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伊·安·凯洛夫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6:27:17
...

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1、主要思想和主张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教育学》一书中。

(一)对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的论述

1.关于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问题。

凯洛夫根据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科学论断,指出“在劳动过程中,教育也发展了”。

明确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观点与资产阶级教育学中把教育起源归结为无意识的本能模仿,从理论上划清了唯物与唯心的界限。他根据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史实,说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作为永恒范畴的教育,它在内容、方法及其组织形式上,又随着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的现象”。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与阶级性紧密相连,“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教育来巩固它的阶级统治”。

这一属于教育本质规律的问题,资产阶级教育是不敢公开承认的。

2.关于教育的作用问题

凯洛夫从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对教育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

首先,他指出:“教育永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

在无产阶级*的*国家,教育既“成为反对剥削者斗争的有力武器”,又“成为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武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凯洛夫更为广泛地论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承认遗传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但决定一个发展的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他辩证地分析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并对那种高估计教育作用的“教育万能论”也进行了批判。他说:“教育给予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不能给予的一切”。

他的结论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关于教育目的的任务问题

凯洛夫认为,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成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把教育的基本任务规定为:体育、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这六个方面的任务都要得到实现。

凯洛夫把教育的任务归纳为“六育”,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教育学》前一个版本提出的是“五育”,缺少“劳动教育”。当时他认为“智育即教养,应占第一位。

这种提法欠妥当,后一个版本作了修改。不过他一贯重视智育,狠抓学校的教学质量,促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五十年代原苏联最早把地球卫星送上天,震惊世界,这与凯洛夫长期倡导的狠抓智育是密不可分的。再一个就是他坚持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的观点,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对教育理论的论述

凯洛夫肯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过程,即象列宁指出的那样: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但教学过程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如通过教学使“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

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凯洛夫认为,教学内容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性质,“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并把它们视为国家法定的文件。

凯洛夫提出了“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的主张。在总结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六条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学生掌握知识的自和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三)对德育的论述(教育论)

凯洛夫提出的德育任务有:

1.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培养共产主义的行为习惯。

3.培养道德情感。

4.形成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

5.克服学生行为中不良的特征,诸如无纪律、不负责任、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鲁、说谎和虚伪、不尊敬老人等。

除此之外,凯洛夫高度评价了学校里的学生集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对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他提倡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工作,共同教育学生。

2、人物评价

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

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凯洛夫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和苏联国民教育的改革工作。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中。凯洛夫于1936年、1948年和1956年三次主编的《教育学》曾长期作为苏联和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用书,对*教育学的建设,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教育学教学论

一、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及其源泉

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关于《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作者曾在书中指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作为科学一般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关于文化和教育的学说;(2)经过批判地改造过了的教育学的历史遗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工作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祖国进步的教育学对于科学的贡献;(3)苏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经验。”

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凯洛夫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领会、研究和吸收工作。这三个方面是30年代联共*为调整和整顿普通教育作出的各项决议的精神,以实施这些决议为主要内容的苏联教育经验和经加工整理的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上长时期形成的教育理论遗产。这三者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正是这些重要的来源和依据,构成了凯洛夫《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和具体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联共*决议精神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核心部分;苏联教育经验则是用以验证*决议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至于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西方传统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作为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具体内容而选用的。

二、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

凯洛夫对教学论的论述,可以说是他主编的《教育学》的精华所在。它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

(一)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凯洛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他根据列宁关于“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肯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②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同时他也明确肯定了“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又具有它自身的特征。通过教学要使“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知识)”,④学生的任务主要自觉地牢固掌握和利用已为前人所发现和整理的知识,“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⑤因此,特别是在中小学里,学生掌握知识时,主要是在老师指导这下,采取各种教学途径来完成的。这样,强以避免人类认识历史上往往难以避免的那些走弯路、犯错误的现象。比如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在短期内就可以间接获得人类长期摸索、积累起来的许多宝贵经验。这样,在教学中,实际上学生可以直接接受前人已经证实了的科学结论和概括,无须事事亲自去实践、尝试。凯洛夫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既和以往各种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论述教学本质的观点划清了界限,也和那种把人的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混为一谈,不顾教学过程本身的特点的观点划清了界限。这后者在苏联20年代的综合教学、综合设设计、“学校消亡论”等谬误主张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二)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

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教育学》的作者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学》的作者认为,直观性原则之所以必要,首先是由于只有在学生知觉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观念和概念,“直观是接触知识的'最初源泉'。”⑥同时,直观也是学龄儿童的年龄特征所要求的,尤其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上,由于儿童过去观察所积累的形象还不多,这时直观教学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教育学》指出,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旨在保证儿童的积极思维,将通过直观所得的形象和所知觉的具体事物在意识中加工,对物体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对它们的概括中得出规律,形成概念。直观性和自觉性的教学原则是互为补充的;儿童不是容器,知识也不是向这一容器里灌入的液体,它需要思维的加工才能真正掌握。

《教育学》对巩固性教学原则所下的定义是:巩固地把知识保持在记忆中,当有必要时,要会想起这些知识并以它作为凭借。其重要性在于“如果学生不能回忆与新课题有联系的一定事实时,那么,就不可能获取新知识”。⑦巩固的前提在于充分地领会,以及老师叙述知识的清晰性与明确性程度、知识体系的形成、知识的运用程度,等等。

关于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主要是指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道德需要有按照严格的逻辑联系编写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其次,老师必须负责系统地和连贯地讲述他们所教的学科;第三,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使自己巩固地、完整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体系。可以看出,这一原则是对20年代忽视系统知识教学的否定。

关于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教育学》强调必须使教材的范围、复杂程度与深度符合各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科学问题达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访书作者也指出:“所谓顾及儿童的能力,冻是说对于学生工作的努力加以限制和意思。儿童喜欢克服一切困难。而不用任何努力即易于掌握的教材,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⑧同时他们还提出了要估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和进度快的学生都要提供特殊的帮助的要求。

凯洛夫提出的五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知识、技能与技巧,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的问题

根据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结合苏联20年代在试行教学组织形式上走过的弯路,凯洛夫强调了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说:“学样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对组成各班的学生进行的”。⑨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对各种科目按固定课表由老师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工作组织,就是他所强调的班级授课制度。他认为只有把上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才能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逐步地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发展他们的智力、兴趣,以及改善纪律状况,等等。

(四)论教养和教学内容

教养和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教学计划时,《教育学》强调普通学校授予学生的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基本知识,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各种艺术以及思维科学的21门学科。该书对各门学科的教育和教养意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是典型的升学教育方案。

《教育学》强调,教学大纲在有系统的形式中包括着一切构成教学科目内容的问题和题目纲要,是老师的基本指导文件,它必须体现教学的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接受性、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原则。

作者认为,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它包括基本原理和学生独立学习的材料,加深和巩固着老师上课时所讲授的那些教材,还包括着学生必须领会的知识。凯洛夫《教育学》中对教养和教学内容的论述反映了30年代以来苏联普通教育建设的成果。

三、结论

凯洛夫是苏联的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代表着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从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是在清除了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苏联教育严重干扰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一理论的建立基本上适应当时苏联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在坚决纠正极左思潮对*教育的干扰之后,明确提出建立“苏维埃教育学”的任务是必要的。这就使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标榜“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了界限。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教育理论与资产阶级的教育无任何关系,而实际上,在教育理论、特别是教学论中,都吸取和采用了不少资本主义上长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做法。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时基本上适应苏联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这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一个特点。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苏联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以克鲁斯卡亚和马卡连柯为代表的早期苏联教育理论,集中注意于解决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等问题,这反映了3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教育的实际状况。30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教育理论发展进入到另一阶段。它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主要代表,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反映了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的苏联教育实际情况。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教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了更系统的探讨和阐述,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应该说,全面、完整、系统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另一特点。

上一篇:黄炎培

下一篇:阿道尔夫·第斯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