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及教育管理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及教育管理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30几年来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同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地区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加上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尽管国家出台了“贷、奖、助、勤、补”的资助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执行效果还有待提高。多数贫困大学生尽管拥有“学习勤奋刻苦,生活俭朴,自立、自强、自律”等优秀品质,但是更多的这类学生所产生的“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社交困境,学习困惑”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教育管理问题。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论述及因素分析
1、现状论述
(1)经济困难。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困境。据调查发现,校园贫富差距较大并存在扩大趋势,其中贫困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集中在300—500元,而较富裕学生多数在1000元以上。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生学费上限为每学年4200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46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6000元。在2010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WWW.11665.COM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农村家庭至少需要一人劳动的纯收入才能勉强支付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费。而对于医科类和艺术类专业,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只能望尘莫及,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上万元学费就更不敢想了。
(2)心理困扰。表面的经济压力导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贫困生心理上的扭曲。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成为“心理贫困生”。“心理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心理上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各种问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学生。其常表现为:一是严重的自卑心理。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和同龄人的冷嘲热讽,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二是自我封闭和对他人的排斥。心理上的落差,怕别人看不起使其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为强烈维护自身所谓“尊严”,常因小事而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乃至用言语和行为攻击别人。三是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思想严重。对钱的过度迷恋,常让他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葬送自己美好的前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人格和情感等。
(3)社交困境。对“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反思表明,它所折射出的是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严重问题和教训。经济的压力常使得贫困学生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此重复恶循环下去,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后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悲剧在校园上演。
(4)学习困惑。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实现更多高层次推理与批评性思考,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slavin的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成绩,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与心理上的落差,经常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技能严重缺失,对以后融入社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2、因素分析
(1)社会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等经济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学校“高收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贷、奖、助、勤、补”资助体系,且政策总体上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从村委会、乡民政部门到县市相关部门,再到学校的一系列审核过程因某些地区流于形式,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时常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得到实惠就是个疑问了。
(2)家庭状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一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等落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资源贫乏,人们受教育水平程度低。二是贫困生的父母可能伤亡残疾离异,一家可能多个孩子,无稳定经济来源,仅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从小没有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只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孩子身上,从小就对子女要求严,期望高,只想通过子女来改变家庭的命运,教育子女方式的不正确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3)学校环境。一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在学校就片面地以升学率和卷面分数成绩为追求目标,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使得进入高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无力面对新挑战。二是现在我国多数学校和相关部门对贫困生不够重视,尤其在“精神扶贫”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对这类群体在“乐观、自信、进取”健康人格教育上不够重视。三是大学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密,大学师生接触更多的只是在课堂上,其他时间很少交流沟通,这自然就生疏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对学生了解不足,导致贫困生的现实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同学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精神,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尤其在独立民办院校,消费意识超前,盲目追求时尚,这些使得贫困生在现实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4)个人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贫困,学习不理想,奖学金、党员入选等评选落空,被身边周边人歧视冷落等使之产生焦虑,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现状与困难。有些学生为掩饰自己的客观贫困,对参与“勤工俭学”感觉很丢面子,宁愿贫苦,也不愿放下所谓的“面子”去挣钱。一些贫困生总是逃避现实,不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又不敢请求别人帮助,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代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在坚持一定基本原则下进行:坚持“人本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激励原则”,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绩效原则”,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绩效问题;坚持“系统原则”,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一个有机整体为框架,忌片面地看问题,单一地解决问题。
1、强化资助体系监管,建立完善教育公平保障机制
(1)在构建*和谐的目标框架下,公平应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旋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时应该根据差别付给的原则向弱势全体倾斜,在操作过程中需改变单一地以身份背景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把抽象的某一类贫困生还原为具体的个体,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情况。学校也可设立专门的机构,承担贷款所需的前提组织和初审工作。
(2)完善助学贷款跟踪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学贫困生应该是“寒中选优”的,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应该作出一些硬性规定,达不到规定的应该取消助学贷款资格,以此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例如英国实行的是先上学,后交费并差异收费的学费政策,同时,通过建立捐助基金,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而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与美国*不断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多措施激励银行贷款、多路径降低贷款拖欠率等方面。
2、建立健全对贫困生全方位的心理救助体系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品行说明等,并阶段性地对其进行跟踪。
(2)建立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心理后干预,即干预者对暂时过渡心理危机或未过渡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和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例如建立危机学生的心理评估机制;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对周围相关学生的干预机制。
(3)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3、加强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集思想政治教师、管理*和学生朋友三重角色于一身,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1)建立辅导员个别谈心、主题班会、随班听课、家长联系、住宿值班、评教评学等工作制度。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与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交流沟通,了解熟悉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真诚互爱的师生关系。
(2)加强辅导员技能培养。辅导员应提高识别贫困生以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管理的基本能力。
(3)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用智慧启迪学生心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管理提供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导师联系制。选聘思想政治觉悟高、心理辅导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导师。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扩大权利和提高待遇,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虽然不能像两千年前孔子办学时那
样不写教案,不发文章,老师学生吃住在一起,但孔子和弟子“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现代教育很值得借鉴的优良传统。
(2)调整对教师的整个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教育管理必须讲求管理实效,绩效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和永恒主题。应该将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纳入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将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和教师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贫困生的重视,也符合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
(3)加强教师沟通能力和现代网络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各种技能和教学管理培训外,美国教学沟通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切力”(指那些缩小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的教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行为)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动机。同时,现代网络技术也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节省了师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5、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机制
贫困生的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以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校、社会有关人士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教育管理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对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适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校而异,因生而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陈出新,不让现在的“贫困”成为这些学生未来贫困的根源,以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开放式会计作业的设计
下一篇:第三期交流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