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会宁县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9:22:06
...

会宁县博物馆始成立于1990年10月,是集收藏、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现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100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3件(套),三级文物678件(套)。

中文名称:会宁县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会师北路

成立时间:1990年10月

门票:免费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1、博物馆简介

会宁县博物馆始成立于1990年10月,为副科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会宁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东北角,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保卫部、业务部、宣教部、后勤部五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15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6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会宁县博物馆是集收藏、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

现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100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3件(套),三级文物678件(套)。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清代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最具特色。馆藏早期猛犸象头骨化石,距今约300多万年,是国内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在世界也很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为研究猛犸象类群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2、建筑结构

会宁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一、二楼为展厅,面积840平方米,三层为文物库房和办公区。

3、馆藏书画精品展

为了研究、探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充分发挥馆藏特色,精选馆藏佳作90余幅,精心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

第一部分宫廷书画


宫廷书画

清代宫廷绘画在清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乾隆时期,设立了如意馆广收人才,组织创作了很多纪实以及历史故事、宗教、装饰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特殊的文献与艺术价值。清朝晚期宫廷的部分书画流散民间,被在京的会宁籍人士购藏了一些,其中不乏珍品。

第二部分清代名家书画


清代名家书画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清代的绘画、书法艺术空前繁荣。绘画上,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艺术派系林立,名家辈出。书法上,碑学的提倡、兴盛,改变了书法衰微的状况,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明末清初“四僧”代表朱耷;“乾隆四家”代表永瑆;晚清书法大家杨沂孙、张裕钊、翁同龢、康有为、林则徐;近代指画大师刘锡玲等人的书画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明末以来中国书画艺术兴盛。

第三部分为陇上书画


陇上书画

清代书画艺术兴盛,既使地处西北的甘肃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画名家,如唐琏、范振绪、陈绍伯等,会宁籍书画家刘庆笃、柳渊、杨思、苏源泉等亦声闻陇上,其书画佳作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极富艺术魅力。

4、会宁县史前文物精品展


会宁彩陶精品展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会宁位于甘肃中部,自古“地控三边,县居四塞”,为丝绸古道之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前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全县境内现已登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40处,墓葬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遗址是我县一处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的特大型遗址,位于县城西北约90华里的头寨子镇牛门洞村。整个遗址以牛门洞村为中心,分布于周边山坡、山梁之上,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遗址包含有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早期文化和辛店文化等文化遗存,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曾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部分玉器。牛门洞遗址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半为半山类型代表性彩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牛门洞遗址对于研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研究甘肃中部地区马家窑文化、类似辛店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71由会宁县人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展出史前文化精品大多来自牛门洞。共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因1923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应邀清*在中国勘察矿产资源时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陶质细腻、做工精致,彩绘图案具有线条流畅、纹样繁缛、结构紧密、回旋多变、绚丽华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批令人惊叹的彩陶精品。马家窑文化大体上经历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四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石岭下类型彩陶,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遗址而得名,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西北马家窑文化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距今约5500—5000年左右。砖红色陶器是主要特点,石岭下类型彩陶花纹构图比较疏朗。纹样主要有两种:变体鲵鱼纹和变体鸟纹。并开始出现器内绘彩的作风,这逐渐形成了马家窑文化特有的彩绘方法。变体鲵鱼纹和变体鸟纹的结合应用,逐渐形成了马家窑文化的主体花纹——旋纹。

马家窑类型,又称马家窑期,首先发现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新出现罐、豆、瓮等器型,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出现了彩绘。陶质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有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风格。装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彩绘的陶器较前增多,内彩极为发达。盛行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象生性的纹样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反映出了一股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700——43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的中期。彩陶纹饰更加趋于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常见纹样有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彩陶器型大多腹部膨圆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马厂类型彩陶,因1924年最先在青海省民和县的马厂塬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的晚期。彩陶精美程度虽不如前,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单耳筒状杯等特色彩陶。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出了陶工非同凡响的绘画功力。回纹、折带纹对后来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齐家文化陶器和玉器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原祁甲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地区的夏王朝时代大体同时。在马家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分布范围较马家窑文化更广,东起渭河流域,西达河西走廊。齐家先民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最早的青铜器在齐家文化中发现,表明其已步入青铜文明时代。

齐家文化陶器,以素陶为主,但陶器的器型更加丰富,三足器开始出现并逐步流行。齐家文化彩陶由马厂发展而来,虽然处于没落阶段,但仍有发展。彩绘多用红色,纹样以正倒相间三角纹、菱格纹、回纹、凹凸纹和网带纹为主,腹下部的图案多不收结,花纹造型主要以直线和三角形组成,具有严正锐利的风格。

齐家文化的玉器,玉器是齐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玉文化。器形既有铲、斧、锛等生产工具,又有璋、琮、璧、璜等礼器,还有环、镯、管等佩饰品和玉料。我国古代先民有璧礼天,琮礼地,璋礼南方,璜礼北方之说。齐家文化的玉礼器组合,充分反映了一种神秘的宗教礼义制度,而会宁牛门洞出土玉牙璋则是这类玉器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单元辛店文化陶器

辛店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辛甸(转译音为辛店)而命名,根据特征可分为姬家川、张家咀和唐汪三个类型。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距今约3400—2800年。彩陶纹饰主要有羊角双勾纹、回形纹、S形纹,以及犬、鹿、鸟等动物纹样,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景象。辛店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于会宁南部的太平、党岘等地,出土了一批富有特征的陶器。

第四单元寺洼文化石器

寺洼文化因192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首先发现和发掘于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夏鼐根据其实行火葬的习俗,推断寺洼文化为氐羌族文化。主要分两个类型,一类是发现于洮河流域的寺洼类型;另一类是发现于平凉地区的安国类型。会宁南部地区有零星遗址分布,出土了一批典型石器。

5、馆藏精品

水波纹双耳彩陶瓶


水波纹双耳彩陶瓶

泥质橙黄陶。侈口,平沿微卷,广肩,直腹向下渐收,小平底,腹中部有对称双耳。施黑彩。耳上饰附加堆纹,颈部饰斜线纹,肩部饰半圈平行线纹,肩、腹部饰半圈水波纹,上腹部饰半圈平行线纹。器型个体修长,表面打磨光滑。色彩鲜丽,器耳上部施半彩,少见。该器为马家窑类型中彩陶中的精品。

水波纹彩陶盂

会宁县中川乡石石湾遗址出土。泥质橙红陶,尖唇、大喇叭口、短束颈、折腹、小平底。黑彩。口沿内施漩涡纹,颈肩部饰平行线纹,腹部饰水波纹,共同绘制出了千姿百态的水中景象,色彩绚丽、线条流畅。

旋涡纹双耳彩陶瓶

泥质橙黄陶。敞口,宽沿,长直颈,丰肩,直腹向下收,平底,腹部有对称双环耳。施黑彩。耳上饰一道附加堆纹,颈饰弧线三角纹,腹饰反向旋纹,外饰圆圈,背面饰一大“X”纹。器型修长,表面打磨光亮。

春景图


春景图

绢本。作者余省,字曾三,清乾隆内廷供奉。工夹写画法,溪水之上,山石旁凌生横出一树繁茂的桃花,六只墨八哥嬉戏于桃花枝上,顾盼左右,后衬竹林,两只鸭子已知“春江水暖”游于溪水之中。桃花画法较工,溪岸背景用写意手法,着色淡雅,整幅画春意盎然。左上角有“春德堂御览之宝”印玺一方。左下角有“臣余省恭绘”。钤“臣余省”及“恭绘”两印,为朱文。

行草条幅

吴镇(1721—1797),祖籍会宁人,初名昌,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崖,别名松花道人,清代教育家,著名诗人。纸本。行草条幅,通幅书作有龙盘凤舞之象,行笔极为萧散,而有纯棉裹肤之意。“笔力雄健,别有天趣。”为吴镇精品。单款署“吴镇”。

草书立轴


草书立轴

唐琏,祖籍甘肃皋兰,字汝器,清乾隆人,工楷书,精李斯篆草。生卒不详。纸本。草书“青枫绿树林槎栖一束霜华汉赤霞临遇雁来题叶遍美人搁笔坐帘纱。”此条幅章法严谨,书体飞动虬劲。整幅作品有“书画同源”之趣。单款署“介亭唐琏”。

行草条幅

张美如:生卒不详。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杰士,官至产部员外郎。纸本。行草书,书法着力于王右军、李北海,“师古而有所得间为难能”。单款署“第五山樵张美如”。

耀州窑印花折枝牡丹纹瓷碗

宋代瓷质盛储器,口径14.5cm高5cm。撇口,斜腹,小圈足,底有乳突,通体施青釉,底足边不施釉。口沿下有一圈弦纹,碗内饰三朵折枝牡丹纹。

狗头口青瓷壶


狗头口青瓷壶

宋-元瓷质盛储器,高11.5cm腹径8.6cm底径5cm,口部塑一狗头形状,两耳竖立,双眼仰望,张口,束颈,溜肩,球腹,圈足。口肩部有环形单耳。施青釉,足不施釉。

鎏金三头八臂观音像

明代铜质宗教礼仪器,高15cm地长10.5cm。观音像头戴宝冠,双耳垂肩,耳坠上开孔,面容清秀,三眼,高鼻。袒上身,戴项圈、肩钏、手镯,饰璎珞,八手臂有的握法器,正前两手施说法印,下面两手做与愿印、定印,侧面之手做说法印,右侧最上一手托坐佛。结跏趺座于仰覆莲座上。其座通体鎏金。彩带自双肩绕臂落于座上。

缠枝莲纹铜镜


缠枝莲纹铜镜

明代铜质照容,直径26cm厚1.2cm。圆形,银锭钮,无钮座,高缘。以一道弦纹将镜背分为两个区。内区是四只同向的瑞兽,外区饰一圈缠枝莲纹。

石雕菩萨像

宋代灰花岗岩石雕座像,高27cm宽19cm底10cm,头部残缺,上身着缨络,披巾,戴手镯,下着裙,束腰带,飘带由肩部落至座,右臂搭于右膝,右臂扶台座,游戏坐于须弥座上,衣裙着绿色,腰带着红色。

玉璜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青玉质佩饰品,宽4cm长11.5cm厚0.4cm。整体相当于玉壁的三分之一,弧形,扁平。两端中间单面钻孔,其上有土沁。通体磨光,玉体透光。

猛犸象牙化石


猛犸象牙化石

晚更新世化石,长154cm最大直径18cm。猛马象牙(门牙),青白色,整体呈月牙状,断面为圆形,从根到牙尖依次缩小,牙根外直径达18厘米,表面风化较重,有剥落,长154厘米,重70余斤。以研究第四纪以来哺乳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模印人物画像砖

宋代筑墓砖,呈长方形,长30cm宽29cm厚5cm。画面模印一站立男子,头戴黑彩绘官帽,面部红色,用黑线勾画人眼、鼻、口、须。身穿长袍,腰系带,两手交叉于胸前,执杖面,头右偏。

模印兽头纹画像砖

魏晋筑墓砖,呈长方形,长28cm宽16cm厚3cm。砖面模印兽头,头扁长,双耳,侧伸,独角,粗眉圆目,张口露齿,状似威武雄风。

朝珠


朝珠

清代朝珠为木制小珠和玛瑙两种组成,均为圆形珠,中有细孔。小木珠共有87颗,直径为1厘米,色质为檀木色,玛瑙为褐色,共有4颗,直径为2.5厘米,用一线串在起。

郑板桥手书诗赋册本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纸本。包背折面装,杂用篆、隶、行、楷“六分半书”书写,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大大小小,整整斜斜,真乃“乱石铺街”。为郑板桥典型代表作品。无款:钤“俗吏”朱文小篆印。

6、博物馆大事件

2007年,会宁县博物馆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县级博物馆展示提升服务项目实施单位。

2008年,会宁县博物馆遴选馆藏名家书画佳作91幅,史前精品文物80多件,精心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

2013年对馆内现有展览进行了展示提升,撤去《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策划《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展》,以图文资料为主,通过馆藏象类化石标本的陈列和复原猛犸象骨架的展示,旨在说明猛犸象属的诞生、演化、迁徙、灭绝的历史,以及会宁泉坪猛犸象在猛犸象类演化中的地位。另制作有博物馆知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馆藏文物简介等为主要内容的图文并茂的流动展板33块。

2008年,会宁县博物馆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

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4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参观人数持续增长,至2010年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并多次送展板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文保单位,进行文保文博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1年6月,在省文物局组织的“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同年12月,会宁县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3月,会宁县博物馆被*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授予2011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5月,会宁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7、旅游指南

开放时间:每天8:30—17:30

乘车路线:县城内乘2路公交车至文化馆站下车,向南步行50米左右,进入会师旧址,东北角即为会宁县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会师北路

邮编:730700

电话:0943-3220538

电子邮件:hnxbwg@163.com

8、参观须知

请您持个人有效证件到登记处登记后参观,团体观众必须提前预约。

请您按照指定的路线参观,馆内禁止吸烟,禁止触摸展品,禁止大声喧哗、玩耍嬉闹,展厅内禁止拨打、接听手机。

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固定拍照,禁止摄像。

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监护人陪伴参观,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者须家属陪伴参观。

自觉保持馆内环境卫生整洁,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如需讲解或其他特殊需要,请到参观登记窗口与工作人员联系。

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者;酗酒且酒意明显者;携带宠物者禁止入馆。

服务台为观众免费提供宣传资料,免费寄存物品。

上一篇:靖远县博物馆

下一篇:秦安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