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德江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0:51:49
...

德江县,中国西部名城铜仁市市辖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德江地理优越。地处黔北和黔东接合部的县辖重镇煎茶镇,以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成为商品的集散地,G56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贯穿县境东西出湖广,北顺326国道达重庆和成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乌江,自南而北,流经县域五个乡镇67公里,200吨级的船舶可以直驶长江。

中文名称:德江县

外文名称:dejiang

行政区类别:县级

下辖地区:玉水街道、青龙街道、煎茶镇

电话区号:0856

地理位置:贵州高原的东北部

人口:49.1万人

别名:德江

所属地区:贵州省铜仁市

*驻地:县人民*驻玉水街道

邮政区码:565200

面积:2072平方公里

方言:贵州方言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1、历史沿革

禹贡时属荆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秦立郡县制,属黔中郡。

汉先属武陵郡酉阳县地,后属武陵郡永宁县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酉阳县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巴郡领县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县西),其中涪陵县,新莽时改名巴亭,东汉复称涪陵,县治为今重庆彭水,郡属西南,包有今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武帝时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广汉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东南地划入牂柯郡。

三国时,吴以思州分置黔阳县,思南为黔阳县地,与酉阳又有隶属。


德江县

西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地,隶梁州。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东、巴西八郡。东晋时属武陵郡地。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恶荆州强大,甲兵尽聚,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县。武陵郡改隶郢州,领县不变。北周时,先属奉州地、费州地,后属黔州地。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领巴郡、涪陵郡、东岩岩渠都。不服梁、陈,政令不能达。周武帝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德江属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于故枳城立涪陵镇,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德江属费州地),治在涪川(今县境潮砥官宅坝),亦曰涪川郡。后废费州,并入黔州。

隋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制。初承北周费州,不带郡领县,后废。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属黔州。

唐初属巴东之扶阳县地、改属务州、思州地,后属费州之扶阳县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柯、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复以隋巴东的务川县置务州,州治务川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又招慰生僚置城乐县(今凤岗),属务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务州隶属江南道,县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曰思州,以界内思邛水为名,逐年县有所减。

五代属费州地,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张万睿率思州、费州等七州皆附于楚王马希芜。蛮夷长据其地,先附楚后附蜀。

宋初属黔州领内羁縻州地,后属思州务川县地。宋初全国分为十三道,乾德以后改道为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分全国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调整为十五路。元丰间,又改为二十路,路下设府、州、军、监。思南府,宋初为羁縻州。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领藩部长田佑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分黔州复建思州,属夔州路,较唐时思州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务川等地为土族所据,未达王化)。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内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于故都濡之地,沿旧治名务川县(德江属务川县)。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领县废,并入彭水县,务川县降为务川城,邛水县、安夷县各降为堡,仍属黔州。

元属思州水特姜长官司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寻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于清江郡,改称故思州治为思南,隶湖广行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领夷长田景贤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

明属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隶四川行省,领县三(安化、务川、印江)、长官司(蛮夷、沿河佑溪、朗溪。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德江县明洪初置水德江长官司和洪安化剂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剂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以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府属附廓。

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于江口、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八年正式迁移安化县于今德江县城。

民国时期,德江县疆域基本确定。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安化县改隶贵州镇远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请改制方案经内务部核准,从九月开始施行,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县曰德江县(因查湖南省有安化县,乃以乌江在县境一段俗称德江而改德江县),属黔东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凤岗、印江、沿河、务川等县按省定方案互拨插花地,各县疆域初步确定。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县南二区(宽坪)划拨思南管辖。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镇远道,德江县直隶省辖。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五县勘查边境插花地段。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互拨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边界。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务川两县勘定边界。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

解放后,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场两乡划归德江县管辖。至此,德江县界完全定界至今。

2、行政区划

2013年,辖建制街道2个(青龙街道、玉水街道),建制镇9个(煎茶镇、潮砥镇、枫香溪镇、稳坪镇、高山镇、泉口镇、长堡镇、共和镇、平原镇),民族乡10个(堰塘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钱家土家族乡、沙溪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复兴土家族苗族乡、合兴土家族乡、桶井土家族乡、荆角土家族乡、长丰土家族乡),行政村345个,村民小组2918个。

3、人口民族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07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5.0%。辖5个镇,15个民族乡,355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44.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7.82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人口出生率14.49‰,自然增长率9.22‰。主要矿产有铁、煤、萤石、大理石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3886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青龙镇:48971人;

煎茶镇:33688人;

潮砥镇:18608人;

稳坪镇:16652人;

枫香溪镇:23895人;

堰塘土家族乡:13787人;

共和土家族乡:18524人;

长堡土家族乡:22451人;

沙溪土家族乡:11978人;

钱家土家族乡:11450人;

龙泉土家族乡:11667人;

复兴镇:28681人;

合兴镇:21315人;

平原土家族乡:12987人;

楠杆土家族乡:14320人;

桶井土家族乡:19288人;

荆角土家族乡:13858人;

长丰土家族乡:14579人;

高山土家族乡:13528人;

泉口土家族乡:18412人。

2003年,德江县辖5个镇、15个民族乡,355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5.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64万人。

4、经济收入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6.82亿元、1.14亿元和1.84亿元,增长5.48%、32.72%和15.37%。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6.60亿元、3474万元、2.82亿元和861万元。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9691个,实现产值5.57亿元,营业收入5.18亿元,实现利润2802万元。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粮食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7.0%;油菜籽8532吨,增长3.6%;烤烟8215吨,增长2.8%;肉类2.21万吨,增长4.5%。年末大牲畜存栏9.4万头,增长7.47%。工业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6355万元、119万元和313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全县公路里程1157千米,其中当年新增改造公路里程61千米。年客运量494万人,货运量194.1万吨。邮政业务总量186.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10.25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881.37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5万户,其中农村5303户;移动电话用户1.30万户。


德江县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9元,均有程度不同增长。

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5.5亿元、增长12.6%,增速比年初目标高出1.6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5个百分点。一是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全面贯彻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从6月份开始工业企业扭转负增长局面,实现止跌回升,工业总产值完成8.61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84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了3.5平方公里的煎茶工业聚集区规划,新开发的酱香型“颐年春”已经上市,乌江水泥厂年产120万吨技改顺利投产,亿源公司畜产品加工企业即将运行。二是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64亿元、增长6.1%。粮食总产量达17.1万吨;新建茶园2.84万亩,茶园总面积近7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实现烟叶收购14.51万担、产值1.08亿元、税收3061万元,烟叶产量、产值、税收三项指标连续7年居全区前列;实施人工种草5.7万亩,新改扩建羊舍2.3万平米,新建养殖小区18个,新增养殖大户220户,实现畜牧渔业产值6.3亿元。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在扩内需和促消费政策的刺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亿元、增长19.4%;完成商品销售总额9.13亿元、增长17%;新建或改建乡镇连锁经营超市27个、村级便民放心店463个;房地产新开工5.48万平米,竣工9000平米,销售1.76万平米,实现销售收入2097万元。旅游、电信、邮政、交通运输产业稳步发展。四是财税金融良好运行。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别完成1.71亿元、1.12亿元,分别增长22.3%、18.2%;财政支出9.15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7.88亿元、9.8亿元,分别增长24.1%、38.5%。五是非公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增长15.5%;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1个,到位资金3.85亿元,同比增长11.3%。

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亿元,增长17%。

深入实施“强农稳县”战略,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在连续两年遭受较重旱灾的情况下,2007年粮食总产达17.53万吨以上,油菜籽总产量达12032吨;农业总产值达15.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08元。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66.3:27.55:5.52调整到65.2:29.1:5.7,确立了优质稻、优质油菜、烤烟、天麻、蔬菜(含辣椒)等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0家(其中地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达4.0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杂”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重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2.2%。建设农村沼气池1.83万余口,改善了农民家居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态,2006年被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单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走上法制化轨道,2003年度被农业部“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试点县”。

1978年,全县工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只有简单工业门类和乡(镇)办、社办企业。1987年,推行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经营承包(租赁)责任制,至1989年初,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3户。1992年,改革工业企业经营*,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4068万元。1997年,盘活国有企业流动资产,改善企业经营形式,对部分亏损企业“关、停、并、转”,扭亏为盈。1998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负增效”等改革举措,县国有企业改革面达到80%。2001年,通过兼并、出让、转让、引资嫁接、股份制等产权制度改革,把原54户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成规模工业企业15户、商业企业11户,部分企业经营*从计划经济中解脱出来。2003年,拟定“兴工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强县、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2005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转让3户、兼并10户,演变成县水泥厂、乌江水泥厂、酒圣酒业公司、桂强公司、富民公司、白水泉公司6个民营企业和编织袋厂、电力公司、电力实业公司、星星油脂化工厂、穗精大米公司、供水公司、小水电公司7个国有工业企业,并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87万元增至2005年的32060万元,年均递增11.44%。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由商务部选择有条件的县市作为试点,下拨补贴资金,在试点区域内建设“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旨在建设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是一项难得的政策性扶持民心工程。为了争取并承办好该项工程,我中心高度重视,积极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德江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于2007年开始实施建设,在建设农家店的过程中,我中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对选定网点实行“五统一”建设与改造,即:一是统一组织,整个工程由我中心组织实施。二是统一标准,统一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建设与改造。三是统一配置,对店内普遍需添置的硬件设施,如灭火器、货架、计量器等,由商务中心购买,按需配置。四是统一施工,对需要重建或店内改造的项目,由商务中心聘请专业施工队按标准统一建设改造。五是统一标识,“农家店”统一悬挂商务部授予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识牌,实行规范化管理。县共建设60家标准“农家店”,辐射20个乡(镇)50个行政村。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来,为德江县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但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为德江县的经济及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5、自然资源

德江资源富饶,是一个开发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阳光地带”。县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主要有煤、铁、硫铁、萤石、大理石、高岭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级石灰石等。已探明储量的有:煤9724万吨,铁矿石4426万吨,硫铁矿19180万吨,土陶泥540万立方米,萤石矿770万立方米。其中,德江仁发煤矿和沙溪煤厂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产煤基地;优质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布在乌江沿岸,为开发建材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理石分布集中,品种繁多,品位上乘,极具开发价值。

全县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除乌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较大的大小河流78条,全长489.6公里,河网密度每100平方公里23.6公里,径流量14.8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82450千瓦,土质优良,气候环境好,具有典型农业发展优势。全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和烤烟、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烤烟生产被列为全国优质烟商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1999年又被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油菜和水稻、玉米制种基地。牧草地域广阔,饲料资源充足,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草场植被和种类有20科70属200多种,总面积近20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103片,面积达27.6万亩,共可载畜13.5万头。现已建成波尔山羊及南江黄羊品种繁育场20个,为了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全县实施了2万亩人工种草和3万亩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工程,为壮大畜牧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满山无闲草,遍地皆灵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合适的气候,德江境内大部分地区适宜于天麻的生长,且品质优于其它地区,1993年在曼谷举办的“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德江天麻就曾以其天麻素含量高达0.23%获得银奖。德江的天麻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德江就以“明麻”驰名省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科技局将天麻的人工栽培作为一项科研项目,于九十年代初攻克了“有性繁殖”这一难关,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更是将天麻的规模栽培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德江被列为全省天麻基地县,*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还专程来德江拍摄了“《天麻之乡》专题片。新世纪初,德江县委、县*将发展天麻生产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提到了新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天麻,决心做大做强“天麻”这一品牌文章,常年栽种天麻10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力度,已开发的系列产品如天麻干片、天麻粉、天麻银杏速溶茶、天麻玉米糊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药材如金银花、太子参、红丹参、百合、玉竹等名贵中药材有600余种,已建成基地2000亩。

6、交通建设

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前,全县公路里程仅201千米,多为泥土路面,物资运输离不开肩挑马驮。改革开放后,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05年,有14个乡镇通油路,累计建成国道73.3千米、省道130.85千米、县道129.87千米、乡道244.12千米、村道1100千米,通车里程是1978年的8.35倍。以国道、省道为主动脉、农村公路为网络、客货运输场(站)为结合点的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

7、卫生教育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均呈发展态势。全县有各类学校390所,其中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9.11万人,有专任教师31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2%。电视覆盖率92.5%,广播覆盖率68%。有卫生机构31个,卫生技术人员705人。民族文化 在德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居着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他们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以土家风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

8、风土乡情

一座座土家山寨,似粒粒珍珠,镶嵌在武陵山脉、乌江两岸。这些村寨选址,或依山傍水,安卧在秀丽的溪河谷地;或雄踞高山,错落于葱翠的茂林修竹。坝区村寨,多四合庭院,石板小巷,连成乡镇街区。

土家人有两种民族饮食,风味独特,声名远播。一种是熬熬茶,另一种是麻糖水。

熬熬茶又被称为油茶,是土家人喜爱的饮食之一。其制作十分讲究,主要以茶叶、食油、芝麻、花生米、腊肉、核桃、花椒、食盐为原料,经炒制后加水煮熟而成。熬熬茶不仅清香可口,风味诱人,还能充饥解渴,醒脑提神。逢年过节,每当贵宾到来,土家人就制作熬熬茶,拿出精制的大米花、芝麻饼,泡果等盛情款待,围坐火堂,边吃边拉家常,谈古论今,别有一番风味。

麻糖水是土家人用大米、玉米或薯类等蒸煮发酵装坛精心制作而成,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糖度在35度以上,土家人在农忙时署热天喝两碗麻糖水,既生津止渴,又提神充饥,土家人称麻糖水为“土茅台”。麻糖水的营养价值不低于任何厂家生产的啤酒、饮料,在土家人眼里它既是饮料,又是琼浆,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德江土家族有着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土家的能工巧匠创造了吊脚楼阁,那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等充分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人的刺绣工艺,更是独树一帜,那一件件、一块块手帕、围腰、枕套、被面,在土家妇女手里,绣花针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于是,河流山川、飞禽走兽、草木花卉,春秋人物,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成了一件件精湛的工艺品,你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土家妇女的巧夺天工。

德江土家民族习俗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既有热闹风趣的“打闹歌”,又有独具民族特点的“赶年”,体现崇拜祖先的“祭祀”,亦歌亦泣的“哭嫁”,神秘原始的“祭风神”,欢乐祥和的“建房礼词”等。在德江丰富多彩的土家民族风情中,最具影响的要算远近闻名的“傩堂戏”。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但是在德江却依然保留着几百年的来的“炸龙灯”活动。


舞龙灯

据当地老人介绍,“炸龙灯”本为德江土家族过年的求雨祭祀活动,后来逐渐转变为过年的娱乐活动。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初一过后人们就开始准备“龙头”“龙身”,“龙头”是以竹条编制为骨架缠绕在一根木棍上,然后以宣纸用米熬制的浆糊敷在骨架上,再用颜料彩绘做好的“龙头”;“龙身”同样是以竹条编制成圆柱体缠绕在一根木棍上,再用宣纸敷上,一般“龙身”有十个以上,在附上一个工艺的“龙尾”。制作完毕以后在正月初十左右就可以“出灯”,“出灯”时用特制的长布把“龙头”和“龙身”还有“龙尾”连接起来,在这几天晚上“龙灯”会带着祝福来到每家每户,主人一般会给神龙祭品。到了土家族的“过大年”正月十五当天,从中午到夜晚就正式开始“炸龙灯”。龙队成员一般是16-25岁的中青年,在“出灯”前他们一般会喝一点白酒,用湿毛巾把脖子和露出来的头发遮上,戴上手套,脱掉上衣露出上身,然后就可以“出灯”了,龙队经过的地方人们会用准备好的竹竿掉上爆竹对着龙开始轰炸,一般重点是龙头(注意这些爆竹一般是火药土制的),进入晚上后人们不仅用爆竹轰炸龙,还有用特制的烟火对着龙队成员点火,总之场面非常壮观。到了第二天一早龙队就会把龙放到“玉溪河”边,点上火把龙烧掉,预祝这久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到来。

德江是“中国傩戏之乡”。傩堂戏又称傩戏和“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朝军傩与民间大傩,盛行于唐宋明时期,融


傩戏

会于清代民间文化。表演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它滥觞于远古傩仪,脱胎于傩舞演变为戏剧雏形。保存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傩堂戏131坛,遍及全县,表演形式上有“傩祭”、“傩仪”、“傩戏”、“傩技”,道具有傩面具、法器、傩服饰,傩坛上有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傩技绝活开红山、上刀(梯)山、下油锅、刹红铧、口含红铁;傩戏表演《关公斩蔡阳》、《安安送米》、《甘生赶考》、《八仙庆寿》和傩戏面具堪称中国一绝。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及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德江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参观考察后,无不交口称赞。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3年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德江傩戏之乡”。使德江傩戏蜚声海内外。

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不仅具有十分古朴的戏剧风格,保存了戏剧最古老的传统,而且傩戏面具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充分表现了戏剧的历史痕迹,德江保存了完整的傩戏原貌。1987年,德江在北京举办了傩面具展出,对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宗教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9、风景名胜

枫溪会议会址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挺进枫香溪,6月19日在此召开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湘鄂西**枫香溪会议。1980年在会址的北侧山上建造了石质纪念碑。


枫溪会议会址

清代安化文庙

德江文庙又称“清代安化县文庙”,位于县城光明路中段东测,初建于明代嘉庆年间,为孔子先师庙。文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建筑面积876平方米。

10、名优特产

有着中国天麻之乡美称的德江县由于地貌多样,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特别适宜中药材种植,境内生长有天麻、银杏等40多种名贵中药材,其中野生天麻在全县20多个乡镇中的16个乡镇均有分布。德江天麻生产位于县境西北部,地处中山峡谷,地形呈孤形条状,海拔最高1534米、最低670米,大部分地区在725-1025米,土质主要是砂页岩和紫砂岩等风化物,土壤有机持2.07—2.65%,速效磷8.59—11.53ppm,速效钾70—96ppm,PH值5.6—6.2,这一区域非常适宜天麻的生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天麻生产列为德江县“十五”发展计划的主要建设内容,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天麻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理、规划全县天麻发展的有关工作。各栽培天麻乡镇成立相应的实施小组,把天麻生产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专人抓好天麻生产工作。

德江名优特产荟萃。天麻酒曾与1993年在美国洛杉机获得“国际皇后金杯奖”。新款老酒颐年春全国知名。油桐、乌柏遍及全县。高山魔芋、关林茶叶、大连山生漆、稳坪糖梨、钱家柑桔名闻遐迩。沙田柚、五星枇杷、组荷尔、巨蜂葡萄等名优水果新品种正在全县普及推广、渐成燎原之势。

德江县是中国烟草公司在全国的18个优质烟基地县之一,系铜仁地区的主产烟区,年常种植面积7万亩。常年产烟叶14万担左右。成为德江的主要绎济支柱。产品主销浙江,部分出口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德江县的名优企业有山东黄河集团贵州酒圣酒业公司和乌江水泥厂等。

11、开发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德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抓住机遇,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委、县*制定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德江各族人民热忱欢迎中外朋友,有识之士前来考察、观光、旅游、投资开发这块富饶的土地,携手合作,共创新世纪的辉煌。德江傩堂戏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文化,1981年贵州省文化厅在思南举办民间戏剧调演时,德江傩堂戏被引起重视,后经专家和文艺工作者,民族工作者数年的发掘整理、宣传介绍,德江傩堂戏展出了其古老深邃的原始面貌。1986年傩堂戏赴京展出,轰动文化艺术界,受到了曹禺、冯其庸、华君武、黄永玉、曲六乙等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称为“戏剧活化石”,从而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世界文化遗产。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来德江考察,调研。

省委明确把德江培育成黔东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2010年9月11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9号)。该文件明确提出,依托我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主要依托“三高四铁一港口”:3条高速公路:杭州过德江到瑞丽国家高速公路、榕江过德江到酉阳省道高速公路、德江到习水省道高速公路;4条铁路是:昭通过德江到吉首快速铁路、郑州经德江到河口高速铁路、重庆经德江到广州快速铁路、都匀经凯里到德江快速铁路;1港口:乌江共和80万吨级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