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农场
友谊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东与宝清县为邻,西与集贤县接壤,南依双鸭山市,北邻富锦市,幅员1888平方公里,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4公里。有耕地150万亩,人口12万(含友谊县),辖11个管理区,90个作业站。相当于两个香港的大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场的友谊农场,农场隶属黑龙江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这里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被誉为挹娄文化的发祥地、中苏友谊的见证地、北大荒精神的诞生地、朝鲜族风情的展示地。
中文名称:友谊农场
地理位置:黑龙江三江平原
建场时间:1954年
场区面积:18万公顷
行政中心:友谊镇
辖区分场:11个
辖区人口:10.24万
荣誉称号:天下第一场
1、基本情况
区域位置
友谊农场位于广袤、美丽的黑龙江三江平原腹地,地理坐标是北纬46°28′15″至46°58′39″,东经137°27′50″至132°15′38″,东与宝清县为邻,西与集贤县接壤,南依双鸭山市,北临富锦市,距离宝清县87公里、集贤县64公里、双鸭山市74公里、富锦市33公里、同江市140公里、佳木斯市123公里。友谊农场场部与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相距18公里。
历史发展
友谊农场
文化底蕴
友谊农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红色旅游胜地,2012年友谊农场被列入《中国红色旅游系列丛书》国家卷的经典景点景区目录,成为2012年黑龙江省新入选的10处景区和黑龙江垦区仅2处入选的景区之一。这里有距今约1800年前的挹娄文化遗存;有记载了中国农机发展历程、收集农机具最全、规模最大称为“天下第一园”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有展示挹娄古城出土文物及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珍贵历史图片、文物的友谊博物馆;有纪念原苏联*援建友谊农场勘测、开荒、建场这一伟大友谊的“中苏友谊纪念碑”;有垦区*的楷模、建场初期友谊农场场长“王正林纪念碑”;有象征着友谊农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开荒建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旗旧址”。
2、经济社会
领跑农业现代化六十年
友谊农场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友谊农场在全国率先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机械,始终领跑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截至2013年,农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亿斤,累计生产粮食280.44亿斤,劳均生产粮食能力达到9.1万斤,高出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5万斤。农场6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荣誉称号,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标兵”荣誉称号。2001年,农业部向全国推广了友谊农场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经验,农场成为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中国农机标准化之“友谊蓝本”
60年来,友谊农场始终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前列。近年来,农场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更新农机具,截至目前,农场农机保有量达到3.95万台(件),配备动力39.2万千瓦。农场水稻、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全过程机械化,农机化率达98.2%,农机装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据友谊农场党委书记、友谊分公司总经理来永见介绍,目前友谊农场拖拉机最高马力达到600匹,最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马力达520匹。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广泛采用自动化、信息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行多功能复式作业,具备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深松整地、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功能。
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农机中心,可以查看管理区任何一台机车的作业情况、作业路线、作业亩数,还可看到拖拉机、收获机即时作业的真实画面和模拟信号。农场农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采用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客户终端大屏幕,就能调出各管理区农业机械的全部信息。在高科技手段的引领下,友谊农场的农业机械管理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打造绿色产品全产业链
友谊农场
友谊农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农场加大绿色农业发展步伐,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大上生产加工型企业,全面推进生态、绿色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绿色产业覆盖面,延长绿色产业发展链,形成了以“九鼎酵母”为龙头的糖业精深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米业为龙头的米业、稻壳发电产业链,以生物质发电、合兴粮油、中北糠醛为龙头的玉米综合加工、秸秆发电产业链,以祥源油脂、盛源油脂为龙头的大豆产业链。
目前,全场160万亩农作物全面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并根据国家对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的原料要求,规划出引灌河水绿色精品米原料生产适宜区。今年全场绿色、有机作物监测面积扩大到116万亩,逐步建立了原产标识和质量追溯体系,使产品从土地延伸到餐桌,全面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农场还着力打造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大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扶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实行统一养殖、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饲养模式。今年,农场预计可存栏乳肉兼用繁殖母牛1200头,出栏肥猪18万头、商品鹅25万只。农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西香瓜、花生、苹果、棚式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继续实施有机西瓜质量追溯3000亩,新增林果面积3000亩,建设苗木基地500亩,扩大棚式蔬菜种植面积,在丰富安全食品种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种植户效益。农场以国电(友谊)生物质发电厂为中心,构建了秸秆发电——余热供暖——灰质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保护和改善了土地和生态环境,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创造了一流的生态环境。
农场十分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企业发展。目前,农场工业企业已由2006年的12家发展到46家,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发展有机食品认证企业3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绿色标识产品22个。这些精心培育的生态、绿色精深加工产业龙头,有力地拉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友谊农场形成了资源加工型起步、配套联动式发展、链条延伸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场每年约80%的原粮和畜禽通过加工转化渠道进入市场增值,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拉动职工年增收近亿元。
在重点扶持绿色、生态种植业,全面推进绿色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的同时,农场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培育出了“牛老根”系列11种有机食品,“龙谊”面粉、大鹅产品等6个系列25种绿色食品,玉米食品、白酒产品等3个系列24种特色产品。
特色文化旅游吸引八方来客
先驱者不仅留下了壮观的万顷良田,还创造了特有的“五地文化”。今天的友谊农场被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起源地之一、现代农业的示范地、中苏友谊的见证地、挹娄文化的发祥地、民族风情的展示地,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是友谊农场加快发展和开展文化建设的最直接动力。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友谊农场以建设经济强场、文化名场、旅游名场为目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积极构建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用文化创造品牌、用品牌带动经济,积极开展各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陆续完成了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北大荒农业大公园、满族风情园、朝鲜族风情园、友谊农场博物馆、友谊路、文体中心等建设工程。同时,场县共建了挹娄文化风情园、中国知青第一村等项目。农场还先后举办了3次全国规模的文化学术研讨会,*电视台多次对友谊农场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友谊农场独具特色的文化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形成影响力。2012年底,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友谊农场博物馆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挹娄古国风情园建设项目被列入了《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2013年初,省旅游局又将友谊农场纳入“全省旅游名镇”行列,使友谊农场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逐年提高。
今年,友谊农场依托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制定了以“一心七区”为核心内容的旅游发展规划,围绕现代农业机械展示、生态农业游览、满族文化寻根、知青文化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设计了7条旅游观光线路,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城镇合一、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完成了北大荒农业景观公园、友谊嘉园、田园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规划了幸福水库水上演艺舞台、游乐场、水上风光景区开发等储备项目。今年,农场旅游产业预计可实现增收2000余万元。
3、主要旅游景点
满族风情园
满族风情园
友谊农场以历史文化为特色提升建设品味,在距有千古凤林古城的满族祖先——邑搂文化发祥地的10公里的第七管理区投资1786万元,新建“满族风情园”小区,总建筑面积11007平方米,建设48栋,安置住户112户。小区内灰瓦飞檐,白墙隔窗,美观漂亮,风格别致满族风情住宅与满族历史文化传统融合,配以亭台水榭,花草绿树,高雅独特的品位,令人耳目一新。图为友谊第七管理区满族风情园。
从友谊农场场部驱车,十几分钟后,便来到第七管理区满族风情园。走进雕龙大门,看到青草、鲜花、绿树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灰顶、白墙、红窗门的平房和二层小楼,那飞檐、格窗无不显示出满族民居的风格。
整个园区最耀眼的是街心广场上的高大雕塑——高台之上,满族祖先挹娄王辱鸡骑着高头骏马在弯弓射箭,那威风凛凛的雄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雕塑南侧的广场上,有一本打开书的雕塑,上面排列着从商周以前的肃慎到西汉挹娄的满族世系表。而其两侧的雕塑是满族八旗中的正黄、正红、正蓝、正白旗。再往右是用满族的艺术形式——剪纸反映满族先民生活的十几个情景:男人采山货,女人洗衣、绣花、剪窗花、弹琴、绘画及放风筝等等。好一派历史生活的再现!
在雕塑北侧是人工湖泊,湖上红亭、曲廊,湖岸垂柳、异石,湖边女人、儿童戏水玩乐。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
友谊博物馆
友谊博物馆
友谊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栋别具特色的二层建筑。博物馆于2008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2009年10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友谊博物馆以自然历史为衬托,以弘扬北大荒精神为基础格调。本馆以北大荒黑土情缘为起点,通过古代满族先祖挹娄人繁洐生息,肇兴强盛的历史;现代前苏联专家和中国农业专家共建友谊农场;十万转业官兵及城市下乡支青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来突出展示“挹娄文化的发祥地”、“中苏友谊的见证地”、“北大荒精神的起源地”、“民族风情的展示地”、“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地”绚丽多彩的五地文化。
友谊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2500余件,分别陈展于走进黑土平原、追溯满族源流、见证中苏友谊、铸就大荒精神、激情燃烧岁月,再现民族风情、现代农业旗帜、北国粮仓新友谊等八个单元。本馆在艺术展现手法上年代特征鲜明,衔接自然,运用雕塑、沙盘、图片实物及声光电等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来打造五地文化的品牌。
友谊博物馆的建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多方关注,前**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为博物馆亲笔提写馆名。博物馆开放至今,年接待量达5万余人,其中先后接待了诸如全国人大副秘书长乔晓阳一行,温州知青500人回访团等许多大型参观团体。许多知名人士在参观后都挥毫泼墨抒发感慨。
友谊博物馆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次与团县委、教育局、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及65655部队等单位协作,共同组织青少年参观,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回顾历史,增强爱国意识,以新形的教育,激发了民众的自豪感和努力建设新友谊的热情。
友谊博物馆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仅弘扬了浓郁的知青文化,促进了地方文物事业的建设,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和商务活动的增多,友谊博物馆成为宣传友谊地区形象和特色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通过博物馆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极大的提高了友谊的知名度。友谊博物馆已成为地方经济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建立起无形的文化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