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主义教育家。生于法官家庭。获哲学博士学位。1813~1818年任模范学校教师。在这里,他结识了裴斯泰洛齐的信徒,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1820年,出任德国著名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授课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工作了12年,成绩显赫,学校备受赞誉。1832年改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学工作,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思想。1847年,他被反动*免去校长职务。
1、个人简介
第斯多惠出生在威斯脱法利亚省西根市一个法官的家庭。从小爱好自然,喜欢在田野和林间散步,经常和农民接谈。1808年升入赫尔朋大学,学习数学、学和历史,一年后转入蒂宾根大学。1811年毕业,1817年得哲学博士学位。1813-1818年,在法兰克福的一所模范学校教数学和物理,后作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兼教数学和法语。
1827年起创办《莱茵教育杂志》,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四百多篇讨论各种教育问题的论文。1832年调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并担任师范和附小的教学工作,同年组织了教育联合会。1840年创办柏林新教员联合会。1836年写了《文明的切身问题》一书,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主张使所有劳动者"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组成各种互助团体。
他笃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教育。反动的普鲁士*不断加害于他。1848年第斯多惠被解除师范学校校长职务。在此情况下,德国教师仍继续选他当全国教师联盟主席,后又选他在德国众议院中做他们的代表。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在进行着进步的教育活动。
第斯多惠一生有许多著述,出版了《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教育年鉴》和二十多种关于数学、德语、数学地理、天文等科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主张"全人类教育"是第斯多惠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他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博爱精神的人和自觉的公民。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的精神跟爱自己人民的精神是应当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培养的。他说:"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别号。"
2、名人名言
1.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3、教育观点
第斯多惠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他宣称:"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现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识以真为目的,自动的感觉以美为目的,自动的意志以善为目的。
遵循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他把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
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他一面指出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同时主张把儿童提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认为教育应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他主张在小学里主要应当注意培养各种技巧,发展各种智力和才能以及独立学习教材的能力。为此他指出,教师应当特别主意用直观教学法发展儿童的感官。"直观性原则要求:从感性认识的东西出发并从它过渡到概念,由个别的到一般的,由具体的到抽象的,而不是相反!"教学要由实例到规则,"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他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还认为,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人的道德教育。成功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性质,它不仅发展儿童的智力,而且形成他们的整个人格:意志、情感和行为。他把纪律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纪律是确定和调节学生活动的秩序的工具,是使学生智力和道德方面都变得更加发达,成为"完美的人"的工具。
4、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
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是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教学必须适应人类的这一自然发展顺序,从感觉开始,首先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当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直观教具时,应让学生通过回忆、比较、类推等方法形成直观表象。
循序渐进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渐进有序、持续前进的。教学不应只考虑教材的连续性,首先必须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状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胜任目前的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又使智力和主动性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持续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强调,教师千万不要把自己刚刚学会的一切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要教学生学习还不能领会的东西;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适用的、以后也不需要的知识。
坚实性原则所谓坚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巩固性原则相同,坚实性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第斯多惠反对学习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同时,他也反对向学生全面灌输,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记忆负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教学必须具有连贯性,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必须使学生学习最必需的、最本质的东西;必须经常复习已学过的东西,使之保持在记忆之中,并能在需要时灵活地加以运用。
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他建议教师首先要研究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著作,还应当懂得历史、文学,而且要经常注意新出版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著作。第斯多惠的教学理论和他的教科书对于德国及某些欧洲国家的初等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他没能正确理解个性、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其教育目的论也是抽象的,不确切的。
5、教师任务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
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别人,而且要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师要通过一切环境和活动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终身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精通所教的学科,熟悉相关的学科,加强文化修养,同时,教师也应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生气勃勃,学生就会群情激昂。教学要生动,要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做到生动活泼。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士气,唤起学生的激情。“只有性格坚强、果断的人才会知情达理,懂得要什么,为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意志,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会培养出性格坚强和果断的人来。”
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教师只有激发学生高尚、纯洁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趋向真善美,刻苦学习高深的学科。教学要引人入胜,教师首先要生动活泼,要注意讲课的形式和风格,教学方法要变化多样;教师要精神饱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并用这种爱感染学生。
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教学方法,不赞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他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注意学生的发音、语调和叙述,尽可能多地给儿童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用清晰、严密的语言叙述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6、生平贡献
第斯多惠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并提出实施“全人教育”应遵循自动性、自然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3个原则。他认为,人的特质即人的自动,一切人的*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自动。自然适应性原则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文化适应性原则是教育必须注意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因此,儿童的教育必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就。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诱导并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与发现,反对死记呆读,压制智力发展的作法。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提出优秀教师对学生不是“奉献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
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