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业教师51人,包括教授17位,副教授18位(其中外籍1位)。另有顾问教授1位(美国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吉姆)、名誉教授1位(泰国公主诗琳通),“百人计划”讲座教授1位(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教授陈国明),兼职教授37位(均为南方各大媒体负责人)。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000万元,资料室80万元,行政实验用房4063平方米。
1、专业设置
学院设新闻传播系、品牌传播系、视听传播系、网络传播系和实验教学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四系二中心。本科开设传播学专业(跨媒体新闻方向、网络和新媒体方向以及视听传播方向)、广告学专业(品牌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专业(新媒体方向),并招收外向型人才实验班(新闻传播学类国际班,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本科“2+2”双学位)。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学、传播学、美学、中国哲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联合招收“软件工程(新媒体方向)”硕士,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创立“数字媒体与品牌管理”EMBA方向并招生。
2、学院特色
建院十年来,学院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建设“文科中的工科”,充分利用学校作为“985工程”和“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广东省作为新闻传媒业大省的地域优势,以合作筑平台,以改革谋发展,积极与广东省的各大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和门户网站等传媒业界开展协同创新,重点发展品牌传播、视听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方向,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和传媒业已具备较大的影响力。
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200多项国家、省部及企事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100多篇,出版教材(含电子教材)及著作115部,荣获国家、省市奖励30余项。学院已形成辐射广东省*机构和传媒业界的优质科研合作与交流平台,其中与校内计算机、软件及电信等学院联合申报设立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电视台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南方电视台共建中国南派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与广州日报(粤传媒)共建云传媒协同创新实验室。研究机构还有客家文化研究所、电影电视研究所、品牌研究所、杨伟光工作室等。同时拟成立“数据新闻研究、教学和实训中心”(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筹建)、“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研究院”。
3、师资队伍
|
|
|
|
|
4、人才培养
经过不断探索,学院找到了一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思路:以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数字化)教学与科研为新的增长点,强化数据新闻、视听传播、新媒体传播和品牌传播等专业特色,培养既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掌握新闻传播业务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学院每年都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学院成功举办了多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南方品牌高层论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华南区分会场)”、“南方阅读盛典”等研讨交流活动,主办和承办了“中国主流期刊大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等学术活动,开设了“南方传媒领袖系列讲座”、“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讲学周”、“电通学生广告讲座”等学术讲座。
学院充分借助广州的地缘优势和华南新闻传媒的行业优势,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拓展宽广的就业前景。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和地方主流媒体、互联网公司、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等。
5、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班子
院长:苏宏元(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党委书记:欧阳斌(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曹智频(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副院长:段淳林(分管科研工作)
副院长:朱剑飞(分管研究生教育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党委副书记:黄广发(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各机构负责人
学院学术分委员会
主任:苏宏元
成员:段淳林、朱剑飞、曹智频、刘起林、张步中、储冬爱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席:苏宏元
成员:段淳林、朱剑飞、曹智频、刘起林、张步中、储冬爱
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苏宏元
成员:曹智频、韩红星、周建青、陈娟、刘银娣
各系及中心负责人
新闻传播系系主任:陈娟
品牌传播系系主任:韩红星
视听传播系系主任:周建青
网络传播系系主任:刘银娣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胡兵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黄有东
6、院长寄语-苏宏元
从江南到北国,从欧罗巴到岭南羊城,从采访现场到大学校园,从教授书房再到院长办公室,感谢命运的频频眷顾,催我一次次启程。
其实,个人的命运系于时代的风云流转。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我们的社会正在被重塑。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的交叉和融合正在从传输渠道、传播理念、内容生产、商业形态乃至传媒*等各个层面逐渐改变着大众传播的整体风貌。
未来的图景正由模糊变得清晰。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活力和转机也正因此而孕育。
我欣然与近六十位同仁一路同行。
更把希望寄托于你们—亲爱的新传学子、年轻的同学们。
或许空洞的言词并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殷切,但无疑,你们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财富和荣耀。唯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且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上一篇: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下一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