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大丽高速、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县城驻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中文名称:洱源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辖6镇3乡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邮政区码:671200
电话区号:0872
面积:2614平方千米
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
著名景点: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等
*驻地:县城驻茈碧湖镇
1、历史沿革
洱源虽地处边陲,但历史悠久。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师生在茈碧湖镇巡检村附近发现相当于旧石器晚期的人骨与一些兽骨化石,证明远在4万年前境内即有古人类活动。
洱源,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3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2、行政区划
洱源县地图
1958年1月,原鹤庆县的牛街地区10个乡(含南大坪彝族乡)划归洱源县。10月,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剑川(大)县在原洱源县境内建立红星、卫星、火箭、幸福、光辉等5个大公社,下辖38个管理区;在邓川县境内建立东风、红旗(姜寅地区)两个大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959年4月,红旗公社划入鹤庆县。9月,幸福、光辉两个公社合并称牛街公社,其余4个公社也分别以原地名西山、凤羽、茈碧和邓川作称谓。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11月,剑川县的乔后公社(下辖12个管理区)划归洱源县,洱源县将6个大公社77个管理区改设为30个公社、156个生产大队。1962年4月将30个公社合并为18个。是年12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凤羽、西山、乔后等8个区,下设94个小公社。1970年撤区,全县设双廊、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城关、凤羽、炼铁、西山、乔后等11个公社,原小公社改为生产大队,至1980年底调整为127个大队。
1984年4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乡镇,全县设11个区,下辖11个镇和101个乡。1985年12月,将右所区的旧州乡、新州镇、腾龙乡,以及江尾区的中和乡划出,成立邓川镇(区级镇)。1988年6月,区改乡镇,小乡镇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设12个乡镇、87个村公所和22个办事处。1993年,牛街乡红星村民迁至勋庄等地,三营乡增设新龙村公所。2000年,村公所、办事处改建为村民委员会,三营、右所、江尾、双廊、凤羽等5个乡撤乡设镇,全县设8镇4乡,下辖110个村委会。2002年9月,玉湖镇的玉湖、九台两个村委会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1月1日,双廊、江尾两镇划入大理市,洱源县设6镇4乡,下辖8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12月,撤销茈碧乡,原茈碧乡所辖7个村委会及三营镇的永联村委会并入玉湖镇,玉湖镇更名为茈碧湖镇。
2013年,洱源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茈碧湖镇13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邓川镇4个村委会,乔后镇11个村委会,三营镇10个村委会,右所镇14个村委会,凤羽镇9个村委会;牛街乡11个村委会,炼铁乡11个村委会,西山乡5个村委会。
3、人口民族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成分多达27个,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293592人,其中白族184902人,占总人口的62.97%,汉族86448人,彝族12391人,回族6722人,傈僳族1247人,纳西族543人,藏族375人,傣族179人,其他民族785人。
洱源是多民族聚居县,多民族聚居决定了洱源县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主崇拜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全民信仰*以外,其他民族不同程度地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本主、土主。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信教群众有3万多人,共有小寺小庙464个,其中佛教82个,道教2个,*7个,基督教1个、儒释道三教合一12个,本主庙235个,土主庙22个,宗教祠堂29个,山神庙46个,土地庙16个。1996年通过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个,其中*7个,佛教寺院20个,道教宫观2个,基督教聚会点1个。
4、自然地理
洱源县
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C/100米左右。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C,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C之间。
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氵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产水量42万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其中牛街-三营高温地热田,相应发电潜力1791千瓦,远景发电潜力可达5390千瓦。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5、地形地貌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至南纵贯全境,点苍山北延尾脉天马山一支独出县境中南部,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东部是弥苴河水系,由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和永安江等6条主要河流,以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4个湖泊组成,水流南注洱海;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境内干流长60千米,汇入支流40余条。东部有凤羽、三营、洱源、右所4个高原盆地(坝子),分布有凤羽、牛街、三营、茈碧湖、右所、邓川6个镇乡;西部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乡镇。三大主山脉及其支脉海拔多在2500~3000米,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坝区海拔多在2000~2200米,黑潓江河谷区海拔多在1700~2100米,江水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是县境最低点,海拔1645米。
6、气候特点
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5~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多年平均732毫米,50年来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年日照多年平均2061~2439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坝区(温凉层)多年平均气温13.9℃,50年来极端高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低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10月“九黄雨”,“一冬干”、“一春干”,偶降大雪,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
7、自然资源
耕地物产
境内土壤有9个土类、17个亚类、31个土属、51个土种。2010年末,全县耕地面积271530亩,全县农业人均耕地1.02亩。
坝区,沃野平畴,分布有广阔的水域。主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及各种蔬菜,其中大蒜种植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新兴产业。自然繁衍和人工种植、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多、产量大。鱼类品种达10科36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鲫鱼、檀香鱼等;莲根、慈姑、筊瓜、海菜产量大品质优。得灌溉之利,享田渔之饶,洱源向为“鱼米之乡”。且水草丰茂,饲料充足,饲养历史悠久,洱源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
山区,土地广袤,牧草丰盛,主产玉米、洋芋、荞麦、芸豆,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境内适于梅子生长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渥,所产鲜梅个大肉厚,种植、加工、销售相连接的梅子产业已经崛起,洱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梅果之乡”。食用野生菌资源丰富,松茸、鸡土从、牛肝菌等远销省内外。
生物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迭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锰、铁、钛、镁、铝等,其中钛矿品位高颇具开发价值。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焦石、腊坪墨色大理石被誉为“黑金花石”。
8、地方人文
洱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至2013年,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项,其中省级5项,州级7项,县级11项。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颖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将傅友德与元右臣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孕育了滇西北最早的革命武装。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是“神话王国”和“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
9、教育卫生
洱源县
2013年,洱源县有卫生医疗机构17个,床位747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30人。卫生医疗机构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9个镇乡卫生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办公室、卫生*培训学校,血防站、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私立医院有邓川德明医院、三营赵贵全医院、右所卫琼医院、县城仁爱医院和五洲医院。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58744人,筹措合作医疗基金(含上年结余)9572.11万元,补偿减免782697人次,补偿医药费用7761.55万元。
10、道路交通
2013年,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51.6千米按期完工;国道214线洱源县城至大理市上关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其中3.9千米的县城至巡检连接线段与大丽高速公路同步通车,8.6千米的右所沙坝至大凤路口段开工建设;炼西公路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投资500万元的2012年第二批农村公路通村油路项目2条9.7千米完工并投入使用,分别是国道214线至西甸村头公路工程6.3千米和国道214线大同至牛街菜市场公路工程3.4千米;2013年投资9252万元修建长138.1千米的通村油路27条,其中总投资5701万元长85.1千米的通村油路已完工17条,另外10条通村油路已开工。到201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025.66千米,其中:国省道219.77千米、县道177.56千米、乡道606千米、村道995.07千米、专用公路27.2千米;其中:沥青路314.7千米,水泥路面154.2千米,弹石路面153.35千米。全年完成客运量13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873万人千米;货运量168万吨,货物周转量28018万吨千米。
11、邮电通信
2013年,全县有邮路4条,单程总长150千米。邮政业务总量526.06万元,全年征订党报党刊3789份。电信洱源分公司固定电话18000户,移动用户12864户,互联网9780户,互联网电视用户3700户,业务收入1680万元;中国移动通信用户14万户,业务收入6000万元;中国联通用户12000户,互联网2500户,业务收入900万元。广电网络电视用户31283户,其中数字电视12234户,互联网2500户,收入1005万元。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5%,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9.6%。
12、风景名胜
洱源,自然风光旖旎,风景名胜众多。旅游景点有200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等景区。茈碧湖清如碧玉,不仅以盛产珍稀古生物“茈碧花”而著名,还因里海北岸、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海西海青山拥翠,漪澜恬静。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雾霭蒸腾的温泉和如瑞雪飘落般的梅园。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洱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资源优势,更具有难得的区位优势。2013年,投资20亿元的香港天森国际集团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1亿元的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温泉酒店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投资6000万元的大理地热国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技改,西湖景区和大理地热国片区创建4A级国家旅游景区工作全面启动,梨园省级旅游特色村寨项目通过评审。年末,旅游企业有97家,其中星级饭店2家,旅游船只98艘,床位4895张,旅游民居接待户21户,从业人员2200多人。全县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3.31亿元。
13、经济情况
农林牧业
2013年,全县农业产值14.99亿元。粮食种植面积45.8万亩,粮食总产量21.2万吨。种植油菜2万亩,产量2973吨;种植大蒜4万亩,蒜农收入2.68亿元;种植烤烟5万亩,收购烟叶11.4万担,收购均价30.1元/千克,烟农收入1.71亿元,上缴烟叶税3775万元。核桃面积发展到75万亩,总产0.8万吨,产值2.5亿元;梅子9.2万亩,产量1.2万吨。
201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4.98亿元。全县大牲畜存栏153230头(匹),其中奶牛存栏82678头;生猪存栏234857头,山绵羊存栏189258只,。出栏猪381148头、羊195620只、家禽814507羽,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为43242吨、198900吨、1987吨。
2013年,全县办理林权流转860宗,面积2.36万亩,林权证抵押贷款32户,贷款金额16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3.34万亩,累计兑现惠农资金1.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经济林种植12.02万亩,开展义务植树21万人次,植树68万株,全县林木绿化率达60.3%。有效保护森林资源246.64万亩,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46.12万亩。全县核桃基地面积发展到75.28万亩,总产量8000吨,总产值2.4亿元,人均拥有核桃面积达2.6亩。发展华山松面积22.5万亩,华山松松籽产量651吨,产值1302万元,活立木蓄积31.13万立方米,松茸等林下资源开发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金融保险
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网点有19个,从业人员217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228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49568万元。全年保费收入5611.9万元。农行存款余额75595万元,贷款余额33421万元;建行一般性存款余额49428.54万元(含公积金存款9942万元),贷款余额28425.94万元(含公积金贷款6057.21万元);信用社存款余额135916.78万元,贷款余额81643.82万元;农发行存款余额5833.2万元,贷款12134.2万元;邮政储蓄11942万元。中国人民财产险保费收入3593.95万元,中国人寿险保费收入2500万元,大地财产险保费收入667万元,泰康人寿险保费收入560万元。
2013年,洱源县完成生产总值43.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59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2.92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9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6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7亿元;财政支出17.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11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32亿元。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1.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33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0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9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9亿元。年内,骏马集团投资14.8亿元的短途纯电动车产业化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焦石片区水厂、钛业路投入使用,炼城片区洱宝路、邓川片区双星路及南北主干道南延线建设快速推进,邓川水厂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3785亩邓川片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完成土地收储1000亩,建成2万平方米石材加工标准厂房。入园企业54户,新增4户,年末从业人员4362人。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利润5.9亿元,上缴税金9600万元。云弄峰酒业年产5000万块页岩砖、东兴工贸公司钛铁尾矿综合利用、大理黑尔思农牧科技公司年产12万吨饲料加工、磊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乔后盐矿年出40万方卤水接替井等项目建成投产。炼铁溪灯坪金矿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大理矿业年产4.5万吨高钛渣项目积极推进。洱宝公司5000吨梅果产品精深加工、永达石材加工、鑫宝石业技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蝶泉乳业、锦洋血清2户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认定。石蒲塘、恩兆山、清水朗山3个风电项目完成建设任务。
全县水电装机46950千瓦,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变电容量为810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3条,总长148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55条,总长1466千米;10千伏配电变压器1359台,配电容量174022千伏安。供电量20041万千瓦时,售电量18393万千瓦时,销售收入7611万元,实现利润543万元,上缴税金1207万元。
2013年,洱源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05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5035万元,林业收入12083万元,畜牧业收入65596万元,渔业收入3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6元,在岗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44517元,机关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51605元,企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2389元。全年城镇新就业14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开发公益性岗位350个,录用高校毕业生20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0人,录用公务员53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32人、特岗教师15人,“贷免扶补”成功扶持创业300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50524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数分别为6295人、19332人、5293人、8460人和7898人;新农保参保人数15.3万人,参保率97%。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农村27870人、城市5216人,发放保障金5489.9万元。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741人161.9万元。实施大病医疗救助6307人次,发放救助金373.7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992人。兑现农民各种补贴资金5060万元;累计补贴家电下乡产品30734台823万元;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8080辆1633万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