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石阡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0:52:07
...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周边与江口、印江、思南、余庆、凤冈、镇远、施秉8县相邻。全县辖18乡镇,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03万人。石阡森林覆盖率53%,下辖7镇11乡,总人口约45万。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木偶戏、仡佬蹦蹦鼓、其中属石阡毛龙最富盛名。仡佬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更被中国*电视台(中国民歌)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名品特产中国驰名商标™“石阡苔茶”。

中文名称:石阡县

外文名称:shiqian

别名:石阡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驻地:汤山镇

邮政区码:555100

面积:2173平方公里

方言:贵州话

行政区类别:贵州省

下辖地区:汤山镇、本庄镇、白沙镇

电话区号:0856

地理位置: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

人口:42.03万(2012)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1、石阡概况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国土面积2173平方公里,辖7镇11乡,302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森林覆盖率67.5%,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重点生态区和多民族聚居区。


石阡县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34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进入石阡,1992年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为革命老区。有*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府文庙、楼上古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仡佬毛龙、说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敬雀节、茶灯、“悄悄年”等。

石阡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有世界少有、国内独具且储量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富含锶、氡、锂、锌、硒等微量元素,属国际饮用、医疗双达标矿泉水;有面积居全省第二,获“中国驰名商标”、“贵州三大名茶”的茶叶资源;有储量丰富的重晶石、锰矿、钒矿、铅锌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有储量15亿多立方米,品种14个符合国家检验A类装饰材料标准的大理石类石材资源;有以温泉为龙头,夜郎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楼上,“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佛顶山,中国乡村旅游民族文化飞燕奖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国家湿地公园、世界最大野生鸳鸯栖息地鸳鸯湖为两翼的立体旅游资源。

石阡品牌独特,优势蓄势待发。先后获得“*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重点县”、“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等11个国字品牌,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已经形成,发展后劲坚实有力。

近年来,石阡县委、县*强力实施“优环境、强基础、兴工业、壮产业、惠民生、促和谐”发展战略,开创了综合实力全面提升、调整转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城乡发展统筹推进、民生问题持续改善、后发赶超势头强劲的新局面。

2、历史沿革

石阡古称山国,历史悠久,建置较早。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分辖龙泉县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仍领上述1县(龙泉县)3长官司。康熙二年(1663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石阡府分设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内迎仙里、水东里、苗民里、在城里、苗半里、龙底里。直至清末,石阡府直隶于省,仍领龙泉县。


石阡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初沿袭清制。民国2年(1913年),贵州设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实行军民分治。石阡改府为县,设立县公署,县官称知事。龙泉县另设(今凤冈县)民国5年(1916年)县公署知事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即城区、小鸡公、本庄、王家寨、龙洞、大地方。第二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为10个区,即增设石家场、葛荣场、白沙场、龙塘场。民国16年(1927年)国民*下令改县公署为县*,县知事称县长,石阡县为二等县。民国24年(1935年),*改组贵州省*,实行行政督察区,石阡划归铜仁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石阡划分五个区,即泗王庙、石家场、大地方、本庄场、龙洞场。民国32年(1943年),石阡实行新县制,设置乡镇保甲。全县共置18乡镇,164保,1618甲。18乡镇即:汤山镇、花桥乡、枫香乡、中魁乡、永盘乡、龙川乡、甘溪乡、国荣乡、聚凤乡、乐回乡、庄乐乡、白沙乡、大新乡、和平乡、石固乡、青阳乡、五德乡、坪山乡。

1949年10月1日,*成立,11月15日,石阡解放,全县人民获得了新生。1950年2月8日,石阡县人民*成立,随即将民国时期18乡镇划为3个区分辖,设立区公所。7月,改置3区为6区1镇。1951年2月,改置汤山镇为城关区,同年将区公所改称为区人民*。1953年,缩小乡、村行政管理范围,将全县划为80乡1镇,区治不变。1954年7月1日,县辖各区分别第一(龙塘)、第二(花桥)、第三(五德)、第四(中坝)、第五(白沙)、第六(本庄)、第七(城关)区公所。1955年4月8日,县人民*称县人民委员会。同月,各区将所在地治所改为区公所名称。1956年1月,*石阡县第五次党代会作出决定,进行并乡工作,将82乡(镇)调整为44乡1镇(城关镇)。1961年撤区并社,将7个区改为区级人民公社,45乡镇为管理区。1962年恢复区的设置,设6个区调整公社为27个。1963年,恢复7个区治,将27个公社增至43个。1967年3月29日,石阡开始“*”。4月2日,“石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各区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根据*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第59条规定,撤销县、区、公社“革命委员会”,县称县人民*,区称区公所,公社称管理委员会。1984年,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分开,建立乡人民*的通知)的意见》,县*所辖43个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相应改为行政村和村民组。1992年,全县实施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将原7个区43个乡调整为18个乡镇(其中:9个民族乡),即:龙塘镇、龙井乡、花桥镇、坪地场乡、石固乡、五德镇、枫香乡、青阳乡、中坝乡、甘溪乡、坪山乡、白沙镇、聚凤乡、本庄镇、河坝场乡、汤山镇、大沙坝乡。2004年,为加强区域经济活动,加快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实施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将原304个行政村调整为87个行政村。

现全县共辖18个乡镇,5个居委会,87个行政村,39.08万人正沿着县委、县*制定的“三县”建设目标,奋勇前进。

3、行政区划

石阡县辖7个镇、2个乡、9个民族乡:汤山镇、本庄镇、白沙镇、龙塘镇、花桥镇、五德镇、中坝镇、河坝场乡、国荣乡、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龙井侗族仡佬族乡、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枫香侗族仡佬族乡、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坪山仡佬族侗族乡。

4、自然资源

石阡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暖湿共节,无霜期长。地质构造特异,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水资源和地热水资源丰富。全县大小河流117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0.9千瓦,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热水资源分布较广,出露密度居全省之冠,达19处。根据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85年联合调查评价,全县地热水总流量58.45——62.4升/秒,平均水温34.7℃,水质为硫酸重碳钙镁(So4HCo3——CaMg)型及重碳酸硫酸钙镁(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0.192——0.421克/升,总硬度(德国度)10.72——18.50。水中普遍含有氡、硅酸、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符合医疗矿水和饮用矿水水质标准。极具饮用、医疗、旅游价值,故有“温泉之都”的美誉。


石阡县

县内有多处*、省县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县城汤山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有*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禹王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北塔寺等古建筑群,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还有亟待开发的困牛山百名红军跳崖壮举和甘溪战役遗址。还有列入省自然保护区佛顶山原始常绿叶林原生植被,珍禽异兽,珍贵树种及具有石阡地方仡佬族,土家族,侗族民族风情和科考探险等自然景观;还有上千对鸳鸯栖息的情人谷,还有风神洞,太虚洞等上百个溶洞等旅游资源,迎接八方来客。

县境内矿藏种类多,有煤、铁、重晶石、黑滑石等矿。煤:主要不是分布在本庄镇、坪地场乡、龙塘镇3个乡镇,其蕴藏量为1250万吨。铁:县内铁矿分属原生沉积、次生残积、热液次生及冷水渗滤等4个类型。除汤山镇外,其余乡镇均有分布。主要有赤铁矿、褐铁矿。其蕴藏量1170万吨。重晶石:有沉积型矿床和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沉积型矿床分布于乐乔的柿坳口至界牌、孙溪,本庄荆竹、瓮堡、五德的尧寨。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白沙、聚凤一带。多属露天矿,总蕴藏量为400万吨。黑滑石: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3地质大队于1986年3月首次发现。主要分布在坪地场乡沙槽一带,其矿层露出1.5公里,厚4——8米,平均厚度5.4米,含矿率为68%——89%,化学成份中二氧化矽含量60%,氧化镁含量27%,氧化铁含量约0.2%。极具开采价值。

县境的矿藏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铁矿、电碳岩、汞、铅锌、铜、锰等。

5、经济发展

2011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1.51亿元增加到2011年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24.99亿元,年均增长16.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97亿元增加到9.85亿元,年均增长10.0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36亿元增加到3.71亿元,年均增长22.0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4.18亿元增加到11.43亿元,年均增长21.8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51.9:11.8:36.3调整为2011年的39.4:14.9:45.7。二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4.3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75亿元,年均增长33.73%。

财政总收入从2006年的0.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亿元,年均增长24.53%;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0.5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亿元,年均增长18.5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9.9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48亿元,年均增长10.3%;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亿元,年均增长28.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6年底的8.34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3.82亿元,年均增长31.28%;各项贷款余额从2006年底的4.76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19.98亿元,年均增长31.58%。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6年的2.37亿元增加到2011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年的6.07亿元,年均增长19.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6876元增加到2011年的11755元,年均增长10.4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687元增加到2011年的3868元,年均增长15.47%。

6、城市建设

至2010年以来,石阡县大力实施“四个三”发展战略,把“城镇建设带动”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以争创“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和管理步伐,把打造“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作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营造优美人居环境、推进石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大事来抓,先后请同济大学、昆明规划设计院、贵州省规划设计院、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等10多家专业设计单位,在对我县的城市建设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论证后,以突出“革命老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和城市特色为重点,将县城定位于以温泉为主的休闲、疗养、度假生态旅游城市,并划分为金融商贸、行政办公、居民住宅、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娱乐休闲、加工生产、文物古建等八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性规划。全县18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已顺利完成,配套编制了20个小区建设性详规,使县城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70%,乡镇达40%。县城泉都大桥、北塔大桥和鲜花步行桥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城市主骨架;建成2个停车场、3个专业市场、中心农贸市场、6座公厕、3处垃圾中转站,新增供水能力1万吨/日,现已达到1.8万吨/日,可以满足1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新增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2平方米,新增道路26万平方米,人均6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人均0.8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20%以上,城市化率从5.7%迅速提升到18%,常住人口达4万多人,人民广场、泉都商城、鲜花新区等标志性建筑精品不断涌现,城市功能大大改善,基本满足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多种需要;温泉大桥转盘雕塑、瀑布景观、龙川河及佛顶山大道亮化工程、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建成,形成了县城独特靓丽的风景,基本实现了“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构想。

7、民族服饰

石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石阡居住着仡佬、侗、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2%。各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相互融合,创造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彰显民族神韵的民族服装及装饰品。鼎盛时期,该县生产的排须、吊穗等用于制作民族服装的工艺产品,曾畅销*、青海、四川、云南等18个省市自治


石阡县

区,并远销东南亚、东欧。石阡民族服饰何以有如此魅力?据《石阡民族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内万安乡、北塔乡(今属汤山镇)、龙洞乡(今属大沙坝乡)等地,家家户户有纺纱机,妇女织布除保证全家穿用外,还可拿到市场上交换钱粮。民国时期,县内养蚕、纺纱、织布、印染更为兴盛。县城东门外双狮子、南门外新教场、老教场和启灵观4处,栽桑80余万株。民国十五年(1926年),文庙节孝祠还开办了蚕桑学校,每年一期,培训150多人。北塔乡新场、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养蚕抽丝。县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余户居民生产的绣花钱,除供本县外,还远销镇远、施秉、凯里等周边地区。万安、北塔、龙洞、孙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县内畅销外,还销往安顺、余庆、黔南等地。解放后,石阡县委、县*高度重视民族工艺品的发展,组建了石阡民族丝织厂,购买年产线3000公斤,排须20万米,丝绸15000米,主要生产用于制作民族服装的排须、吊穗等民族服饰。自1962年开始,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畅销*、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东南亚、东欧。当时产值已达30万元。1983年,该县生产的排须、吊穗获国家民委、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石阡民族丝织厂还出席了国务院、国家民委组织召开的首届民族先进表彰大会。新世纪的今天,石阡县提出了建设“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的奋斗目标,大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随着楼上千年古寨、尧上仡佬族文化旅游村等乡村旅游景点的日趋完善,日渐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饰又逐步走向前台。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妇女服饰,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有鳞状花纹,中段为羊毛织成,染成红色。穿戴时,许多妇女还喜欢在外罩上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穿时从头套下,同时系上绣花围腰,形成一套搭配协调、漂亮美观的民族服装。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壮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对襟短衫,无领,有的订布扣7至9粒,也有的不订扣子,肚子常露,故称破肚衣。另外,绣花鞋垫、荷包,刺绣背肚、披肩,挑花围裙、香包以及排须、吊穗等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外来客人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民族服饰已逐步成为当地居民向外展示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

8、风景名胜

尧上民族文化村

尧上民族文化村座落在黔东名山之一的佛顶山东麓,石阡县坪山乡境内。是地处石阡、镇远、施秉三县接壤的三角地带,有“一地跨三县”之说,距石阡县城约30公里。主要居住着二千多仡佬群众,是仡佬民族文化十分浓厚的村落。

佛顶山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阡县甘溪乡南端,与施秉、余庆两县交界,方圆50余华里,总面积14032hm2,最高峰海拔


佛顶山

1869.3米,距县城30公里,有公路直达。它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有“梵净山的姊妹山”之称。

凯峡河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位于贵州省东部的石阡县石固乡境内,石阡地热资源丰富,素有“泉都”之称,临近重庆市、湖南省的怀化市、凤凰等地,与镇远、梵净山同属贵州省东线旅游精品线路。

情人谷

贵州山坪情人谷景区,坐落在汤山镇境内,距石阡县城8公里。景区内森林茂密,侗寨风情纯朴、溶洞奇妙莫测、山坡青草绿茵、山间公路崎岖、峡谷幽深、清溪浅流,是超脱城市喧闹去*、洗心、洗肺令人爽心明目的理想场所,是青年情侣留连往返的伊甸园。

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石阡县城东南越城路,在石阡县城以内可徒步到达该景点。石阡府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

楼上古寨

楼上古寨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石阡县城15公里。距国荣乡*9公里,从石阡县城出发大约需要45分钟车


楼上古寨

程,景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组,住户150户,547人,村民皆为侗族,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如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等习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民俗采风于一体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寨。

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石阡县城长征路北端,在石阡县城以内可徒步到达景点,是贵州著名的古代建筑群和旅游景点。

启灵桥

启灵桥位于城西北龙底江上,明万历十年,知府袁亮修石墩架木梁过渡,取名“启灵桥”。清乾隆二十年知府时廷霭倡议募捐改为石拱桥,经7年始竣工。同治元年,洪水冲毁西岸三孔,光绪四年郡守陈柱安、增生夏纯花倡议募捐修复。

上一篇:玉屏侗族自治县

下一篇:思南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