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
台江区位于福州市区中部,闽江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6°05′,东经119°18′。东以光明港、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西、南以闽江与仓山区为界,北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与鼓楼区为界。台江区是福建省福州市中心城区之一,是福建水陆交通枢纽,农副产品集散地,繁荣的商贸城,素有“黄金宝地”之美誉。
中文名称:台江区
外文名称:Taijiang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福建省福州
下辖地区:辖10个街道
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004
车牌代码:闽A
行政代码:350103
方言:闽语—闽东话—福州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闽江公园、江心公园,台江步行街等
1、简介
台江区位于福州市区中部,闽江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6°05′,东经119°18′。东以光明港、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西、南以闽江与仓山区为界,北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与鼓楼区为界。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地处闽江下游,是闽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纪念地有原*福州地下党城工部印刷所遗址。有南公园、江滨公园、市儿童公园、市工人文化宫等6处游览地。古迹有琉球馆、越王庙、万寿桥、三山会馆等。
2、历史沿革
台江区,旧称南台。前202年,闽越王无诸从江上登岸,在大庙山筑台设坛祭天,“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台江、南台由此而得名。台江地区历来商贾云集,素负商业“黄金地”、“聚宝盆”之盛名,唐宋时期开始繁荣,至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形成30多个同乡会“会馆”,以及行业的“商帮”。1945年(民国34年),台江地区成立了台江区公所、小桥区公所,属福州市管辖。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台江区,与小桥区并列市辖区。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仍为市辖区之一。1956年5月,撤销小桥区,并入台江区。1968年9月,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1978年4月,赤卫区复名台江区。
3、行政区划
台江区辖10个街道、52个社区。包括:茶亭街道、洋中街道、苍霞街道、义洲街道、上海街道、瀛洲街道、新港街道、后洲街道、鳌峰街道、宁化街道。
4、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台江,是福建省福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闽江下游北港北岸,北纬26°02′—26°05′,东经119°16′—119°22′。
台江区
台江区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江岸线全长7800多米。东北与晋安区一河之隔,南与仓山区隔闽江相望,北及西北与鼓楼区毗邻。
气候
台江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2005年平均气温19.6℃,全年无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湿度为77%,常年风向多为东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自然条件优越。
5、人口
台江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44689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8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8491人,增长21.31%。年平均增长率为1.95%。
台江区常住人口中,聚集了27个民族,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民族相同。汉族人口445758人,占总人口的99.75%;少数民族人口1133人,占0.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21.45%,少数民族人口下降17.84%,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12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12个百分点。超过百人少数民族有3个,畲族417人,回族238人,满族119人。
6、经济
台江区
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二产业22.25%、第三产业77.75%;全区生产总值247.88亿元,比增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47亿元,比增22.3%;商品销售额727.11亿元,比增25.02%;工业总产值134.55亿元,比增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94亿元,比增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93亿元,比增7.1%;财政总收入21.48亿元,比增15.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2.89亿元,比增20.9%;合同外资2.3亿美元,比增8.15%;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比增6.69%;出口总额12.21亿美元,比增65.17%;进口总额2.5亿美元,比增1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1元/年,比增14.1%。
7、社会事业
卫生
卫生事业持续进步。20世纪90年代始,继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传染病防治法》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改革,妇幼卫生保健,防病灭病及计划免疫等工作;注重整顿药品市场,开展医疗机构清理,14家局属医院和114家对内社会医疗机构予以注册登记。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医疗设备和技术建设,着重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危及人民生命的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吴熙中医妇科医院院长吴熙运用中医中药治愈不孕症,创下医疗史上的奇迹。初步建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救治机制。2005年,区内有省级医院2家、局属医疗单位14家、民营医院3家、企业单位医疗室和门诊部63家、个体开业医院118家,局属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223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19人。台江区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台江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区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9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3%。学校体育坚持从小抓起的原则,建成三级训练网。2001年,有19661名学生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占应测学生的96.38%。1991—2000年,连续10年评为省体育锻炼工作先进区。至2005年,台江区向国家队、省队和省、市体校输送360余名优秀运动员,为中国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台江籍运动员李艳、齐晖分别获得1枚银牌、第四名;吴宇红、林立文获得羽毛球世界冠军;有66人次参加世界、亚洲羽毛球、排球、游泳和激流回旋比赛,获得31枚金牌、17枚银牌,8枚铜牌。有64人次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35枚金牌、8枚银牌,在福州市第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运动会上,夺得团体总分、金牌数、奖牌数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四个第一。台江区竞技体育持续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文化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台江区的评话、十番音乐、根雕、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播扬海内外。茶亭和双杭的十番音乐赴北京、上海、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之为艺术乡音,以其独特形式,展示台江的艺术魅力。每年传统节日活动、文艺会演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台江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假日台江金秋游、社区百场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组织文化下乡,为城郊和社区送书、送戏、送春联等,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1999年台江区小合唱《海面飘起渔火》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演出,获金奖。全区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街、社区三级文化网站,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促进人才的培养、文化的繁荣,创造公共文化的新辉煌。
社会保障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新增城镇就业7154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92万元,帮助88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20人,武夷绿洲社区、“两街”社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前期工作,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参保任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8、民俗风情
台江区
春节:企事业单位多是举行新春团拜会、茶话会、亲友之间走访,多说“新年好”或“拜年、拜年”。
元宵节:举行民间踩街活动,有龙灯、舞狮、高跷、地下坪、十番、陆地行舟等。
“拗九节”:也称孝顺节,有“送九”习惯,送一碗“拗九”粥,加2个鸭蛋,一束线面,一碗蒸猪蹄。
“乞巧”:也称七月七夕,煮熟或砂炒蚕豆,有互送蚕豆之习俗。
“除夕”:即春节过年,家家设宴团聚,收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后竞放烟花爆竹,以迎新年。
上一篇:浪客剑心 京都大火篇
下一篇:浪客剑心:新京都篇 后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