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英敛之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6:35:35
...

英敛之(1867年11月23日-1926年1月10日),清末民初教育家、记者,满洲老姓赫舍里氏,名英华,字敛之,以字行,号安蹇,又号万松野人,又名玉英华,教名文森蒂斯(Vincentius)。满洲正红旗人,保皇党、维新派人物,中国近代天主教精神领袖。辅仁大学、《*》创办人。其妻淑仲是爱新觉罗氏,恂勤郡王允禵的后裔。

1、人物生平

1867年11月23日,英敛之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汉姓为玉,又名玉英华,幼年家贫,未接受正规教育,自幼习武从军。

1888年,英敛之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并自学法文。

1898年4月,撰写文章《论兴利必先除弊》,开始评论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恐被株连,潜往外地。

1899年8月,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党祸余言》,对变法失败“深感郁结,心不能已”。

1900年3月到云南,担任法国驻蒙自领事馆馆员。由于当地常发生教案,同年7月随领事返回天津。

1901年4月,天津紫竹林天主堂总管柴天宠提议集资开办报馆,邀英敛之进行筹备。

1902年7月17日,《*》在天津发刊,英敛之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提倡变法维新,抨击时弊,不避权贵,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他本人每日为《*》写一篇社论。

1906年7月1日,与《北洋日报》等联名发表《告天津各报大主笔书》,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新闻团体“天津报馆俱乐部”,作为同业“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

1912年,他和好友马相伯一起上书教廷,请求创办一所天主教大学。

1916年,英敛之将《*》转手售予王郅隆,迁居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香山慈幼院和辅仁社(1925年),1926年1月10日病逝。去世后的次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正式立案。

2、姓氏来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英敛之流亡海外,一年后又悄悄回国。后来,慈禧太后为讨好洋人,大赦了一批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其中就有英敛之。不过名单中没写姓氏,只写了他的名“英华”。据说当时慈禧太后特意说了句:“把那个满人英华也赦免了吧。”从此,全家族都随英敛之从郁改姓英。

此前英敛之认识了一位学问出众的教书先生,做了他的书童。这位先生正在一户爱新觉罗的后裔家里教书,英敛之也随同到人家,和主人家的女儿爱新觉罗·淑仲一起学习。时间久了,两人渐有好感,后来结为夫妻。

3、办报经历

据英敛之日记载,英敛之在1901年4月24日由上海回到天津。他回到天津的第三天,去拜访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总管、教友柴天宠。柴约请英开设报馆,并答应帮助“募集股本,甘为赔垫”。英敛之很爽快地答应了。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在《*》创刊号上,刊登了英敛之撰写的《*序》曰:“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凡我同人亦当猛自策励,坚善与人同之志,扩大公无我之怀,顾名思义,不负所学,但冀风移俗易,国富民强,物无灾苦,人有乐康,则于同人之志尝焉,鄙人之心慰已。”这就是说,针对当时那种国破民奴、封建专制主义乌云笼罩全国的严重局面,英办《*》,同戊戌时期一样,仍要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术文化思想,对“我同胞”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一创办,便大胆地议论时政,呼吁慈禧不要“垂帘听政”,拥护光绪亲政,从鼓励“保皇斥后”转而呼号“君主立宪”,伸张民权,反对封建专制。

1902年6月21日,英敛之在《*》上撰写《论归政之利》一文,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文章强调指出,只要“太后”一归政,就有八利:“中外利,满汉利,民教利,新旧利,宫闱利,草野利,君子利,小人亦无不利。”他还指名道姓,指斥慈禧的亲信、军机大臣——“刚毅国贼”,祸国殃民;指责反对慈禧归政的大臣为“谄媚之小人”。

4、英氏家谱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英纯良(行五)(*北平市市长)

妻子:居志存,号承宣

英若年

英木兰(女)圣名德兰修女

丈夫:王继昆1989年卒
英树人

英敛之(赫舍里·英华,字敛之)(行二)

创办《*》及辅仁大学

妻子:爱新觉罗·淑仲

英千里,名骥良辅仁大学校长,马英九老师

妻子:蔡葆真

英七香(女)早逝
英若敬子早逝
英若勤

英健

英明(女)

英若诚:翻译家

吴世良(妻):*翻译

英达

前妻:宋丹丹

妻子:梁欢

英如镔(满名巴图)

英如镝

英小乐(女)
英若聪

英壮

英凡(女)

英若采(女)
英若识

英宁

英悦(女)

英若智
英若娴(女)
英茵
英木狄

上一篇:罗振玉

下一篇:杨贤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