市:义安区、铜官区、郊区、枞阳县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来安县、全椒县

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东至县、石台县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广德县、郎溪县、旌德县(绩溪县不含)

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未来规划

简介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规划》要求,示范区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必须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

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统筹规划产业承接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包括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契机。

在*机制上,国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允许皖江地区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价格机制等方面实施更为灵活的政策。安徽将在《规划》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建设任务和政策等,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市、县。

一轴双核两翼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由西向东为序)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六个着力

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

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条原则

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场导向、*推动的原则。

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四大战略定位

这是示范区规划高度的重要体现。

要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3、区位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关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皖江城市带乃至安徽全省都在泛长三角之内,理由如下:一是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二是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三是安徽有着强烈的加入泛长三角的愿望;四是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

2、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皖江城市带就是其中的重点城市群之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依托相对优势,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加速规模扩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

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

1、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

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2008年,安徽及周边的七省一市人口5.0亿人,占全国的37.5%;城镇化为4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662.4亿元,占全国的4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26亿元,占全国47.5%。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都占全国比重近1/2,皖江城市带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2、皖江城市带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2008年,皖江九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6.3亿元,比2003年年均增长38.9%,分别比安徽全省、长三角两省一市、全国平均增幅高3.5、20.7和13.3个百分点。2005-2008年,皖江九市投资总量占GDP的比重由38.0%提高到84.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来投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2008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达到230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4.9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年均增长60.4%、43.1%,显示出皖江城市带在吸引外来资金投资的巨大潜力。

3、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

就业问题涉及民生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随着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一大批产业工人将离开长三角,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场所。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广,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而且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移的距离,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创新发展传统和基础等优势

1、具有创新发展的传统和基础

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和实践经验。从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到今天,安徽人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对大量国有地方工业小企业实行了“九个一批”改革。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2、肩负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使命

2008年初,胡*总书记来皖视察时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书记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提出安徽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切入点,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大使命。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第一站,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观念更新率先对接长三角,是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吸纳外资较多的地区,理应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实践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当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无序、低效、重复等突出问题,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皖江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首选地,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皖江城市带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区域合作、*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承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4、机遇

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具体地说: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胡*总书记指示精神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高度重视,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谋划,7月上旬,邀请国家发改委来我省调研,调研组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在安徽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10月,安徽省*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l、11月初,国务院领导在王金山书记、王三运省长《关于设立皖江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研究并给予支持。2009年1月,国务院领导同意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

区域综合优势明显

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在皖江城市带,是因为这一区域综合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皖江城市带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10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这一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大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组织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机制对接、创新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日益显现,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安徽开发皖江从地方性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新的飞跃。沈卫国:“设立示范区,不是仅仅为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同时为东部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好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皖江新图绘就,大幕已经开启。在这块承载了太多人热望与使命的热土上,将燃起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经济腾飞的新希望。

5、意义

在中国区域振兴战略的沿江一线,国家赋予先行先试权的探路者,先有浦东,后有成渝,再有武汉与长株潭。棋行中盘,落子无声。有人断言,在*的区域战略布局中,沿江不会再有一“子”。然而,800里皖江还是执着地等来了一份“国家使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点题到破题,从酝酿到启动,从数易其稿到艰辛奔波……一个承载了太多猜想的“国字号”示范区,即将在各方的期待中大幕开启;从幕后到台前,从研究到决策,从安徽责任到国家战略……一个承载了太多使命的“国字号”示范区,即将在风起潮涌的皖江喷薄而出。

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产业承接的质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安徽身上。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的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

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平稳、可持续发展基础。

最近一段时期,在沪深股市盘整的基调中,安徽股票的走势却非常强劲。受到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即将出台利好消息的影响,“皖江板块”脱颖而出,好几只股股价翻了番。国元证券分析师张成龙认为,规划的通过,赋予了安徽迎接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特定优势:从最近安徽股票个股的走势来看,这和皖江经济带有一定的关系。规划出来以后,国家对安徽的规划都会出一些政策的,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对相应的个股也会产生一些利好。资本市场都会提前反应这一块。

区域规划能给当地带来什么?

1、一旦上升为*规划,该地区将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和土地审批方面获得便利,还可能享受更大的税收优惠;

2、如果能够在土地问题上有所创新,会对企业进入当地提供更大吸引力。

3、是目前唯一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特点的区域规划,会相对于其它中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力。

哪些行业将受益?

如果国家加大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是对当地优势产业带来财税、用地、项目审批等优惠,涉及行业如汽车制造、家电、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纺织、电子制造等;二是拉动产业发展所需的建材、物流等行业发展;三是产业转移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带动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鄂豫城市群

下一篇:冀鲁豫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