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博物馆
靖远县博物馆位于靖远县乌兰镇鹿鸣园,成立于1978年,是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隶属于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承担着全县历史、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旅游接待以及全县境内野外文物的调查研究、保护管理等。
中文名称:靖远县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鹿鸣园
等级:国家三级博物馆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门票:免费
1、博物馆简介
靖远县博物馆位于靖远县乌兰镇鹿鸣园,成立于1978年,是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隶属于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承担着全县历史、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旅游接待以及全县境内野外文物的调查研究、保护管理等。
2、博物馆机构设置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在职职工1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文物修复技师1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财务室、文物保管部、历史文化研究部、陈展宣传部、保卫科、接待服务部、文化旅游发展部、后勤管理部等9个部室。
3、展览陈列
靖远县博物馆大楼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512平方米。博物馆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146件,其中珍贵文物222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209件)。馆藏文物上迄更新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化石,下至近现代革命文物。藏品门类广泛,涵括化石、彩陶、瓷器、钱币、青铜器、玉石器、碑贴、书法绘画作品等,以马家窑类型彩陶、各时代的金铜造像和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左宗堂、朱克敏、于右任、范振绪等省内外书画界巨擘的作品而独具特色。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宋、明、清时期的铜造像,是我馆收藏的最大亮点,这些金铜造像以体积高大、做工精细、造型古朴见长,甚称全省文物中的精品。
《靖远历史文物展》分陶艺彩韵、瓷玉辉映、佛宝遗珍、翰墨飘香四个单元,充分展示了靖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靖远县博物馆自2010年10月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在做好基本陈列《靖远历史文物展》的基础上,另在县城钟鼓楼一楼展厅制作《钟鼓楼图片展》作为固定陈列,并推出了《范振绪书画展》、《庄浪县书画交流展》等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临时展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藏品精品
靖远历史文物展--前言
靖远历史文物展——序言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了靖远2100多年县级行政建制的历史。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绚丽多姿、古朴典雅的不凡气势。境内长城横亘绵延,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146件,其中珍贵文物222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209件)。馆藏文物以马家窑类型彩陶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左宗堂、朱克敏、于右任、范振绪等省内外书画界巨擘的作品而独具特色。各时期的铜造像,是我馆收藏的最大亮点,这些金铜造像以体积高大、做工精细、造型古朴见长,甚称全省文物中的精品。
《靖远历史文物展》分陶艺彩韵、瓷玉辉映、佛宝遗珍、翰墨飘香四个单元,共展出文物100多件,充分展示了靖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
第一单元陶艺彩韵
陶艺彩韵
陶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伴随着陶器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以靖远红嘴子、永安堡、新民弋家队、老崖水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在距今5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靖远繁衍生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的彩陶,充分体现了史前人类超凡的艺术才华,反映了先民自然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神秘独特的思维模式。
马家窑文化,1923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后正式命名,其年代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是一支具有地方特征、独立性很强的文化系统,经历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期),持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众多、图案精美著称于世,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类型距今5230年--4850年,彩陶器型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装饰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彩花纹,纹样图案繁缛壮丽,艺术风格奇妙明快,格调以典雅、绚丽和富有动感著称。凡是水纹图案,均显示出黄河水奔腾飞动的气势,使观者为之动容,心潮澎湃。
半山类型因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发现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50--4300年,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期彩陶,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器型大多为罐、壶,造型匀称、饱满圆润,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两彩相间绘制花纹,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漩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各种连续的图案,显示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因1923年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的马厂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属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期彩陶,造型、纹饰粗犷、刚健、浑朴,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筒状杯。彩陶图案绚丽多彩,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构图松散,图案渐趋纷杂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回形纹、折带纹对文明时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县发现齐家坪遗址而得名,距今4100--3700年,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分布于甘肃省全境和青海、宁夏一带。齐家文化时期玉器的制做特别发达,其最突出的建树是冶铜业的出现和铜器的使用。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陶质细腻,器型丰富且较小,多素陶,其造型艺术极佳,陶器颈、肩、腹、底转折齐正,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审美感,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这一时期,彩陶逐渐衰落,彩陶极少,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第二单元佛宝遗珍
佛宝遗珍
东汉以后,佛教在我国迅速传播并逐步兴盛。北魏开始,各地建寺修庙,塑像传经,靖远境内法泉寺石窟、接引寺石窟、劈佛寺石窟皆为顺时开凿。至唐代,又开凿寺儿湾石窟。宋元明清时期,寺院遍及城乡,仅县城内就有十几座,尤以明万历年间的广福寺最为著名。我馆收藏的佛教造像全部为金铜造像。金铜造像在我国大致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盛而发达,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也有供在家中的,流行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铸币需铜量急剧增加,*多次禁止铸造金铜像。所以就汉地佛教铸铜造像而言,元代以前几乎无所发展。明代以白银作为货币流通,铜像铸造出现复兴景象。元代时藏传佛教大盛,故此后的明清两代藏式金铜造像比较流行,一度成为主流。我馆收藏的这些金铜造像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堪为佛教艺术之瑰宝。
第三单元瓷玉辉映
瓷玉辉映
“石之美者为玉”。玉文化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各时期的玉器既展示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又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理念和审美情趣。
自东汉晚期瓷器诞生,历隋唐,至宋元,中国瓷器生产进入繁荣时期,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西北地区耀州窑青瓷以犀利洒脱的刻花和清新秀丽的印花而闻名天下。明清瓷器是中国制瓷业的巅峰阶段,无论工艺或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玉器在我馆的藏量相对比较少,但也有一些精品。
我馆收藏的瓷器少而精,主要以耀州窑瓷为主。耀州窑是宋代出现的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窑址以西安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瓷。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其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胎质细腻、釉色光亮,刻花犀利洒脱,印花清新秀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耀州窑系。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缠枝牡丹富贵雍容,折技莲花舒展潇洒,童子戏莲、婴荡秋千、莲塘戏鸭、水波游鱼等情态逼真,生动传神,极富民间生活情趣。
第四单元翰墨飘香
翰墨飘香
中国书画具有浓郁的民族个性和美学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自成体系的中国绘画,取得了无比辉煌的艺术成就,从而成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靖远是个文化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靖远崇尚书画艺术之风昌盛,清末民初,靖远出了一批如范振绪、陈国钧等有成就、有影响的书画名人,他们的出现是靖远书画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他们为靖远的书画艺术事业在甘肃、在西北,甚至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我们馆收藏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梅花鹿图,明清时期的书画巨擘杨继盛、左宗堂、姚凤岐等名家的墨宝,及我们靖远近现代名家的精品佳作。诸家名派人才辈出、斗妍争辉;书法、绘画璧珠并耀;对联、中堂、条屏、立轴风采相辉。
馆藏铜佛像精品
馆藏铜佛像精品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内地的过程中,甘肃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域。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南北各地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寺和雕造佛像。甘肃境内有莫高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我县的法泉寺石窟也应时而开凿,法泉寺石窟又名红山法泉寺,位于我县东湾镇杨稍沟。始建于北魏,历唐、宋、西夏、元、明、清至今。现存有36个洞窟,是白银市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寺院,也是我市境内始建时间最早、保存洞窟最多的石窟寺。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到了唐代,甘肃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里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阶段。位于我县北湾镇天字村的寺儿湾石窟,创建于唐代,是白银市境内现存唯一的一座保存有泥塑造像的石窟寺,也是保存佛教造像最多的石窟寺。1978年寺儿湾石窟被列为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儿湾石窟为平顶三面多开龛式洞窟,龛内有圆雕、浮雕、高浮雕的释迦牟尼、观音、天王、力士、十八罗汉等泥塑造像62身,石刻造像7身。这些泥塑造像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能够幸存到现在,的确是凤毛麟角,弥足珍稀了。无论是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端庄宁静的菩萨,还是生动活泼的罗汉,他们或坐或立、或喜或忧,个个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堪与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相媲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黄河流域丝绸之路石窟艺术和佛教艺术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所以我们常说,来到我们白银,要看石窟,请您到靖远县法泉寺,要看造像,请您到靖远县寺儿湾石窟,要看金铜造像,请来我们靖远县博物馆。金铜造像是我馆收藏的最大特色。我们馆收藏的这批金铜造像,无论从造像的体量、造型、收藏数量和品类,都堪称全省文物中的精品。
这七尊体积高大的铜造像,原来供奉在位于南街的广福寺内,其中最高的1.12米,最低的也要0.77米。广福寺,它俗称南寺,在县城南街现在农行所在的位置,是明清时期靖远县城内有名的一处佛教圣地。可惜毁于“*”时期,但所幸的是,这七尊造像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馆的一大亮点。
5、馆藏宝典
化石
树干化石
树干化石: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2.50—0.65亿年),长21.5厘米,直径6厘米,1960年靖远煤矿出土。
植物核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肉径3.5厘米,高2.2厘米,法泉寺西山沟出土地。
松塔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长11厘米,直径5厘米,刘川公社出土。
菊石
菊石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高5厘米,直径6.5厘米。化石呈环形盘卧,栩栩如生。
披毛犀牙床化石:晚更新世(距今约2.50—0.65亿年),长32厘米,高11厘米,五合乡白崖河吊沟村出土。
赤鹿角化石:晚更新世。通长73.5厘米,根部直径6厘米,1974年若笠公社王家堡村出土。
陶器
凤鸟纹双鋬彩陶盆
凤鸟纹双鋬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9.5厘米,口径大21.5厘米,小17.3厘米,底径9.6厘米,腹围58.8厘米。直口外翻沿,弧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鋬。口沿饰垂帐纹腹部凤鸟纹。若笠乡米塬上杨社出土。
内彩漩花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2.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74厘米。泥质橙黄陶,敞口,圆腹,平底,双腹耳,盆内饰漩花纹,口沿饰三角纹。榆中县陡泉村出土。
细平行弧线纹四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16.6厘米,口径7.7厘米,腹围53.6厘米。直口,长直颈,鼓腹,平底,两锯齿状口耳,双腹耳,口、颈部网格、三角纹,平行弧线纹,腹部锯齿、平行横线纹。榆中县出土。
弧形锯齿纹双耳彩陶壶
弧形锯齿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6.5厘米,腹围124厘米。泥质红陶,直口,直颈,圆腹,平底,双腹耳,以黑、红两色施彩,颈部饰水波纹,肩腹部饰弧形锯齿纹,腹下饰水波纹。榆中县陡泉村出土。
垂弧锯齿纹单耳彩陶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5厘米,腹围84厘米。泥质橙红陶,敞口,直颈,单肩耳,圆腹,平底;以黑红两色施彩,颈、肩部饰锯齿纹,腹部垂弧形锯齿纹。若笠乡曹岘出土。
叶片纹双鼻耳彩陶壶
叶片纹双鼻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21.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22厘米。泥质红陶。直口,长直颈,溜肩,圆腹,平底。口沿处有对称双鼻耳,颈部饰网格纹,肩腹部饰叶片纹、网格纹。兴隆乡弋家队出土。
葫芦形柳叶网格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2.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6厘米,腹围113.5厘米。直颈、敞口、外翻沿、鼓腹、平底,口内饰垂幛纹、外饰网纹,颈部饰锯齿纹,身腹部饰葫芦形柳叶网格纹。若笠乡陈山村出土。
漩涡纹单耳彩陶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14.9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6厘米,重0.346千克。直口,直颈,溜肩,垂腹,平底,有单肩耳。施黑红彩,肩、腹部饰锯齿纹、漩涡纹,涡心内填网纹。会宁关川出土。
瓷器
耀州窑刻花莲花纹碗
耀州窑刻花莲花纹碗:宋代。高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6.8厘米,重0.448千克。敞口,弧腹,圈足,内外饰绿釉,为耀州窑刻花碗,有冰裂纹,莲花具有刀锋犀利,线条刚劲,画面充实,釉色明亮。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黑釉长颈瓷瓶:宋代。高25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9.5厘米,重量1.470千克。敞口,外翻沿,长颈,圆腹,圈足,外饰黑釉不及底。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素胎带盖长颈瓶
素胎带盖长颈瓶:宋代。高27.5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13.4厘米,底径9厘米,重0.899千克。敞口,长颈,圆腹,圈足,宝顶式圆盖,肩、腹部有刻划纹,瓶内壁饰黑色釉。县城东关村征集。
耀州窑印花缠枝莲花纹碗:宋代。高7.3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5厘米,重0.333千克。敞口,敛腹,圈足,内外饰绿釉,为耀州窑印花碗。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梅枝底白瓷杯2件:清代。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重0.152千克。敞口(椭圆形),敛腹,梅枝底,内外饰白色釉。景泰县草窝摊杨庄村群众处征集。
铜器
鎏金铜坐佛
鎏金铜坐佛:一级,明宣德。通高106厘米,莲花座长72厘米,宽52厘米。铜质。螺髻,顶有宝珠,耳垂肩,面相丰圆,眉细而弯,双眼微闭下视,鼻高唇小,眉间有白毫相;颈部刻三道纹,身着双领下垂袈裟,衣边绣花,袒胸露乳,腰系长裙,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座上,双手做禅定印。从靖远广福寺征集。
明宣德铜钟:明代。高22厘米,口边长15.5厘米,重1.702千克。铜质。钟体呈三角形,体内中空,上有环状钮。三面外壁有铭文,分别为竖读楷文"大明宣德年造"及梵文,内壁有一面梵文铭文。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铜鹤灯:清代。高34厘米,底座直径12.3厘米,重1.678千克。铜质。铜鹤呈黑色,站立于一海水礁石上,昂首,曲颈,口微张,羽毛均下垂。鹤背上有一椭圆形油孔和一圆形灯眼,双腿挺立,立于山石之上,海面上有一龟蛇玄武。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石器
石斧
石斧:齐家文化。残长19.5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重0.196千克。石质,呈长方形,双面弧形刃,顶部有一孔,单面钻而成,通体经磨光,石质细润。糜滩乡朝阳大队征集。
唐代残墓志:唐代。残长39厘米,残宽29.5厘米,厚4.8厘米。石质。呈梯形,上阴刻方格,内阴刻楷书志文。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河包口官渡记碑
河包口官渡记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长89厘米,宽110厘米,厚8厘米。青石质。呈长方形,碑周边阴刻单线,内有阴刻楷书碑文50行近2000字,记述了河包口官渡的修建,管理、定价等。靖远县红嘴村虎豹口发掘出土。
青玉琮:寺洼-西周时期。高4.1厘米,直径8.6厘米,壁厚0.7厘米,重0.268千克。青玉质,环为筒状,辟较薄,外壁雕出长方块,通体经磨光,边缘有褐色沁,有透明感,玉质细润。双龙乡永安堡出土。
龙头青玉带钩:清代。通高13厘米,宽2.6厘米,厚2.7厘米,重0.130千克。青玉质,钩为长条形,钩面上浮雕一龙,龙身体细长,四肢短曲,尾长卷,双耳向后,口衔带,钩首为龙头形,钩背有菌状圆钮,玉质细润。靖远县靖会工程处移交。
鼻烟壶:清代。高5.7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厘米,重0.052千克。石质,直口,短直径,扁腹,平底。靖远靖会工程处移交。
书画
子昂款梅花鹿图
子昂款梅花鹿图:元代。长166厘米,宽105厘米,重0.827千克。工笔画,画中心绘一只梅花鹿,立姿,四肢细长,体健硕,双目圆睁,双角上扬,其左边为菊花、流水、绿草,下方为菊花、山石、右方为松、竹、菊、石。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杨继盛草书七言对联:明代。长110厘米,宽17厘米,重0.241千克。草书。上联为“作事须循天理”,下联为“出言要顺人情”。落款“椒山”,下为朱文“椒山”方印,白文印模糊。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清光绪诰命卷
清光绪诰命卷:清代。长368厘米,宽33厘米,重0.243厘米。绢质,为“蓝、黄、白、紫、红”五种颜色绢相接而成,内容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分别为:蓝、黑、绿、红四种颜色书写,引首“奉天浩命”四字有龙、凤图案,背面织有七彩祥云纹,诰命内容大为张荣逎花翎提督衔补用副将。(详细文字有“内容提要”)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范正绪临高房山雨山图
范正绪临高房山雨山图:现代。长216厘米,宽74厘米,重0.585千克。纸质。水墨着色。表现雨中山水情景,画面上部描绘兀立的远山,两边淡墨渲染浓厚的雨雾气氛。山脚下透出山间小径,伸向下部清晰地绘出平坦的地势,上有篱笆、水、房舍掩映在树丛中。虚实运用得当,雨意极浓。范振绪夫人杜郁文,其女范眴捐赠于县政协,后由县政协移交。
铁器
铁钟:清道光十三年。高28.6厘米,口径17.7厘米,重2.954千克。铁质,呈喇叭状,柄部曾兽头,肩部铸有一圈乳钉和四个对称圆孔,腹部铸有铭文,腹下部铸两圈乳钉纹,中间夹一圈回形纹,下边呈八瓣花辨状,花瓣上铸有八卦纹。社会征集所得。
铁响典
铁响典:清光绪九年。高55.7厘米,宽51.4厘米,重18.240千克。社会征集,铁质,呈云朵状,挂柄上有一圆形穿孔,云叶上有“日、月”等铭文,并铸有祥云纹等,下部有太极图案,响椣边缘有乳钉纹。
杂珍类
汉代连弧木雕饰件:汉代。长19.9厘米,宽5厘米,厚2.2厘米,重0.042千克。木质,镂空透雕而成,三组莲弧形装饰,表面以阴刻线条表现出流畅的连续连弧纹。共和公社老庄汉墓出土。
李正“鹤舞”七弦琴:清代。长120厘米,宽18厘米,厚3.6厘米,重1.756千克。木质。呈长方形,琴首方形,弧面,上有十三个音位标志,下有两尖状及圆形支座,琴尾圆形,近首尾处凹进,并有行书“鹤舞”等题字及一圆一方两个阴刻印章。
杨心吾“龙吟”七弦琴
杨心吾“龙吟”七弦琴:清代。长121厘米,宽18.6厘米,厚4厘米,重2.056千克。木质。琴为长条形,弧面,琴首方形,琴尾圆形,琴面上镶嵌十三个音位标志,下有四个矮足,琴首垂流苏。通体髹黑漆,琴底面题草书“龙吟”等字。
七弦琴毛坯:民国初。长118厘米,宽17.2厘米,厚4厘米,重1.640千克。木质。呈长条形,琴腔内空,琴面为弧形,琴首方形,琴尾圆形,近首尾处均有弧形凹进,另有一件深蓝色棉布琴套。
6、荣誉与职能
目前,靖远县博物馆已成为我县进行重大宣传活动和重要接待的窗口,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9年,靖远县博物馆被评为“白银市文化出版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博物馆。
2012年被共青团靖远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被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评为“白银市文博系统先进集体”。
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7、博物馆大事件
1978年8月28日靖远县革命委员会靖革发(1978)159号文件通知,靖远县博物馆成立。
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组确定靖远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级品1件,二级品12件,三级品198件。
2008年10月,邀请省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员郎树德来我馆检查指导工作,编制《靖远历史文物展》陈展大纲。
2013年5月,我馆顺利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上一篇: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下一篇:会宁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