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百科

会宁县

科普小知识 2022-09-11 12:37:23
...

会宁县(HuiningCounty)是*甘肃省白银市下属的一个县,北纬35°24′-36°26′,东经104°29′-105°31′,地处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南155公里、白银市南180公里;面积6439平方公里,下辖5个区,81个乡,常住人口54万(2010年),平均海拔2025米,光照足,没污染,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会宁因其穷苦,教育以及1936年10月红军在此会师而出名。会宁有“西北状元县”、“中国小杂粮之乡”、“博士之乡”之美誉。

中文名:会宁县

外文名:HuiningCounty

别称:粟州,会州,凤城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

建立时间:新石器时代

面积:6439平方公里

人口:55.8万人

著名景点: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

主要街道:国道312线、309线

机场:兰州中川机场

电话区码:0943

邮编区码:730700

*驻地:会师镇

火车站:定西站,兰州站

行政类别:县

地方方言:中原官话-陇中片-会宁话

气候条件: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西宁城,桃花山,铁木山

人口:54万(常住人口,2010普查)

面积:6439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甘肃中部,兰州市东南150公里

*驻地:会师镇

1、区域概述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境内牛门洞、窠立台等地出土的文物见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设有祖历县;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皇帝重臣在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宁县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在国家《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已经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同时被列入“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

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博士以上5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近20000人,会宁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日、西欧等国家,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

会宁是绿色产业基地。由于会宁区域海拔较高、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无工业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了“小杂粮、洋芋、瓜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铁木山矿泉水被国家命名为优质天然矿泉水,以当地杏仁和矿泉水配制生产的“万里缘”杏仁露跨入省名牌产品行列,荞麦面、良谷米系列小杂粮食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绿色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会宁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年均降雨量34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全县耕地面积228万亩,其中旱地204万亩(梯田138万亩),水地26万亩,沿祖厉河流域和关川属靖会高扬程灌区,有郭城、河畔、头寨、白草塬、甘沟、柴门等7个乡镇受益,南部属二阴山区,部分乡镇有少量井泉灌溉。

会宁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也是全市唯一的国扶贫困县。

2、行政区划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城关镇。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截止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会宁县

2009年底,辖6个镇、22个乡、284个村、11个社区、20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28万人。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万。平均每个乡镇面积22.2平方公里,人口2.08万;每个村(居)面积3.11平方公里,人口2011人。具体如下:

镇: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

乡:丁家沟乡、中川乡、新添堡回族乡、侯家川乡、党家岘乡、杨崖集乡、老君坡乡、翟家所乡、柴家门乡、八里湾乡、平头川乡、韩家集乡、大沟乡、四房吴乡、汉家岔乡、土门岘乡、新塬乡、刘家寨子乡、草滩乡、土高山乡、白草塬乡、新庄乡。

会师镇:总人口36940人、面积186.8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8个村、62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驻地枝阳社区。

郭城驿镇:总人口32503人、面积329.1平方公里,辖11个村、59个村民小组。*驻地新堡子。

河畔镇:总人口23783人、面积243.4平方公里,辖8个村、76个村民小组。*驻地宋家河畔。

头寨子镇:总人口30486人、面积473平方公里,辖15个村、98个村民小组。*驻地头寨子。

丁家沟乡:总人口21705人、面积164.7平方公里,辖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驻地杨家川。

新添堡回族乡:总人口19168人、面积218平方公里,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驻地南马家。

中川乡:总人口17464人、面积138.3平方公里,辖10个村、66个村民小组。*驻地下中川。

侯家川乡:总人口14260人、面积112.3平方公里,辖7个村、62个村民小组。*驻地侯家川。

党家岘乡:总人口20212人、面积149.8平方公里,辖10个村、89个村民小组。*驻地党家岘。

杨崖集乡:总人口23264人、面积16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84个村民小组。*驻地杨崖集。

老君坡乡:总人口23152人、面积145.3平方公里,辖13个村、78个村民小组。*驻地老君坡。

太平店乡:总人口21358人、面积139.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3个村民小组。*驻地太平店。

翟家所乡:总人口21422人、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2个村民小组。*驻地翟家所。


会宁县

柴家门乡:总人口23510人、面积279.3平方公里,辖11个村、67个村民小组。*驻地柴家门。

八里湾乡:总人口21460人、面积195.3平方公里,辖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驻地八里湾。

平头川乡:总人口14232人、面积138.3平方公里,辖9个村、57个村民小组。*驻地马芦刺咀。

韩家集乡:总人口18245人、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8个村、73个村民小组。*驻地董家坡。

大沟乡:总人口22323人、面积285.7平方公里,辖14个村、90个村民小组。*驻地大沟。

四房吴乡:总人口20055人、面积258.8平方公里,辖10个村、63个村民小组。*驻地南张家。

甘沟驿乡:总人口23799人、面积336.2平方公里,辖12个村、87个村民小组。*驻地甘沟驿。

汉家岔乡:总人口23350人、面积385.7平方公里,辖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驻地汉家岔下庄。

土门岘乡:总人口11276人、面积185.9平方公里,辖6个村、34个村民小组。*驻地土门岘。

新塬乡:总人口14531人、面积287.3平方公里,辖9个村、72个村民小组。*驻地刘家沟。

草滩乡:总人口13839人、面积211.1平方公里,辖7个村、42个村民小组。*驻地草滩。

土高山乡:总人口10161人、面积245.8平方公里,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驻地程家塬。

白草塬乡:总人口23815人、面积175平方公里,辖8个村、69个村民小组。*驻地北刘家。

刘家寨子乡:总人口20321人、面积297.3平方公里,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驻地刘家寨子。

新庄乡:总人口16666人、面积323.3平方公里,辖8个村、62个村民小组。*驻地新庄子。

2013年底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

3、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


会宁县

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到如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宋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会宁县

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到如今600多年历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

清初隶巩昌府。

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33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到如今。

4、民族人口


会宁县

人口中,汉族占97%;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壮族等兄弟民族占3%。

唐天宝元年(742年),4594户、26660人。

宋时人口县志无记载。

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1500户、30870人。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18332户、296787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932户、81859人。

1949年,24961户、17785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45822户、27711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74926户、42511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97490户、48930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19589户,568634人;2009年,全县总户数124371户,总人口581832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万人。

5、自然地理

位于北纬35°24′-36°26′、东经104°29′-105°31′。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1500—2400米,平均2025米。

地质

地处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接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07公里沟壑。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

境内地貌


会宁县

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县内广泛分布。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

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县境北部祖厉河、关川河两侧,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顶残塬,塬面坡度平缓,一般在5—10度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沟坝地。

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土门岘河两侧,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村镇居民多住二级阶地。

水系

会宁县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等三条。

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侧。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入黄河。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故又称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较高。

葫芦河是渭河一条较大的支流,古称瓦亭水、陇水。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秦安,在天水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6、历代名人


会宁县

宋元

郭虾蟆宋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人。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金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适夏人攻会州,城破,禄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须化装,相谋潜逃。事泄,禄大被害,蛤蟆独自逃脱,遥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入侵定西,蛤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蛤蟆总领军事,败之,升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骑兵五百,收取会州。皆穿红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见,疑为神兵。守城夏军有举手招人者,蛤蟆射,贯手,凡射死数百人。夏人恐惧,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据近四年的会州复为金有。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金,诏陕甘两行省并力平叛。蛤蟆率众先登,田瑞开门欲逃,被其弟田济所杀。叛军首领皆被蛤蟆斩之。依此遥授知凤翔府事兼领兰、洮、会、河四州兵马之帅。天兴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无不归顺,独蛤蟆坚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军并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积城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饷将士;焚庐舍,以坚军心。日与血战,将士死伤甚重。势不能支,遂集家宝及将士妻女于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尽。蛤蟆独上草垛,以门板自蔽,射杀元兵二三百人。矢尽,投弓剑于火,*殉国。

明代

曹铭,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勋,字鼎彝,丁沟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以廉勤荐调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给饷济饥,刑清弊绝,迁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所至之处,讴思载道。

栗在庭,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寻升吏、户两部给事中,后调山东佥宪,继任湖广左参议,擢山东参议,升右布政使。壬辰左迁山西参议,后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清代


会宁县

王万祥字瑞宇,号铁山,汉家岔乡人。少英武雄伟,慷慨有奇气。募游击将军王进宝麾下。爱习武略,枪法娴熟,勇敢善战。每遇敌,奋勇先入。恢复临巩平凉诸郡,进取汉中,攻取武关,屡建大功,遂授定海总兵,后调兴化总兵。满清廷攻陷*古明后,选调赴台镇守,晋为福建陆路提督,统辖八郡。在闽任职一十七载,布德施威,疆域平安,边隅大治,百姓乐业。闽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衔。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死于福建寓所。

焦腾汉,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初授御前侍卫,因功迁升江南浦口营都司,复擢海州营游击,淮安城守营参将,胶州营副将,明威将军,贵州安龙镇总兵。在任勤勇干练,忠于职守,地方安宁,屡受褒奖。

王万寿,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进士。

柳迈祖,字宜斋,县城东关人。满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历任平番县训导,长安县教谕,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调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简约,躬亲查核庭讼纠纷。擅长书法,凡得一帧者,视为珍品收藏。

吴思权,字平一,柴家门乡人。满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由内阁中书铨升浙江补用知府,历任杭州、温州同知,所至有政声。

康节字邵亭,祖籍陕西武功,先祖曾为会宁地方官,后迁居会宁。满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陕西即用知县,补授韩城县知县,以卓异升补耀州知州,河南荥阳知县。在任七年,政绩卓著。去任后,民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渊,字时庵,县城东关人。满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进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后迁升员外郎,复调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继调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狱讼,衙无积案。

吴耀曾,字自甫,翟家所乡人。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任平凉府教谕。性情耿介、学识渊博。曾主讲安定育英书院、会宁枝阳书院。治学严谨,善诱后学,两县乡会试获售者多出其门。

张汝洽,字润甫,会师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历署陕西大荔、洋县、淳化知县。性刚果、不畏强御、所到豪黠敛迹。断决积案,甚有能名。

刘庆笃,字吉甫,县城东关人。满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即授内阁中书。未几父丧居家,不久主讲平凉柳湖书院,成就士子多人。后仍供职京师,旋考京察一等,任小军机,继升军机章京。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巡,护驾至西安,议和后又护驾返京,钦赐二品衔,任外务部兼行内阁承宣厅佥事。民国建立,受荐以甘肃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议国事。博览群书,擅长诗赋,善书法,喜金石,好乐弹。


会宁县

秦望澜,字少观,县城人。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选司、职方司总办,后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因敢言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后,任西分厅总办。民国时,任临时参议院*,获二等宝光嘉禾奖章;任第二届参*时,获得二等大绶嘉禾奖章。后任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咨议、清史馆协修,参与编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苏耀泉,字朗亭,老君坡乡人。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进士。官浙江即用知县,积功晋直牧,历充衢州、石桐榷务,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权新昌篆,县故多枭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车,即捕治渠魁,豪强敛迹。严驭胥吏,不稍纵。勤听断,求民隐,尝微行乡区,理清冤狱。离任时,百姓焚香跪送,并立去思碑。任乌程知县时,力图治理,事心躬亲,因劳成疾,卒于住中,归葬故里时,士绅民众沿途设祭,并赠“万民伞”以志悼念。

现代

杨思字慎之,县城东关人。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翰林院检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历任县议会议长,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安肃道尹,省第三届议会议长、兰山道尹、代理甘肃省长、甘肃民政厅长等职。民国36年(1937年)10月当选“国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国*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协主席。1956年10月,病逝兰州。

苏源泉字本如,老君坡乡人。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官礼部主事。民国初,荐任民国*审计院协审官,继调内务部佥事。生性耿直,不随同流俗。居官清廉,能举贤荐能。喜读诗书,尤爱读史。擅长诗词,著有《诗敬斋诗草》4卷。喜作书,其书法古味盎然、笔力雄劲、神气凝贯、名震都下。

万宝成字玉田,郭城驿乡人。满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速成班学习政治法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国,任户部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襄县知县。期间,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时有少数人以传教名义,诈骗钱财,他查实后予以处理,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赠“万民伞”称颂怀念。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后无意仕途,闲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7、优势资源

小杂粮:会宁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常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年产值9860万元。已注册登记小杂粮加工企业4家。

马铃薯:全县年种植马铃薯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50万吨左右。县内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20家,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


会宁县

草畜:全县紫花苜蓿总面积达到75万亩,可利用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肉羊饲养量已达100万只以上。

瓜果:以头寨、郭城等砂田西瓜、籽瓜生产为重点,种植面积分别为2万亩、10万亩;西瓜、黑瓜籽产量分别为8万吨、0.8万吨,以沿黄灌区苹果、及遍及全县的杏树为主,水果总面积达35万亩,其中杏树面积30万亩,其它水果5万亩。

凹凸棒:坡缕石(又称凹凸棒石)是甘肃省新发现的世界稀有的特色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该矿石含有以碘(I)硒(Se)为代表的人体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种中的12种,以及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6种。经详细勘察推断其资源量为700多万吨,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约24%。

矿泉水:矿泉水1991年通过*鉴定,达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值,命名为:含锶的硫酸氯化物--钠钙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含锶1.16毫克/升,矿化度1198毫克/升,富含偏硅酸、锌、铜、钴、钠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组份,水味微甜,口感舒适,无污染,自然取水细菌总数为零,年涌出量为7万吨,现已开发利用的一处年涌出量为3万吨,资源潜力较大,现已有铁木山矿泉水公司成立于1992年,拥有一条年产5000吨的全封闭生产线。

8、交通情况

312国道、309国道横跨东西;207省道、定会路贯穿南北。

2012年,会宁县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5367辆,比2011年增长25.1%,其中客车362辆,与2011年持平,出租车278辆,增长6.9%,货车4727辆,增长28.8%。通公路的村270个,通汽车的村281个。

9、经济发展


会宁县

综述

2012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459437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381万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47958万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98万元,增长14.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695万元、增长16%,金融业增加值8072万元、增长24.5%,房地产业增加值14054万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1:32.2:37.7。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435元,比2011年增长14%。

财政

2012年,会宁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15819万元,比2011年增长47.2%。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9344万元,增长59.6%。其中,税收收入5762万元,增长50.1%;非税收入3582万元,增长77.1%。上级补助收入234480万元,增长24.6%。全县收入总计达到252174万元,增长26.8%。全县财政总支出246366万元,比2011年增长28.5%,其中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3849万元,增长27.4%。

金融

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6505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5.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51608万元,增长21.6%;个人存款余额391665万元,增长25.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9587万元,比2011年末增长29.4%。

10、教育名县

会宁精神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尽管如此,这里却走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这就是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会宁现象”。

1977年以来,会宁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8万多名优秀学生。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会宁县在教育上没有高招,经验就是十二个字:“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会宁县

优秀传统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从大量出土文物来看,以牛门洞等众多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古文化遗址,上溯三代,下启汉唐,积淀起会宁厚重的文化渊源底蕴;自汉武帝始置祖历县到如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汉武帝的銮驾亲临会宁,司马迁、左宗棠、谭嗣同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足迹踏过会宁的土地;郭蛤蟆城,张城堡,铁木山,桃花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逐步积淀起会宁厚重的人文底蕴。厚重的历史遗存铸就了会宁人崇文修德、吃苦耐劳的秉性;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老百姓从古到如今一贯奉行“养不教,父之过”的先祖遗训,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一直把读书视为神圣之举,在很多农家的正堂上高悬着的“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字幅向世人昭示他们的执着追求。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渊起明,有清一代发扬光大,已历640余年,到如今尤盛。这块贫瘠的土地以教育昌明而名扬陇上,以人才辈出而誉满九州。

史料载:明、清两代,考中文武进士24名,文武举人115名,生员贡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肃考中进士3名,会宁曹铭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甘肃考中进士8名,其中有会宁举子苏源泉、万宝成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第一批赴日留学生5名,其中会宁万宝成、杨思名列其中。

起点成就

1949年,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日盛,百姓对知识渴求和对文化人崇拜。在百姓心中,对谁家有当多大官的,有多少钱的都不会眼红,只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机关学校,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哪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个家庭又出了几个博士,满脸透露出既自豪又羡慕的表情。


会宁县

七十年代,会宁教育成为定西地区“干旱山区一朵鲜花”。

改革开放30年来,**对会宁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胡*、*、李岚清、陈至立、何东昌、刘云山等*领导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关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甘肃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更是关怀备至,一直心系会宁教育,从李子奇、阎海望、孙英、宋照肃,到现任的陆浩、徐守盛等,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陆浩曾多次考察会宁教育,2007年在考察会宁一中时当场答应拨款100万元支持一中建设,省长徐守盛联系江苏如东县对口大力支援会宁教育,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考察完会宁教育后当即答应拨款300万元支持会宁二中建设。

19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李子奇充分肯定了会宁办教育的“三苦精神”。

会宁是个人口大县,全县58万人口中2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在国家总理预备金援助的5个贫困县中,会宁名列其中,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干旱贫困县之一。高中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为2500-3000元左右,大学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在8000-10000元左右,会宁人民每年的教育支出接近2亿元,对于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山区农民来说,教育支出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负。在会宁这样的地方农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困难可想而知。在会宁一家出去两三个大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汉家岔乡的一个仅有十来户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其中有四家出了博士。在老君乡阳赵社,这个全乡最穷的村子,30多户人家竟然出了50多个大学生。农民们的收入虽然低,但他们还是默默承受着大学收费较高的压力。为了孩子上学,家长粜卖口粮,四处借债,就是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受教育。孩子一旦考上大学,所有亲朋好友你一手,他两手想办法凑齐学费,帮助他们跨进大学校门。家长们都普遍认为“不上学不如人”。供孩子上学,家长们苦中作乐。在会宁虽然上大学的学生多,贫困户多,但却没有一人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

会宁学子

如今从会宁走出去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会宁籍的精英遍及从*到地方的党政、科研、教育、医疗、外交等各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政界有60多人在正、副地级岗位上工作,有140多人在正、副县级岗位上工作,处在省级高位的政坛英才有张世珍,田学斌等,不乏其人。有9名会宁籍毕业生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在公司上班的会宁籍毕业生达400多人。这些毕业生在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会宁本身产生了巨大效应,对缓解家庭现实困境,带动会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会宁县邮电局曾做过一个统计:会宁在外工作人员每年通过邮局向家中寄回的钱达到1430万元,相当于当时会宁县财政收入的两倍,而这几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一个多亿,是县财政收入的好几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外援助就达16000万元,救助贫困生19.7万人次。

状元县

郭忠庆(白银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副研究馆员)


会宁县

胡*总书记在视察会宁时对会宁的教育高度评价: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省、全国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当地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贡献。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对甘肃代表团的会宁代表说:“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在讲话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农村教育对培养人才功不可没,会宁是个很穷的县,但就高考率来说,张掖、武威还考不过。”曾经在甘肃工作过的温总理,对会宁高考“神话”还念念不忘。为什么西部地区的一个贫苦县的教育会引起**如此高度关注呢?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靠天吃饭(以雨养农)的*贫困县。这里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并且十年九旱,水资源极为短缺。由于缺水这里的大地少了绿色,一眼望去到处是光光秃秃的山,像一个被岁月风干了年轮的老汉,那雄浑的黄土,纵横的沟壑,干涸的河流,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师资力量算不上雄厚的西北贫困县,凭着“*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连续30年改写着教育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考神话。

自恢复高考制度的30年间,会宁县已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近8万人,平均每7.5户有4.8名大学生,是甘肃省基层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状元县”。30年来,会宁的高考升学绝对人数稳居甘肃省市县(不包括区)之首。截止2008年,会宁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达到54人,正在就读的17人。近两年,最引人瞩目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之“宏志班助学项目”又给会宁教育锦上添花。“宏志班”全名为“宏志班资助项目”,是中宣部、*文明委、教育部联合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一部分,从2002年开始实施。会宁县由于教育声誉好,承担起了这一项目。据甘肃日报载,2005年会宁第一届宏志班的50名学生,高考平均分达604分,超出甘肃省重点线46分,本科上线率100﹪,重点上线率达88%,是全国42个宏志班中成绩最好的一个,被众多媒体报道。2008年“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再次传来捷报:全县二类本科上线人数达到2760人,其中仅会宁县第一中学就有1108人考上了二类本科,465名考生上了重点分数线,全县有6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位居甘肃省第一。“宏志班”在高考中再次成为耀眼的明星,120名“宏志班”学生,除3名学生考上二类本科院校外,其余117名都上了重点本科院校,其中3名还考上了清华大学。“宏志班”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会宁县教育的一个品牌。会宁县的义务教育也极为出色,2003年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年9月“两基”达标通过甘肃省*的评估验收。会宁县已经建成各级各类学校575所,在校学生已有15.5万人。

11、旅游资源


会宁县

会师简介

会宁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今天,会宁则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向世人展示着红色旅游无穷的魅力。

革命圣地

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又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朱德、*、*、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2007年2月17日,**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在会宁视察期间瞻仰了会师旧址,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并亲切接见了老红军、老八路、老*代表,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文物古迹


会宁铁木山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都经过会宁,历朝历代的变迁,也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成为我县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明心教堂、铁木山砖照壁、以及以县城北20里铺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近10处等。还有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和铁木山,都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全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075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658件,馆藏各类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9件,三级14件。与此同时,在省级文物保护点设立了永久性保护标志,并成立了乡、村、社三级文物保护小组,实施对文物点经常性保护。另外,馆藏还有几十幅珍贵古字画和5000余册古旧善本书。1997年,会宁县被省人民*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郭蛤蟆城遗址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1993年省*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城遗址位于翟家所张堡东,北宋崇宁五(1106年)泾原路经略使章咨筑,称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于此置西宁县,改称西宁城。元初会州州治迁于此。东中西三城相连,现存城墙底宽17.4米,高17米,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00米,城北倚山,南临祖河。有东西两门。2003年省*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宁一中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明心教堂位于头寨镇马家堡村,郭馋公路和309国道交汇于此处。教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传教遗址,是全国各地*敬仰和崇拜的圣地之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木山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的头寨镇境内,309国道沿山而过,有“旱塬秀峰”之誉。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山顶有天然次生林,状似罩盖,孤峰独秀,景色奇特。自元代开始筑庙塑像,现为方圆百里的佛、道教活动中心,属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铁木山砖照壁位于山场大殿右侧山腰,高2.5米,宽2米。正面浮雕八仙过海图,刻功精细,形象逼真,保存完整。1988年,县人民*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铁木山盛产天然优质矿泉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品位高,口感纯,储量大,被民间称为“神水”。

桃花山现为省级森林公园,国道312线从山脚下通过,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山势突兀挺拔,苍翠秀丽,峰顶高1944米。自宋、金以来,历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庙宇,开凿石窟,装点景观,现有洞窟14窟,庙宇建筑20余座,集风景与宗教于一体。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桃花山”匾额,各庙宇还悬有赵朴初、书法家黎泉、吴廷富、朱德昕、刘学谮的手笔,为桃花山平添了几许秀色。

上一篇: 独龙族服饰

下一篇: 任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