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不仅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道路坎坷而成就非凡,风雨兼程但前景灿烂。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市场经济。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这一创举和改革路径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在这一经济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完成了由适应计划经济需求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坚持中国特色,同时也始终重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了一致。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不仅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道路坎坷而成就非凡,风雨兼程但前景灿烂。
一、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或者说90年代初期,这近10年或者说10余年的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制度都不能离开它的会计环境。我国现行的这套以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制订的,为适应不同阶段环境需要逐步改革形成的。其中,1978年以前这一期间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并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www.11665.com1978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由此,*明确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对外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当时,我国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是单一的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下建立的资金平衡理论。而国外没有资金平衡表和国家资金表等,外商所关心的是这套会计报告能不能反映投入与利润,因此,对于这套资金平衡表报告体系,外商不理解,也根本看不懂。另外,外商认为,财政部代表中方,批复结算不公正,中方投资51%和外商投资49%要在会计报告里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外商的投资份额应该作为所有者权益,并按照这一份额进行利润分配,报告出来后应请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审计,来证明报告是真实的。为此,他们提出,我国会计制度既不透明,有些方面还比较深奥,需要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否则就没办法进行沟通,也没办法进行合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学习和借鉴国际通行会计处理方法。幸亏当时财政部刚刚恢复会计制度司,有些老专家就开始起草《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其雏形演变成现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套体系。有了这套体系,就消除了与外商沟通的障碍。1985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发布实施,这套制度体系完全打破了原来的三段平衡论,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改进了原来投资主体一元化资金形态的会计制度。另外,财政部也开始启动、组建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制度,根据《关于我国恢复建立会计顾问的报告》,先在北京、广州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年度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对内搞活”也冲击着三段平衡会计制度,冲击着一元化的资金形态,如国有企业的参股联营等。国有企业既可以相互参股,也可以和集体企业参股联营,甚至还可以和事业单位参股联营。按照三段平衡会计制度,如果企业中有其他单位投入资金,以后就要向其他企业投出资金,那么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如何处理?这些都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国家在经济改革方面开始搞“试验田”,会计改革也在试验中展开。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二、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在发展,对内搞活在继续,我国经济*改革的导向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继续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当时,这个问题是方方面面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在—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要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要走*市场经济道路,这是一次比较大的思想解放。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一系列的改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包括财政改革、外汇改革、税收改革等,特别是企业改革,国家正式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等。
建立*市场经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仅要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还要对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所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予以客观、真实地反映。
正因为有了20世纪80年代“试验”的经验,从1992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像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当时部门制度有几十种,一个部门一个制度。参照《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40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并借鉴中外合资企业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
“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实际上,要从1993年7月1日开始一下子把全国所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转换过来,这项工作只有在中国做得起来、做得成功,在国外是无法想像的。这次改革也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的模式。当然,除了模式转换外,还有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比如说,实行了资本制度、制造成本法,统一了记账方法等等。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其起点比较高,上市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在香港发行h股,如此一来对会计的标准又提高了。发行h股等于到香港去筹资,要让香港的投资者认识、了解中国的上市公司。香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的会计政策比较关注,如:公司的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采用什么会计政策,这个会计政策跟国际上的有什么区别等。当时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证券法》,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此原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个制度比“两则两制”更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这个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的会计制度,大多数企业采用“两则两制”,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采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改组上市的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接下来又对在香港发行h股的企业搞了一系列补充规定,基本上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
总之,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
三、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原来“两则两制”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17个《企业会计准则》(16个具体准则和1个基本准则)。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是新时期我国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它明确提出我国现在进入完善*市场经济时期,这实际上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大会计改革力度。
这一时期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所以就单独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们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四、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第四阶段是第三阶段的继续,所以第三、第四阶段联系比较密切。进入第四阶段要强化会计准则,但仍是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并行阶段。第三、四阶段依存的会计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党执政能力的建设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完善*市场经济*,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各地都在成立产权交易所,*机构改革要为企业市场主体创造一些平台,改革的目标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下一步的会计制度改革,要考虑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加紧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升企业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成熟,将全面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本次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本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力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样,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1、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制定20余项新准则,同时对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是并存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全面、更具约束力。完善后的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实施后,其范围、内容及其约束力等都将得到加强,会计制度主要从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加以规范,相当于准则的操作指南。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
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由38项左右的会计准则构成,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
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
3、会计准则建设的工作原则
在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我们拟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或者说是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它得到广泛认可的准则的规定,同时也要贯彻立足国情、有取有舍的原则,防止不顾实际,照搬照抄,特别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
这次准则的建设,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但不是照搬照抄,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我国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一定要说清楚。我们在某些方面还不太成熟,存在差距,但只要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所摆的经济交易事项实质上一致的,就写成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如果我国准则所依存的交易事项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法律环境看,本质上是有障碍的,那我们的准则就是要有中国特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说清楚。现在我国已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任何改革都应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会计改革尤其如此。凡是我国会计制度已有明确规定并在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且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的,应当加以继承并形成准则或纳入相应的准则项目。以此为基础,从完善*市场经济*的目标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借鉴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3)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我们现在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可供借鉴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完全有条件在会计准则体例、准则规定、准则分类和编号等诸多方面尽可能系统化,做到科学规范,同时在准则条款语言表述上做到中国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
通过会计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中国化、通俗化,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培训,会计准则由专家理论探讨的话题,转变为注册会计师和全国大多数企业会计主管人员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规则。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健全会计监管体系,结合审计准则修订,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和执业质量,使我国的会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