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
独角戏,又名独脚戏、滑稽戏,最初指只有一个角色的戏,但后来衍变为多人,是一种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的曲艺形式。
中文名:独角戏
别名:独脚戏、滑稽戏
性质:上海传统曲艺
主要审美功能:滑稽娱人
1、简介
独角戏
独角戏是一种发源于上海,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曲艺种类。因最初由演员一人饰演多种角色,故名独角戏。
2、发展史
民国9年(1920年)前后,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在堂会客串演出时,由一人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扮演多种角色,自称独角戏。
民国16年,王无能正式以“独角戏”挂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来沪,称为“社会滑稽”。次年,刘春山相继而起,称为“潮流滑稽”。三人为独角戏的崛起,独树一帜,后人称为“滑稽三大家”。
民国18年,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邀当时著名的五班(10人)独角戏艺人以“五福团”名义举行每周一次的“大会串”,扩大了独角戏的影响。1930年代独角戏处于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档,并在游艺场、堂会和民营电台演播,均自编自演,各显其能。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独角戏演员投入宣传抗战活动。民国31年,由江笑笑发起组成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独角戏艺人大多数开始兼演滑稽戏。
独角戏
抗战胜利至*成立初期,姚慕双、周柏春以“新潮滑稽”出现,台风带有书卷气,在继承发展前人曲目的同时,大量编演新段子,如《人民真开心》等。程笑飞在“唱”上另树一帜,在独角戏中展示各种地方戏曲。杨华生从内地回沪,表演独角戏注重作品内容。其时,姚、周档,程、刘(小刘春山)、俞(祥明)档,杨、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档,在民间电台上各展所长,拥有大量听众。艺人们足迹遍于电台、游乐场、堂会、舞厅、酒楼,再次掀起独角戏的高潮。建国初期,独角戏演员已逾500人。此后,独角戏演员大多数参加剧团以演滑稽戏为主。独角戏的表演一般出现在专门组织的“独角戏专场”,或滑稽广播会,或下厂下乡下基层时演出整套或零星节目。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独角戏的“唱”派得到较大发展。不少独角戏演员经常以“说”或“说说唱唱“的名称,在电台说唱新人新事,或演播独角戏“唱”派的节目。以黄永生为代表的一些业余演员弘扬独角戏“唱“派中唱时事新闻的传统,于1964年左右脱标出“上海说唱”名称。虽然此时有了专门从事上海说唱的个别演员,但独角戏中以“唱”为特色的表演一直没有间断,他们较多的在电台演唱新人新事,如周柏春、杨华生、袁一灵、田丽丽、沈一乐、吴双艺、王双庆、童双春、张醉地等,他们一直兼演独角戏的唱的段子,直到“*”开始。
1978年起,一些专演独角戏和兼演独角戏的滑稽剧团逐渐恢复建立,它们是:上海曲艺剧团(后改名为上海滑稽剧团),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曲艺队,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不少中青年演员挑起了独角戏演出的大梁,有影响的有吴双艺、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李青、筱声咪、孙明、方艳华、郭明敏、刘福生、姚琪儿、姚勇儿、沈少亭、蔡剑英等。人民滑稽剧团充实了大量的业余演员,王汝刚便是其中佼佼者。上海滑稽剧团在1981年起办起了培养滑稽演员的学馆,新人有钱程、胡睛云、秦雷等。独角戏走上了另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08年,独角戏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表演形式
独角戏
独角戏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的形式。
在游乐场、堂会、剧场等,多为站立表演。在电台演播时多为坐演。分单档(单口)和双档(对口),两人以上,称为“大独角戏“。双档多为男性,少数也有男女档的。
表演时,舞台上常用堂幔(或以屏风替代),堂幔前置一横放的半桌,半桌左右各有一张椅子。早期,半桌和椅子上都有桌披和椅披,桌披上还常绣上演员艺名或本档独角戏的滑稽名称,如“社会滑稽”、“醒世谈笑”等。半桌上放置常用道具,如春锣、木鱼、三巧板等。半桌和椅子可随表演内容而移动,变成“象征性”的实物道具,如将半桌代柜台、代墙,将椅子代黄包车、轿车等。
独角戏的表演,讲究说、学、做、唱。“说”、“学”、“唱”近似于北方相声,以学习京剧等戏曲剧种、地方方言和曲艺为主,“做”则以直接扮演人物,在舞台上表演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表演的夸张幅度大。角色的语言、对白,又以相同于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法,来产生笑料,喜剧效果强烈。这种“做”的手法已逐渐渗入到以说、学、唱为主的节目当中,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这四种表演形式均为制造笑料服务,它通常运用语言上的夸张、误会、巧合、对比、诡辩、差错、拉扯、偷换、谐音、拼凑、重复、双关等,形成“噱”(逗笑)的效果。常用简易的化妆和各地方言在表演(起角色)时区分各种不同人物。有时也借助木鱼、三巧板之类的小道具,或者作象征性甚至夸张性的表演,以加强“噱”的演出效果。
4、表演剧目
独角戏
独角戏早期以口技、杂学唱一类的节目为多,以后又发展了以“学”为主的《学电台》、《学话剧》、《各地堂倌》、《关店大拍卖》及以“说”为主表现人物故事的《金蛤蟆》、《七十二家房客》、《阿福上生意》和以“做”为主的《钉巴》、《关亡》等节目。传统曲目有《哭妙根笃爷》(王无能代表作)、《火烧豆腐店》(江笑笑、鲍乐乐代表作)、《一百零八将》(刘春山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个人叉麻将》、《各地堂馆》、《新老法结婚》等。
抗日战争时期,独角戏演员编演了大量宣传抗日和爱国的曲目,有痛骂卖国贼与歌颂战英雄的《汉奸一百另八将》、《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抗战八年》、《汪家大出丧》;有讽刺“接收大员”与假公济私的《五子登科》,鞭鞑社会黑暗的《骂米蛀虫》、《竞选总统》等。
*成立后,独角戏演员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实践,整理了一批优秀传统节目,如《调查户口》、《学英语》、《普通话与方言》、《宁波音乐家》、《水淹七军》、《拉黄包车》、《七十二家房客》等,多已收集在1963年编辑出版的《独角戏选》一书中。
粉碎“*”后,独角戏起死回生,重新焕发青春。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的扶植下,许多优秀曲目萌生。揭露“*”倒逆施的《看风使舵》、《啼笑皆非》、《贴标语》等寓庄于谐,引起观众极大的共呜;讴歌劳动模范的《选择》,宣传法制的《现身说法》,以及《头头是道》、《啥人嫁拨伊》、《邻隔壁》、《新红》、《繁花似锦》、《各派越剧》等已成为流传甚广的保留节目。
5、伴奏与曲调
独角戏
1948年左右,独角戏在电台演出时,唱的段子曾出现过用钢琴伴奏的形式,1949年后,伴奏的乐队基本稳定,一般采用二胡、扬琴、琵琶、鼓板。
独角戏的基本曲调有【小鼓调】、【苏赋调】、【宣卷调】、【青年曲】、【妈妈不要哭】、【探亲相骂】、【节节高】等。
上一篇:刘德群
下一篇:“中国式”横穿马路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