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成立汉语言文学系,1993年更名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2002年执行学院建制,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发展成为兼有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的文科学院。
1、学院概况
学院现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民俗学、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广告学9个教研室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
学院在校本科生882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48人(含留学生);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3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讲师20人,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43人。
2、师资队伍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傅承洲陈允锋蓝旭梁森曹立波黄鸣王秀林叶楚炎何春环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徐文海敬文东冷霜白薇刘淑玲杨天舒刘震毕海
外国文学与文艺学教研室
刘淑欣刘万勇宋旭红陈莉安静高志强
古代汉语教研室
韩琳万丽华孙建军娄育
现代汉语教研室
杨吉春卢小群魏彬翟燕林晓恒谢成名赵强
新闻理论教研室
王晓英赵丽芳张志刘立刚石新民汪露陈俊妮刘瑾鸿毛湛文
新闻实务教研室
吕乐平张芝明赵五星汤文靖程刚杨晓凌岳广鹏
广告学教研室
刘卫华郭梅雨范小青沈虹王斌杨超
民俗学教研室
林继富王卫华钟进文
实验室
栗文清杨磊
3、机构设置
党总支办公室、学院办公室
工作人员:朱宝生、涂荣台、脱梦阳
文华楼1340室办公电话:68932311
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
工作人员:王伟、罗冬梅
文华楼1340室办公电话:68932311
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工作人员:刘明
文华楼1339室办公电话:68933308
学生工作办公室
工作人员:汤洁、顾媛婷、范丛慧
文华楼1339室办公电话:68932246
实验室
工作人员:栗文清、杨磊
文华楼东903室、西905室
4、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
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分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历史与学院同龄,新闻学专业1984年开始招生,广告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2004年开始招生。
学院本科教学以教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倡导知行并重,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体系,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路径,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基础,在本科教育阶段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与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探讨与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日趋多样,由课堂讲授型为主发展到讲授型、研究型、讨论式、案例式,以及反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先后举办了“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和“多维视野下的文艺学学科发展暨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研讨会”等教学研讨会,
近10年学院教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民委本科教改与质量建设研究优秀项目、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二等奖等,并成功开设*精品视频公开课。2011年学院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号”。
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提倡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发挥学院设在全国各地几十家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学生获得的重要奖项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全国优秀学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校园诗歌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首都“先锋杯”优秀基层团*、首都“先锋杯”优秀团员等,重要的集体奖项有: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支部、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
5、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近10年学院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得到很大发展,2006年学院拥有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晋级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民俗学二级学科晋级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年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形成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民俗学3个学科齐头并进的学科布局。现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民俗学、新闻学和传播学7个硕士学位点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民俗学4个博士学位点。
中国古代文学
*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李白研究专家裴斐教授20世纪70年代末到我校任教,对学校的古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学科近10年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古代诗歌与诗学研究、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97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8年正式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点。本学科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新诗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近1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民委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近20部,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
*民族大学重点培育学科之一,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建立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点,在汉语方言学、文字与训诂学、汉语词汇学以及近代汉语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最近5年学科点获得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民委项目基金等项目,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37篇。
文艺学
设有文艺美学、西方文论两个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艺学基本理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宗教美学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出版专著7部,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新闻学
本科专业开设于1984年,1989年招收民族新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在国内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在新闻学前沿研究、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近5年来,新闻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出版专著近20部,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全国二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本学科。
传播学
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正在形成以中外传播史论(含少数民族新闻史论)、传播学基础理论为先导,广播电视研究、广告传播研究为支撑,跨文化和民族文化创意传播研究为特色,辐射人类传播研究、社会传播研究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学科架构。该学科已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民俗学
*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是学校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近10年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业绩。组织出版“*民族大学民俗学文库”共计24部著作。承担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8项。逐步形成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文化创意研究3个稳定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近10年学院教师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质的专业学术平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一批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奖项。学院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三等奖,全国民委系统调研报告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以及**自治区“天山学者”荣誉称号等。2013年学院有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6、国际交流
2000年初,学院曾与韩国建阳大学中文系组织实施了联合办学项目,先后培养了6届汉语专业韩国留学生,并选派教师到韩国讲学。
2010~2014年,学院近百名本科生分别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西东大学、弗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韩国祥明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等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留学交换项目。
2011~2014年,有33名研究生入选各类留学项目,分别到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俄勒冈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交流访学。
同时,学院每年都有多名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访学研修,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伊利诺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学院教师先后参加了美国夏威夷大学国家外语语言资源中心等承办的第七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国际传播学会举办的第62届年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第20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广告学术委员会(AAA)2013年美国广告国际学术研究会,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第十六届比较文学年会等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在“*民族大学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计划”和“111引智项目”资助下,先后邀请多位海外知名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活动。主要有著名海外汉学家、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贺麦晓(MichelHockx)教授,美国知名传播学者、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查尔斯•萨蒙(CharlesT.Salmon)教授,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新闻分院程红(HongCheng)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著名教授理查德.R.约翰(RichardR.John),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顾彬(WolfgangKubin)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唐•E•舒尔茨(DonESchultz),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唐小兵(HelmutF.Stern)教授,意大利罗大大学史华罗(PaoloSantangelo)教授等。上述国际交流活动为拓展学院师生学术视野,增进学院与国际学界联系,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近10年学院还举办了“中国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产业论坛”,“现代传媒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李白研究会第16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汉语方言时体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扩大了各学科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
7、就业与人才培养
建院50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8360名,其中硕士、博士840人,为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新闻媒体、宣传企划、行政管理等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时间最长,毕业生学风严谨、作风踏实,成为各地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少毕业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省部级奖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成长为新闻界精英,获得了包括“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众多奖项;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等新设专业,积极面向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就业良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随着学院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免试推荐继续攻读学位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录取,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经过50年的发展,学院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知行并重、薪火相传的办学传统。近年来,学院本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保证质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守正创新的原则,努力协调各个学科,以共同发展为理念,积极为学院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改革、学术创新与国际交流搭建良好平台,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综合实力。
上一篇: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下一篇: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