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战术学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5:58:17
...

战术学,是研究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由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三个层次构成。战术学以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战斗的各个方面,着重研究: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斗诸要素,准备和实施战斗的原则、方法以及战术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战术学的研究方法等。战术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用以指导战斗实践,为夺取战斗的胜利服务。

1、学科简介

战斗学是研究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分为合同战术学和军种、兵种战术学,而合同战术学又居于指导地位。

战术学以战斗的实践和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战斗的性质、特点和战斗类型的区分;战术的形成和发展;战术与技术,战术与战役法、战略的关系;各军种、兵种的兵团、部队、分队在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使用原则;战斗的指挥和协同;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军队的移动;敌军的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地形、气象等条件对战术的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学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所颁发的战斗条令、条例和教令中。

2、发展历程


战术学

自从有了战斗,人们就开始了对战斗规律的探索。据史书记载,中国远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就提出了诸如“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等反映作战规律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兵学兴盛,诸多兵书从不同角度对作战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其中将作战问题归纳为系统理论的《孙子》最具代表性。书中揭示了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因情任势、正合奇胜,兵无常势、因敌而变等作战指导规律;概括了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致人而不致于人,我专敌分、以众击寡,因粮于敌等原则;阐述了进攻、防御等用兵方法以及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要领,蕴含着初步的战术学理论。之后的众多兵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孙子》中的某些思想,尽管对战争与战斗没有明确区分,但在《六韬》等兵书中,已反映出对战斗领域的某些问题开始进行研究。西汉时期,将以往的兵书分成“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其中“兵形势”中的许多著作,包含有战术学的内容。

欧洲产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的规模扩大并日趋复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已呈现出由多次战斗和会战才能达成战争目的的特征。1799年普鲁士军事家A.H.D.von比洛在《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又译《最新战法要旨》)一书中,最先把军事科学划分为战略理论和战术理论。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von克劳塞维茨把战术定义为“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并撰写了《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和提纲》。该书揭示了战斗的本质,分析了战斗的目的、原理、特点、分类等,阐述了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机动、积极防御、协同等战斗的一般原则,论述了进攻、防御、指挥、利用地形以及行军、宿营等组织与实施的一般方法,对战术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过去时代的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武装斗争的经验,从各个不同侧面研究战斗,论述了集中兵力、打敌要害、迂回包围和实行积极防御等一系列战术原则,揭示了战术发展的客观规律。1897年日本出版了《战术学》一书,系统论述了不同兵种的使用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样式的战斗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翻译和编著了许多战术学专著,促进了中国战术学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飞机、坦克、新式火炮等武器大量用于战场,新兵种相继建立,产生了兵种战术。战斗中各兵种在统一计划下协调一致地行动成为战斗致胜的关键因素,合同战术应运而生。随之,合同战术学以及军种战术学、一些兵种战术学逐步形成。特别是战役学的建立,使战术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明确。列宁在领导苏联国内战争和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卫国战争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军事思想,列宁深刻论证了战术与技术的关系,斯大林论述了战术与战略的关系、集中兵力、预备队以及军种、兵种运用等战术理论,丰富了战术学的理论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导弹、军用卫星等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使战斗呈现多维空间、高速机动的特点,战斗突然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大,合同性增强,揭示并反映这些特点和规律的战术学理论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

50年代末,苏军出版的《战术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一书,论述了战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战术学在军事学术中的地位,与其他军事学科的相互关系等。美军1986年版《作战纲要》中,对战役学、战术学作了划分,提出战术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军和军以下部队作战的内容,研究对象区分为战斗和小规模交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开始,就注重研究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是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为指导,在长期战斗实践中吸取古今中外战术理论的精华,总结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从小规模游击战斗发展到现代合同战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基本战术是袭击,基本样式有奔袭、伏击、急袭、破袭和袭扰等。*、朱德在总结游击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十六字诀等,包含了以灵活机动的游击行动能动地夺取战斗胜利的战斗指导规律。*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选集》第1卷第175页),并在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战斗的目的、本质、规律以及组织实施等理论问题,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理论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战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提出指导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对战斗形式、战斗方法、战斗准备、战斗作风等问题都作了科学概括。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战斗规模扩大,在以步炮为主的合同战斗实践中,形成了合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合同战术初步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理论进一步拓展。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装备现代化的敌人和与国内战争不同的环境,在诸兵种合同战斗实践中,丰富了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进攻理论;在发展野战阵地防御战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坚固阵地防御战斗理论;总结了防空、防坦克、防空降、防化学等新的战斗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战术学理论内容。

*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总结以往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保卫领土、领空、领海的战斗实践,进一步探索现代战斗的特点和规律,编写了合成军队及各军种、兵种的战斗条令。

80年代以后,部队的合同战术训练不断发展,院校的战术学教学更加系统,出版了多部战术学专著,增设了战术理论研究机构,战术理论研究队伍逐步壮大,促进了战术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3、学科理论


战术学

战术学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战斗的本质和要素,战斗的特点和规律,战斗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战斗队形

军种、兵种在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使用原则,进攻战斗,防御战斗,移动和移动中的驻止等。

战斗的本质和要素

战斗的目的和本质是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对立的统一,一般地说,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消灭敌人是保存自己最有效的手段,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必要条件。它制约一切战斗行动,决定战斗分为进攻和防御两种基本类型,规定火力、突击、机动、防护等战斗要素的内容及运用。火力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突击是集中兵力、火力对敌实施急速而猛烈的打击行动;机动是有组织地转移兵力和火力的行动;防护是保存自己的基本手段。火力通过突击和机动有效地消灭敌人;突击依赖于火力和机动达成目的;机动能够提高火力、突击、防护的效能;防护是保障火力、突击、机动有效运用的必要条件。诸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决定战斗的形式,影响战斗的进程和结局。

战斗的特点和规律

战斗随着军事技术、军队*编制和军事思想等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条件下,军队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等明显提高,使现代战斗具有多维空间、高速机动等特点。不同国家军队进行的战斗,除反映出一般战斗特点外,还具有该国及其军队的物质、精神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特点。认识战斗的特点,才能把握战斗的客观规律。战斗规律,是战斗诸因素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战斗规律又因战斗运动过程存在时间、地域、性质的差异,而具有特殊性。战斗规律具有强制性,人们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熟识敌对双方的情况,找出行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己方的行动;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夺取战斗的胜利。

战斗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武器装备因素,决定战斗的形式和方法;地形、气象因素,影响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制约军队行动和战斗方法的选择;人的因素,对战斗胜负起决定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正确的战斗方法和实施灵活的指挥,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也可以能动地利用地形、气象条件,趋利避害。诸军种、兵种在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使用原则诸军种、兵种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斗实践需要产生和发展的。诸军种、兵种是合同战斗编成中的组成部分,并具有不能互相取代的作用;在合同战斗中,由于装备的武器、器材和分工的不同,在具体战斗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只有科学编组,充分发挥各自优长,才能形成整体威力。诸军种、兵种遂行战斗任务时,通常遵循集中使用兵力,掌握预备力量,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实施可靠的保障等基本原则。

进攻战斗

进攻战斗一般具有优势的兵力,较大的机动空间,行动的主动性和机动性。其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现代进攻战斗,是在使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下进行的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斗,将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全方位、全纵深、全高度同时展开,具有更大的坚决性、突然性、快速机动性和速决性。进攻战斗的主要方法: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采取袭击、强攻或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方法,选敌弱点,突然攻击,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纵深立体打击,速战速决。

防御战斗

防御战斗通常能依托有利地形,抗击优势敌人的进攻,但机动空间有限,处于被动地位。积极的防御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防御战斗的目的是扼守阵地,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保障其他方向的进攻创造条件。现代防御战斗,是在使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下,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进行的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战斗。防御战斗的主要方法:集中兵力、火力和器材,扼守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正确部署兵力,周密组织火力,形成攻防兼备、以攻助守的防御态势;注重削弱和打击敌空中突击力量,特别是以多种手段和方法打击敌武装直升机;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布设阵地、构筑工事和设置障碍物;采取各种防护和保障措施,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有重点的稳固的防御体系;善于依托阵地,把严密防护与积极打击、顽强抗击与积极的攻势行动、正面抗击与侧后袭击及阵地内的伏击结合起来;在抗击敌地面进攻的同时,注重破坏、打击敌整体进攻结构,灵活机动地运用兵力、火力、障碍物和进行电子对抗,各个击破敌人的进攻。

移动和移动中的驻止

移动,陆军分为行军和输送,海军为航渡,空军为转场。移动中的驻止,包括宿营、驻泊和在待机、集结地域的停留等。现代条件下的移动和驻止,是在敌人空中、地面、海上侦察监视和袭击威胁以及道路、航路可能遭到破坏、受染情况下实施的。移动和驻止,需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加强侦察、警戒和交通保障,做好防敌袭击准备,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地域、海域或机场,加强驻止地域警戒和防护措施。

4、学科分类

战斗


战术学

战斗,是敌对双方兵团、部队、分队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

按空间,分为地面战斗、海上战斗、空中战斗;

按参战的军兵种,分为单一兵种的战斗和诸军兵种的合同战斗。战斗从属于战役,有时又可单独进行,通常由准备和实施两部分组成。

战斗与战争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内容和形式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发展。

冷兵器时代,主要是白刃格斗;火器出现后,火力逐渐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大量装备机枪、火炮,并开始使用坦克、飞机,出现了合同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坦克、飞机用于战场,使合同战斗进一步得到发展。战后,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导弹、核武器和新型坦克、步兵战斗车、火炮、飞机、舰艇、防空兵器以及电子、红外、激光等技术器材成为战斗双方交战的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战斗将在地面、空中和前沿、纵深、后方同时展开;从远距离开始,在激烈的空中打击和电子对抗中进行;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连续性增大;战斗样式和方法增多,转换迅速;杀伤破坏性强,战场上部队的生存力受到严重的威胁,消耗增加;情况变化快,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等。严密组织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和电子对抗,以及与精确制导武器作斗争等,已成为现代合同战斗的重要内容。

近战与夜战

近战是敌对双方在直射武器有效射程内的作战,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它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远战火力的杀伤。冷兵器时代,近战主要以刀、枪、剑、戟等进行白刃格斗和战船撞击等。火器出现以后,近战则先由远距离火力战开始,而后以冲击和白刃格斗来决定胜负。19世纪末,随着速射武器的出现和发展,近战主要以火炮、机枪、步枪的抵近射击和以手榴弹为主来杀伤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坦克或坦克引导步兵冲击成为近战的主要内容,并出现了飞机冲撞战术。苏联飞行员在卫国战争中对德军飞机进行过六百多次冲撞攻击。现代条件下,近战通常由步兵、炮兵、坦克兵、攻击直升机协同实施,增强了近战的合同性。近战具有短兵相接、行动迅速、紧张激烈、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等特点,多发生在向敌冲击、歼灭防御工事中的残敌,以及抗击敌人冲击、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坚守工事等场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了会战,出现了坦克冲撞的近战。

夜战是夜间进行的作战。它能有效地隐蔽行动企图,减少伤亡,出敌不意,近战歼敌,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战法。冷兵器时代,军队常在夜幕的掩护下,实施偷袭,摸营动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夜战”方法。公元前478年,中国吴越笠泽之战,越军主力乘夜暗,出其不意地偷袭吴军,大获全胜。火器时代,线膛枪和速射武器运用于战场,夜战以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方法近战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夜战中开始大量使用坦克、飞机和火炮,规模不断扩大。战后先进的夜视器材极大地增加了夜间的“透明度”,夜战更为广泛。现代条件下,夜战更依赖先进的夜视器和电子侦察器材,昼夜作战的差距日趋缩小,与敌夜视、电子侦察器材的斗争将更趋尖锐复杂。夜战具有武器射击效果降低、观察和指挥受限、协同复杂、保障困难,但易达成战斗突然性、出奇制胜、近战歼敌的特点。

近战和夜战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发扬近战和夜战的传统,取得了重大胜利。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近战和夜战仍将是我军的重要战法。近战、夜战效益,取决于人的觉悟和勇敢精神。

强攻与袭击战

强攻:是集中兵力、火力对防御之敌实施的强行攻击,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防御、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和城市进攻作战。在中国古代,强攻多为对城池防御之敌的强行攻击。战国时期,主要使用抛车、壕桥、云梯等,强行突入城内进行白刃格斗。宋代的宋金、宋蒙战争中,开始出现劈雳炮等火器,配合步兵、骑兵强攻夺取城寨。太平天国创造了对壕作业的“穴地攻城”战法,用以夺取城市?9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军队,采取编组强攻纵队,在炮兵、猎兵的火力掩护下,强攻敌堡垒和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强攻部队多为诸兵种合成编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调充分发挥航空兵、坦克兵和炮兵的作用,火力、机动、突击紧密结合,实施连续纵深突破,有时还有战术空降配合。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强攻时将更加注重火力、机动与突击紧密结合,力求空中火力突击与地面强攻和空降突击紧密结合。

袭击战

指乘敌不意或不备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目的是打敌措手不及,快速歼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按敌人态势,分为对驻止之敌的袭击战的对运动之敌袭击战。其主要样式包括伏击、急袭、奔袭、破袭和袭扰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燕军抗击郑军的北制之战和郑抗北戎之战,是较早的袭击战。汉代,出现了运用骑兵集团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远程奔袭。火器广泛使用后,出现了火力袭击战。20世纪以来,随着新式武器的出现,诸兵种协同袭击战和从空中、海上实施的袭击及火力袭击,被广泛采用。现代条件下,袭击战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手段增多,火力袭击战的地位将提高,空降袭击战、空中机动奔袭战和电子袭击战将被广泛采用。

进攻与防御战斗

进攻战斗: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斗,是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分为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其中,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有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仓促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有袭击战斗、破袭战斗;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有优击战斗、遭遇战斗、追击战斗。根据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登陆战斗、渡江河进攻战斗、城市进攻战斗、山地进攻战斗、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水网稻田地进攻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战斗、高寒地进攻战斗以及夜间进攻战斗等。进攻战斗强调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突击。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斗,将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正面和纵深将进一步扩展,进攻速度提高,并将在地面和空中,前沿和纵深,有时还可包括海上(水下)、空中同时展开,突然性和速决性增强,电子斗争更趋尖锐激烈,兵力、兵器将更趋疏散,机动将更为广泛

防御战斗

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战斗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反攻创造条件。按目的、任务,分为阵地防御战斗(包括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和运动防御战斗;按准备时间,分为预有准备的防御战斗和仓促防御战斗;按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山地防御战斗、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战斗、高寒地防御战斗、城市防御战斗、海岸防御战斗、岛屿防御战斗、江河防御战斗和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以及夜间防御战斗等。冷兵器时代,防御战斗多在城邑、要塞进行。防御战斗加大了掩护地带的纵深,更强调以广泛的机动挫败敌人的进攻,反坦克成为防御战斗的主要内容,并注重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反空降成为防御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斗,防御纵深将进一步扩大;机动在防御战斗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样式更加灵活多样;火力突击的连续性将增强,打击手段越来越多,将从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对进攻之敌实施全纵深打击。

特殊地形条件战斗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是在山地、沙漠、戈壁、草原、热带、山岳、丛林、海拔高而寒冷、江河、水网稻田等地区所进行的战斗的总称,包括山地战斗、荒漠草原地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高寒地战斗、江河和水网稻田地战斗等样式。特殊地形及气象条件,对战斗具有重大的影响。如山地和江河,易守难攻,部队机动受限,指挥、协同和保障困难;荒漠草原地易攻难守,便于部队机动,便于指挥、协同,但不便隐蔽和防护,给水等保障困难;高寒地,人员体力消耗大,武器、车辆等效能降低,机动、指挥、协同不便,各种保障困难;热带山岳丛林地,便于部队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利于隐蔽行动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便于部队凭险扼守和进行伏击和袭击,但指挥、协同不便,运输和补给困难;水网稻田地,利于部队凭借江河、湖泊、居民地等组织防御,但不便指挥、协同,部队机动受限。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增强,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特殊地形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和速决性将进一步增强,各种保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

5、部署队形

战斗部署


战术学

是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进攻战斗部署和防御战斗部署。它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和编成等确定,必须适应立体、全方位、全纵深战斗的需要,以发挥整体威力。通常编为两个梯队,有时也编为三个或一个梯队,并编组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防空兵群、侦察干扰群、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预备队、运动保障队以及通信预备队等。第一梯队主要完成当前任务,第二梯队完成后续任务。合成预备队担负临时赋予的任务。进攻时,还可编组穿插分队、迂回分队、袭击分队和空降分队以及障碍排除队、先遣分队、强击支队或强击群等;防御时,还编组掩护分队、反空降预备队等。有航空兵支援战斗时,通常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敌情、任务变化时,则随时迅速地调整或变更战斗部署。

战斗队形

是为进行战斗展开兵力兵器所形成的作战队形,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和兵种战斗队形。它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数量和地形等情况确定,主要有一字队形、三角队形、梯形队形和梯队队形等。力求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利于发扬火力和适时机动;便于疏散隐蔽和减少伤亡,利于指挥和协同,以充分发挥整体威力。进攻时,能形成强大、高速的连续突击能力;防御时,能有效地抗击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连续突击。根据战场情况变化,适时灵活地变换战斗队形。现代条件下,战斗队形将更注重整体协调、快速机动和灵活应变,并将不断增加新的成分,与临战队形、行军队形的变换将更趋频繁。

6、学科体系

战术学学科体系由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三个层次构成。军种战术学包括陆军战术学、海军战术学、空军战术学、战略导弹部队战术学等分支学科。兵种战术学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的各兵种和专业兵战术学等分支学科。

合同战术学

研究合同战斗规律和合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合同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诸军种、兵种在合同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使用原则,准备与实施合同战斗的方法等。

军种战术学

兵种战术学 研究陆军、海军、空军的各兵种和专业兵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兵种战斗的本质、行动特点和规律,在合同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行动方法等。

陆军战术学

研究陆军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陆军步兵、坦克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参加的合同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等。

海军战术学

研究海军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兵等兵种参加的合同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等。

空军战术学

研究空军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空军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及空降兵等兵种参加的合同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等。

导弹部队战术

战略导弹部队战术学

研究战略导弹部队所属部队、分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战略导弹部队所属部队、分队遂行作战任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准备和遂行作战任务的方法等。

7、相关研究

研究内容


战术学

研究有关战斗的性质、类型、特点、原则、组织及其实施,以及各种类型战斗的特殊规律、共同规律和指挥规律等的一门学科。是军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战术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战斗的性质、特点和类型;现代合同战术的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各军种兵种的兵团、部队、分队在战斗中的地位、作用;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基本措施和要求;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和地形、气象等战场环境条件对战斗的影响;进攻、防御战斗行动的基本指导规律等。随着战争日趋现代化,其研究内容在不断充实,并涌现出众多分支学科。如:合同战术学、军兵种战术学及战术指挥学、战术决策学、战术预测学、战术未来学、战术方法学、战术情报学、战术伪装学、战术训练学、战术后勤学、战术经济学、战术心理学等。

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战术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则是战术学研究所遵循的一般方法。战术学还有特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战例分析法

通过对不同的战斗战例进行分析,揭示战斗的特殊规律,进而从特殊规律中抽象出战斗的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

演习实验法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演习和实验,考察战斗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确定不同条件对战斗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提供近似实战的经验和数据,据以找出正确的战斗方法,检验和发展战术学理论。战术模拟法。依据战斗经验、武器性能和编制状况等,运用运筹学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战斗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做出科学评估,据此选择正确的战斗方法。

8、学术观点


战术学

战术学在发展中有不少不同的学术观点,从学科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战术学定义

原苏军曾把战术学看作一门对战斗指导具有实际效用的科学,《战术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一书指出,战术学是研究战斗的本质,认识战斗的规律,并以此制定准备和实施战斗方法的学科。美军将战术学当作一门战斗艺术,其1986年版《作战纲要》提出,战术学是军和军以下部队指挥官将潜在战斗力转化为胜利的战斗和小规模交战的艺术。

战术学起源

西方军事学术界力图证明战术学起源于欧洲,《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希腊和罗马人的两个伟大战术体系,在古代社会占支配地位。原苏军的《论苏联军事科学》认为,叙述战术某些基本理论最古老的文献,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孙子》。

军事科学关系

战术学与军事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按整个军事科学的分工,在相互促进中发展。

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对战术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战术学以其研究成果对战略学、战役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战术学与战略学、战役学在揭示不同规模、范围武装斗争规律时,都需研究反映武装斗争一般规律和原则,如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集中兵力,主动灵活等。但在研究这些内容时,都依据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紧紧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形成指导各自范围武装斗争实践的科学理论。

战术学与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事情报学、军事运筹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战术学是从总体上研究战斗规律及战斗指导规律,其他学科则是从不同侧面研究战斗的内容。战术学在战斗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为其他学科研究战斗领域的问题提供一般原理和原则。战术学也不断吸取其他学科从不同侧面研究战斗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以丰富、完善和深化本学科的理论内容。

9、发展趋势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将给战斗以巨大影响,使战斗反映出新的特点,促进战术学研究内容的扩展。随着对现代局部战争中战斗实践研究的深入,将对传统的战斗原则注入新的内涵,或产生新的战斗原则,形成新的战法,为战术学研究开拓新领域、充实新内容。研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将成为战术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编制及战斗实践的发展,战术学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学科区分越来越细。相邻学科的建立、完善,使战术学通过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补充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战术学研究将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新的武器技术和新兵种在战场上出现,合同战术的产生,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开始成为战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使战术学逐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术兵器使用于战场,未来的战斗将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战法,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将发生新的变化,学科区分越来越细,战术学也将开拓新的领域。

上一篇:指导教学

下一篇:中国民族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