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北镇
盖北镇地处上虞东北部,东接余姚市,北濒杭州湾上虞新区,享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是集生产、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鲜食兼酿造葡萄生产基地。全镇区域面积22.4平方公里,总人口2.57人,下辖19个行政村。全镇葡萄种植面积1.2万亩,常年产量2.5万吨。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1998年又被授予“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乡”;2001年又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和国际农博会优质产品奖;200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确认盖北葡萄为浙江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4年4月,又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中文名称:盖北镇
行政代码:330682112
身份证前6位:330682
长途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隶属政区:上虞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浙D
辖区面积:22.4km2
人口数量:约2.57万人
人口密度:1147人/km2
1、地方简介
盖北镇
盖北镇地处杭上虞东北部,东邻余姚市,北频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全镇区域面积22.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6万人。盖北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边港公路贯穿全镇,离杭甬高速道口、杭甬客运专线上虞站、绍嘉跨海大桥均不足10公里,绍兴唯一的出海口——上虞港位于盖北镇北部。
盖北镇是特色农业名镇,以种植的“一果两菜”(葡萄、榨菜和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耕地面积1.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从事葡萄生产,常年产优质葡萄2.5万吨,已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葡萄鲜食基地,被誉为“江南吐鲁番”,是著名的“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葡萄第一镇”。
2、历史沿革
1958年是谢塘大公社下属的镇海、盖北2管理区,1962年合并成立盖北公社,1984年改名盖北乡。1996年,面积22.2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棉场、棉粮、镇江、镇海、镇丰、永丰、新富、进士、海南、联围、四合、河东、新发、山海、兴昌、沿海、山西、盖山、庙前19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盖北乡,设立盖北镇,辖19村,镇*驻联围村(原盖北乡址)。
1999年末辖19个村(居)委会,人口26273人,面积22平方千米。2000年末辖19个村(居)委会,人口26770人,面积22.4平方千米。2001年末辖19个村(居)委会,人口26273人,面积22平方千米。2002年末辖19个村(居)委会,人口26519人,面积22平方千米。2003年末辖19个村委会,人口26168人。2005年末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2.61万人。
2006年4月18日,《上虞市*关于调整盖北镇行政村规模的批复》(虞政发15号)同意盖北镇的行政村由19个调整为10个:撤销沿海村、山西村,合并设立世海村,村委会驻原沿海村;撤销山海村、兴昌村,合并设立兴海村,村委会驻原山海村;撤销盖山村、庙前村,合并设立夏盖山村,村委会驻原盖山村;撤销河东村、新发村,合并设立新河村,村委会驻原河东村;撤销联围村、四合村,合并设立联合村,村委会驻原联围村;撤销海南村、进士村,合并设立珠海村,村委会驻原海南村;撤销镇丰村、新富村,合并设立丰富村,村委会驻原镇丰村;撤销棉粮村、永丰村,合并设立丰棉村,村委会驻原棉粮村;撤销镇江村、棉场村,合并设立镇东村,村委会驻原镇江村;镇海村暂不作调整,维持原状。4月28日,盖北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全面完成,规模调整后新村人均人口2650人。
3、行政区划
盖北镇区划
330682112215220镇海村
330682112219220丰棉村
330682112220122丰富村
330682112221122珠海村
330682112222121联合村
330682112223122新河村
330682112224122兴海村
330682112225220世海村
330682112226220厦盖山村
330682112227220镇东村
4、地方人口
盖北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4468
男11986
女12482
家庭户户数7811
家庭户总人口(总)24208
家庭户男11788
家庭户女12420
0-14岁(总)5202
0-14岁男2635
0-14岁女2567
15-64岁(总)16476
15-64岁男8098
15-64岁女8378
65岁及以上(总)2790
65岁及以上男1253
65岁及以上女153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3666
5、特色农业
曹娥庙
盖北镇是特色农业名镇,以种植的“一果两菜”(葡萄、榨菜和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耕地面积1.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从事葡萄生产,常年产优质葡萄2.5万吨,已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葡萄鲜食基地,被誉为“江南吐鲁番”,是著名的“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葡萄第一镇”,并于2012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
盖北镇位于上虞东北部,区位条件优越,东接宁波余姚,濒临杭州湾,距上虞市中心仅12公里,离杭甬高速道口、嘉绍跨海大桥、杭甬高铁上虞站均不足10公里。
盖北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从事葡萄种植,常年产优质葡萄2.5万吨,已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葡萄鲜食基地,享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
盖北镇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地方志中就有可靠记载,但大规模种植葡萄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近几年来,盖北镇党委*更是以建设现代化特色农业为抓手,严格执行绿色农产品标准,加大科技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快葡萄种植提质转型,突出“葡萄采摘游”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农民积极互动,农业、旅游有机结合,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葡萄发展新路子,葡萄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盖北镇也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乡”、“中国葡萄第一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到栽品为推动传统葡萄产业持续发展,盖北镇党委*以市场为导向,与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合作,创办盖北镇葡萄研究所,先后出台新品种引进奖励政策、品种改良补助政策等,创建新品种示范基地,引进了夏黑、贵妃玫瑰、甬优一号、巨玫瑰、美人指等一大批新优品种,从整体上优化了种植结构,激活了野藤葡萄产业的勃勃生机。到目前为止,全镇累计引进各种葡萄品种66只,通过刷选、更新,现主栽品种达20几种,葡萄的成熟期由原来的7、8两月,拉长到现在的6至10月。
盖北镇在葡萄的生产上始终坚持绿色、安全、高效的方针,早在2000年就制定实施了巨峰等葡萄品种生产的地方标准。镇每年邀请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专家跟踪检查用药安全,并挂钩中国农学会葡萄学会的权威专家坐镇培训指导。
盖北镇高度重视葡萄安全生产,重点抓好大棚避雨、滴灌、限根栽培、控产提质等技术推广,有效防范病虫害侵蚀、空气污染和农药残留,严格施用有机肥料和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毒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设施化栽培,始终确保野藤葡萄绿色安全上乘的品质。
野藤葡萄具有色泽剔透、汁多皮薄、酸甜爽口、清凉润喉的独特品质,先后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浙江省名牌,获得*有机葡萄认验证书,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欧美地区。
6、经济发展
盖北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投资环境十分优越,是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后勤生活保障基地。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南闲、中城、北工”的发展格局。全镇共有规上企业十几家,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加工、染料、建材、轻纺织为龙头,文具、伞件、五金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特色。
7、社会事业
盖北镇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和谐,是典型的杭州湾滨海特色小镇。教育设施齐全,教学理念先进,现共有中、小学校3所。“中国葡萄之乡”的农业科技优势,新居民子女就学人数超过本地学生的特点造就了盖北特色农科技教育和“流动花朵”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教学质量一直位于乡镇中小学前列。镇内文化设施齐全,人们生活丰富,图书室、文艺排演室、电子阅览室、葡萄文化展示室等一应俱全,10个行政村均拥有健身路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艺术节”、“全民体育运动会”等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定期举行。管理体系先进,人们安居乐业,作为园区的后勤生活保障基地,盖北镇拥有全市首个新居民管理事务所,全面负责新居民服务管理事物,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和谐共处,社会秩序井然。
8、附近景点
凤鸣山
凤鸣山风景区(又称仙姑洞),全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耸立、状如楼群的百楼山,为四明山北麓之余脉,东邻余姚市四明湖风景区,西接“梁祝”故事中的祝英台故里祝家庄。离山麓1公里的还珠村是东汉著名廉史孟尝的故乡;出镇西南4.5公里的东溪村是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隐居地,建有陶朱庙。景区多缓坡宽谷,山体层峦叠嶂,巨石嶙峋,山泉飞溅,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凤鸣山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誉为“洞天福地”,自古为一游览胜地,及今已形成“凤鸣十景”。
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又名过山龙)堪称奇观,是省级曹娥江风景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在此摄取外景。
曹娥庙
位于上虞百官镇西岸的孝女庙村,被誉为“江南第一庙”。
曹娥,时人称为“孝女”,为颂扬其投江寻父而修建此庙,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宋代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扩建。后几度毁坏,几经重建。目前的曹娥庙是1925年修建的。庙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后殿、曹娥墓、饮酒亭、土谷祠、沈公祠、东岳殿、阎王殿、戏台等,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壮丽辉煌,且以众多的雕刻和名人书赠的匾额而闻名于世。
古纤道
为方便行舟而筑,又称纤塘,在浙东运河萧山、绍兴、上虞之间河岸上。为唐代浙东观察使孟简在河岸筑起的一条土堤塘,明初山阴知县李良改用条石筑塘,以图永固。
古纤道中心在绍兴柯桥一带,有临水依岸和破水而筑两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记不记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古纤道上停满的乌蓬船,船夫坐在船头观看社戏的水乡风情。如果赶的巧,在柯桥一带的古纤道上,你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戏表演,看到纤道中停满的乌蓬船。即便没赶上社戏,雇一艘乌蓬船,穿梭于狭窄的纤道之中,品味一下绍兴这座文化古城所特有的风味,也将别有一番乐趣。
9、地方特产
二都杨梅
杨梅原产我国,广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我市各县均产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其中上虞县横塘乡杨家溪至陈家一带出产的杨梅,果大、色艳、质优、味美,独具一格。这一带古时行政区划属二都,故称二都杨梅。据清朝光绪25年,《上虞县志》校续述“嘉泰志及万历志盛称山、会、余、萧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可见早在南宋时期,二都杨梅就很有名气了。清代时作过慈僖的贡品。1932年浙江省农业改良场,曾对浙东杨梅作过一次较详细的调查,认为二都杨梅果大、核小、可食率高,水分多,甜酸适度,为杨梅中之精品。同年浙江省出版的《建设月刊》第十二期上汪呈因曾撰文:上虞杨梅五圣乡(即今日横塘乡)为最好,其次为岙口、黄白坞等地,当时五圣乡杨梅产量已达65万斤,远销上海、杭州等地。
越瓷
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而越瓷的故乡上虞市,则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越瓷是我国陶瓷艺术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商朝中期,古越人民就率先彩叠压的“龙瓷”,烧制印纹硬陶,釉色绿中泛黄,具有一定的光泽度,这就是历史上的原始青瓷,至东汉,制瓷技艺日趋成熟,至今在曹娥江两岸遗留下来的汉代古窑址就有40多处。从这些古窑中发掘的瓷片,经过化验表明,烧成温度达1300℃,釉色呈淡青色,光亮明快,瓷胎质地坚实细致,说明越瓷从色泽到质地,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具有相当水平了。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创制了将坯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使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当时的越瓷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色泽青绿、晶莹,质量位居全国瓷器之冠,蜚声海内外,产品广传到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越瓷的珍品。
上虞黄瓜
上虞黄瓜是黄瓜中的一个短瓜类型品种,是经本地劳动人民选优汰劣培育出来的地方良种,具有质优味佳、产量较高,外貌美观的特点,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食用习惯。上虞黄瓜主产地是曹娥江两岸的江滩冲积地带。素负盛名的产地有梁湖乡的大库、古里巷村,该地除栽培黄瓜外,还有育黄瓜秧苗供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传统习惯。此外中塘乡的梁巷、大厂村,娥江乡的后村、后郭村均出产上虞黄瓜。1987年种植面积300亩,产量500吨。所产黄瓜主销于本市和余姚、宁波等地。上虞黄瓜属葫芦科。为1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卷须不分歧。叶五角状心脏形,浓绿或黄绿色。一般雌雄同株异花,属短黄瓜类。早熟,春季栽培。果面果瘤稀少,有刺毛,瓜圆柱状,长20厘米左右,直径4一5厘米,单瓜重150克左右。果皮黄白色,肉色青白。成熟老瓜果皮金黄色。商品瓜采摘已发育长大的嫩瓜。品质佳,脆嫩爽口,皮薄肉厚,水份多,种子少。一般亩产2000至3000公斤。
虞黄瓜以生食为主,有清口解渴、利湿利尿、解毒作用。黄瓜上市正值瓜果淡季,而且本地人民向有在端午节必食黄瓜的风俗习惯。很受消费者欢迎。黄瓜除生食外,可作菜肴腌渍、凉拌,甜、咸均宜,并可炒食或作汤料,可食率为9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