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宏观意义上讲,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就是获得药物的各种基本信息。从微观来看,药物分析(我们平时习惯称之为“药品检验”)是运用化学的、物理学的、生物学的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它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由此可见,药物分析涉及范围较广泛,包括药物制控、新药研制、临床药学、毒理分析、兴奋剂检测和中草药检验等。也就是说,没有药物分析的同步发展,就谈不上药学领域其他学科的突飞猛进。
1、设置背景
药物分析
通过讲授药物分析学、法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具备药物分析的基本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2、知识技能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学习,将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坚实、宽广的药物分析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
2、掌握系统的中药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专门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
3、具有明确的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药物分析的测定;
4、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5、有适应交叉学科领域专业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继承和创新能力;
6、可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与其他现代信息工具。
3、主干课程
学习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物理、化学原理与化学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品质量管理技术、药品生产过程验证、现代药剂应用技术、现代药物分析检验技术、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物分析质量管理规范、药事概论、药学微生物基础技术、仪器分析、药学英语等。
相近专业
药学(100801)、药物制剂(100803)、药事管理(100810S)、药物化学(100813S)、化学生物学(070303W)、化工与制药(081103W)、生物制药(081107S)、制药工程(081102)等。
4、发展前景
药物分析
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和其他相应的产业部门承担和组织教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管理工作,主要到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学生申请出国深造,也都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进修专业。
与药物分析学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该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注册、统一管理、分类执业。考试分为药学和中药学两个专业,均设四个科目: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中药学)。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用印的*《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5、开设院校
从2011年,中国药科大学(10316)率先增加药物分析本科专业,2012年沈阳药科大学(10163)增设药物分析本科专业。而此之前,有很多医药大学和综合类院校都已开设了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如沈阳药科大学(10163)、中国药科大学(10316)、浙江大学(10335)、北京大学(10001)、复旦大学(10246)、华中科技大学(10487)、四川大学(10610)、西安交通大学(10698)、山东大学(10422)等,也有部分医科大学在其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药学专业的药物分析方向,如沈阳药科大学(10163)、重庆医科大学(10631)、福建医科大学(10392)等。
6、相关报道
云南民族大学召开"药物分析"新专业建设论证会
药物分析
与会专家在认真审定了“药物分析”专业培养方案和实验室建设规划后,指出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高校中第一个获准招收“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高校,该专业的设立符合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总体建设方案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符合专业的相关要求,实验室建设能满足本科生的培养需求。同时,该专业的建设对学校民族医药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建设应充分考虑学校特色及学科特色,要与企业、医院等单位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时间按照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延长至半年左右。同时,学院应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完善实验室建设,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人才培养,与医院、企业等合作单位广泛的进行人才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