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
魏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境南北长42.24千米,东西宽33.5千米,卫河、漳河横贯中部。北与广平县接壤,西与成安县、临漳县毗邻,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与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相接。县域面积863.6平方千米,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12年总人口102万。魏县境内京广铁路、邯济铁路、邯长铁路、邯黄铁路、京广高铁纵横交错,中原第二大铁路编组站、邯郸国际陆港坐落,106国道、107国道、309国道、京珠高速、青兰高速、邯大高速在其境内。
中文名称:魏县
外文名称:WeiCounty
别名:魏州、昌乐、繁水、洹水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北省邯郸市
下辖地区:8镇,13乡,1个街道,1开发区
*驻地:魏城镇
电话区号:0310
邮政区码:056800
地理位置: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面积:863.6平方千米
人口:102万(2012年)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生态公园、神龟驮城公园、民游湖、蛟龙宫、文殊寺等
地区生产总值:120亿(2012年)
城市荣誉:中国鸭梨之乡
人均生产总值:9.56万元(2012年)
1、地名由来
魏县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魏域就有古人类活动。相传黄帝时期,魏域属黄帝子昌意封地。夏为观户国领地,商为畿辅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属魏国。魏武侯建此地为别都,魏县县名由此演变而来。
《史记•魏世家》载:春秋时期,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大夫毕万封于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盈数也,巍,大名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魏为吉祥之字,日后定将兴旺发达。《说文》载:魏,高也。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左传》卜偃曰:万盈数也,巍,大名也,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许氏曰:“近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依如斯言,岂古无魏字乎。”“魏”字高意,故自周以来,数为国名。战国时魏文侯沿其祖毕万封号建魏国,即取吉祥之意。
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治所在于村(今大名县城北25里魏庄、祝村一带)。东汉建武年间(25-55),乐昌县省入魏县,魏县版图向东南扩大到今南乐县全境,达到了顶峰。西晋又在乐昌故地置乐昌县,魏县东南境又恢复原界。南北朝时期,魏县前燕建熙元年(360),析元城、魏县地置贵乡县。今大名城所在地(原名艾家口镇)亦原属魏县。北齐天宝七年(556),魏县废入贵乡县,这是魏县首次并入他县。隋开皇六年(586),复魏县于旧治(于村,史称汉城);唐天宝三年(774),县治因水患迁至汉城北,其版图仍故。隋唐又两次析魏县西部置漳阴县,旋废,县境一度自西向东缩减。宋金元时期,魏县县域南扩北缩、东退西伸,初具鸭梨梨叶状。宋熙宁六年(1073),水坏魏县城,治所南迁洹水镇(今境旧魏县村)。明洪武三年(1370),魏县因水患迁治五姓店(今魏城镇),境域如故。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大名县废入魏县,魏县境域再次扩大,向南延伸到今龙王庙----边马一带。清代初步奠定了魏县现在版图。乾隆二十二年(1757),漳卫发水,城毁县废;次年,漳河南北306村并入大名县,东北31村划归元城县。这是魏县第二次并入他县,长达183年之久。民国29年(1940)6月,原大名西区成立抗日**,魏县建置恢复。民国34年(1945)10月,魏县人民*成立,同邻县做了适当的区域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魏县又同邻县广平在行政区划上做了一些调整,境域又有所扩大。纵观境域变化,原境东西长,南北短,东宽西窄,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后来,随治所西迁,总体逐渐西移,东部向西递减,北部向南回缩,南部大面积扩展,西部变化不变。由此可见魏县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2、建置隶属
魏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古禹贡时属冀州,夏为观户国,周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县于魏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县,(治今于村),属魏郡。三国属魏州魏郡。西晋属司州魏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置昌乐县,属相州魏郡。天宝七年(748年)魏县省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魏县,属魏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隋末李密取之,后为窦建德所辖;未几,宇文化及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县,贞观初省入魏;天宝三年(744年)移治旧县庙。五代属兴唐府。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魏县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广平县。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镇),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省入魏县,三十一年(1398年)复设大名县。清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6月复置魏县。1949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3、历史文化
魏县地处中原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战事。
1、新筑之战。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卫穆公命孙良夫等四将伐齐,在新筑(古城,在今旧魏县南20里处)与齐军相遇,*大败,危难之际,大夫仲孙于奚(魏县人)引军相救,杀退齐军。卫穆公念其功高,决定赏以城池,仲孙于溪坚辞不受,请求礼乐、马缨以朝。孔子闻此事,叹曰:“惜也,不如多餐之邑”。
2、大战白龙潭。战场在泊村西,旧魏县城北,寺上村南,多种《魏县志》有载。唐乾宁三年(896年)4月,李克用发兵进攻洹水罗弘信,杀梁军万余人。10月,与梁军战于白龙潭,梁兵大败,朱全忠复派葛从周救援,自率大军屯于洹水路(今旧魏县),李克用方退兵。
3、御驾亲征。宋咸平二年(999年),辽主耶律隆绪大举南犯。宋真宗御驾亲征,行至大徐村(今回隆镇),辽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从此返回,村名遂改为回龙,后演变为回隆。
4、红枪会战奉军。1927年4月,红枪会以为老师报仇、反苛捐杂税为口号,集合大名、肥乡、广平、成安、临漳等县会徒包围魏县城,与奉军大战于东关。奉军军长张心源率部驰援,被红枪会杀死在东关外,奉军骑兵团被歼。6月21日,奉军进行报复,在德政村枪杀了120多名红枪会员和群众及省参*史老明等。
5、五·二六反“扫荡”。1943年5月26日,日军纠集邯郸、安阳、大名等21个县的近万名日伪军,对我冀南根据地中心魏县、漳河县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消灭我根据地抗日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我反扫荡部队主力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七旅二十团,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分区基本团,路南支队,魏县、漳河县大队等,总兵力4000余人。反“扫荡”部队在受到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沉着应战,充分利用地形等有利条件,在根据地人民支持下,狠狠打击了敌人,历时三天,终于28日深夜在沙圪塔村突破重围。这次反扫荡中,共毙、伤日伪军近千人,但我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十几名团职领导*和数百名抗日战士壮烈牺牲。
4、地理位置
魏县
魏县地理优越。属华北黑龙港流域,系黄河、漳河冲积沉淀而成的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开阔平缓,表土以轻壤质为主。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干寒同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域内漳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为季节性河流;卫河作为界河,常年奔流不息,为梨乡水城水源之一。
5、资源特产
魏县资源丰富。全县有土地面积8.5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13万公顷,人均0.07公顷;域内河湾纵横,湖源罗布,水域面积广阔;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4%,是邯郸市唯一一个平原绿化达标县;域内生物种类繁多,至2012年,有野生动植物14种,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鸭梨、棉花、食用菌为主;动物饲养以猪、鸡、牛、羊为主,是国家粮食产能县、优质棉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河北省产粮大县、食用菌之乡。
魏县鸭梨独具特色。鸭梨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至今仍流传着“孔融让梨,梨出魏县”的佳话。所产鸭梨因果型端正、个大皮薄、肉细汁多、渣少核小、酸甜适度、香酥可口而驰名中外,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鸭梨系列第一名,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
6、交通设施
魏县县城规划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邯大公路、安聊公路、定魏公路、魏峰公路和邯大高速穿越县境,大广高速设有魏县连接线。近年来,围绕建设梨乡水城•魏都,打造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实施了城建“66226”和“五河一湾、五湖一源、36桥景观”工程,建成环城生态水系66公里,新建神龟驮城文化公园等大型综合性公园10个,建成墨池•礼贤台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景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县、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河北省文明县城、河北省园林县城、河北省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7、经济发展
魏县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明显。建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了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木材优化深加工、果品加工、纺织服装为主的特色产业,拥有新正源纺织服装园、爱美森木材优化产业园等产业龙头,建有天仙果菜等十大专业市场,梨文化旅游节被列为邯郸市乡村游精品线路。
魏县农业生产稳定,劳动力资源丰富。粮食复种面积120万亩,鸭梨种植面积10万亩,是国家粮食产能县、河北省无公害果菜基地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6万人,是国家确定的劳务输出试点县。
8、涌现人物
魏县
9、名胜古迹
一、古驿道
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驮运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亶甲时迁于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棘针寨乡前屯村、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这条古驿道,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古驿道有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了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二、古城遗址
魏县境内古县城有4处,即于村、旧县庙、洹水、五姓店古城。
于村古城。史称汉城,于968年建制。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公里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墙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焦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尚存断续城墙基。
旧县庙古城。于329年建制,史称唐城。位于今魏县县城东北14公里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现存有旧县庙碑一道。
洹水古城。于297年建制,史称宋城。位于今魏城西南15公里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规模不详,现存2米高石狮一座。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县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三、崔维雅墓
崔维雅,字大醇、号默斋,顺治三年举人,历任浚县教谕、河南仪封知县、广西布政使、大理寺卿。著有《河防刍议》、《明刑辑要》等书。死后葬于今沙圪塔村南500米处,其墓占地12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24件,为石家庄以南、邯郸以东、聊城以西、安阳以北古墓之冠。
四、观音寺
观音寺遗址位于魏县北皋镇蒲谭营村南500米处,占地东西宽150米、南北270米。观音寺遗址于2004年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铁佛像4尊(1尊完整、3尊缺头),明代碑刻3通,东厢房遗址及大量屋顶构件及砖瓦。已知但尚未发掘的有观音寺碑林、西厢房遗址、大殿遗址、山门遗址。据碑文记载,观音寺曾于明代永乐、弘治、万历年间重修。遗址2008年被县*列为县级文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