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研究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对较佳的计量方法,尤其适合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火上加油”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顺周期效应”使得市场交易价格有失公允。“顺周期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指市场高涨时价格会高估相关资产的经济价值;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则低估相关资产经济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危害显而易见: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增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和资本充足率,刺激金融机构过度发放贷款和进行各种投资,这为未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经济低迷或危机时期,在市场持续看空、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推动下,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过分低估,导致按照市场交易价格计量的资产价值大幅度缩水。在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金融机构*提取大量拨备,引发市场恐慌,进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核减资本金→恐慌性出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估值模型扭曲市场价值。根据sfas157,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如果不能从公开市场上取得,就需要建立相应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由于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担保债务债券)通常缺乏活跃的二级市场,引入估价技术进行估值可能是常用的方法。Www.11665.Com这些定价模型的缺陷在于存在许多的假设条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公式中各个变量的确定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变量选择不合理,会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合理、不可比,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据此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三,不同计量层次之间的转换造成巨幅波动。“次贷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大多为场外产品,既缺乏活跃市场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规定,对于没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及相似产品可参考价格的金融产品,采用内部模型定价。而当市场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清算,以低价出售这些产品时,由于市场交易价格的出现,第三层次计量的产品转换为第一层次计量模式计量,导致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金融产品以当前低交易价格估价,巨大的资产缩水和亏损就像泄洪一样发生,引发市场进一步恐慌。
第四,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贷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确认了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而报表使用者并不能从财务报表及附注中直观的发现这些未实现损益,导致了市场的进一步恐慌。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投资者依赖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这些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另外,各投资银行根据假设设计的模型,其运算结果明显低估了市场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度复杂又难以理解的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更增大了高管层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道德风险。
(2)表外特别实体信息披露不充分。
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利用表外业务来掩盖自身风险,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统计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表外特别实体(obse)所管理的次贷产品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但这些obse未进行信息披露,也未在发起机构的财务报表中做任何必要的说明。表外特别实体obse(off-balance special entity)包括商业票据管理、结构化投资工具siv和类siv。obse为银行设立的单独公司,且与银行一样从事相似的短借长贷活动,但却没有类似的资本标准和监管要求,这样可以使设立银行绕过风险测试并赚取表外收益。同时,obse的债务不用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债务由obse承担,银行借此回避资本储备义务。由于这种表外安排,银行可以释放部分资本专做其他用途。另外银行作为obse的发起人和主办方还可以收取设立费和管理费。
虽然形式上银行不承担obse的债务,然而,由于信誉风险或其他因素,特别是当obse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时,作为信用增级与流动性便利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实际上难辞其咎。更为严重的是,当投资者不愿意票据展期时,即期偿付obse抵押债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实体*清算,obse债券的集体兑付将可能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变相银行挤兑。面对obse银行要么放任不管,让其破产倒闭;或是将obse列入报表。作为前者,银行显然无法承受潜在损失难以估量的信誉风险,因此,银行比较可行的选择只能是承接obse的问题资产和债务。
(3)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
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理解和控制,最终诱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金融机构过去几年的高杠杆运作,更放大了危机的影响。高负债运营是金融机构的普遍特征,美国证券公司平均总财务杠杆(总资产/股东权益)大于20倍,净财务杠杆在15倍左右,商业银行平均的总财务杠杆则在12倍左右。美国银行的高杠杆运作模式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和资本损失风险。在这次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普遍存在高杠杆经营的问题,2007年底,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拥有资产总额4.3万亿美元,但只有2003亿美元的股权资本,即杠杆率为21.3倍。然而其表外负债的名义价值有17.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实际上杠杆率达到88.8倍之巨。高杠杆固然提高了资本回报率,却也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可能使单一业务风险扩大至整个集团。然而长期繁荣的市场带来了风险控制的自信,华尔街金融机构普遍怀有“尽量减少资本配置,取得具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回报”的经营报复,2003年后纷纷降低拨备水平,提高财务杠杆。贝尔斯登2007年末总杠杆率、净杠杆率分别为30倍、16倍,只要总资产中的3%、风险资产的6%发生净损失,就会产生导致企业流动性耗
尽的致命后果。贝尔斯登的案例表示,过于乐观地预计市场发展、使用过高的财务杠杆,可能在市场急剧变化中财务风险失去控制,酝酿出致命的问题。
三、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的建议
1.会计核算方面。
(1)增加会计科目。
由于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有关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都将在当期予以确认或递延至所有者权益。对于当期予以确认的损益,建议在现有利润表表内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以反映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损益,如“期汇损益”、“期货损益”及“互换利得”均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递延至所有者权益的损益,建议在资产负债表设“资本公积——递延期货损益”,“资本公积——递延期权损益”等科目,以反映递延至资本公积的交易性资产及可供出售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2)增加“全面收益表”。
增加第四张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来更有组织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未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报告的未实现利得项目。在全面收益表中不但要对已确认已实现的损益进行报告,还要对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即“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就包括在“其他全面收益”中。这样设置增加了未实现利得项目对使用者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和公司间报表的可比性。
(3)改变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是全球市场化的附属品。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大部分的市场手段都会相对失灵,公允价值的计量也难以幸免。按照现行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可分成三个层次: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运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的公允价值。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属于最佳估价模式,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可以及时进入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对于每日发生大规模交易的股票、期货等交易所,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无疑能够提供最可靠并且及时、相关的决策信息。但当市场不活跃或缺乏流动性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却变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下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便于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
2.信息披露方面。
(1)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要全面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必须进一步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拓展。其次,规范信息披露语言。最后,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频率与时效性。
(2)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较为详细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等内容,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做出正确决策。
(3)采用trm(total risk management)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度量。
当前运用到衍生金融工具中最流行的度量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是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理论,但var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为此,建议采用trm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度量。trm理论建立在var理论基础之上,但弥补了var理论仅以概率作为风险度量因素的缺陷,加入价格和偏好两个因素。
上一篇:找不到借款人了怎么办
下一篇:借款人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