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萍乡采茶戏

科普小知识2022-09-15 15:28:45
...

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支,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流行于萍乡市内及湘赣边陲。

1、简介

萍乡采茶戏:又叫萍乡戏,是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它形成始于清乾年间,是由民间灯彩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经民间艺人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建国后,成立了萍乡县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采茶戏,花鼓戏曲调以及山歌小调400余首,从中挑选了100余首和萍乡语言相吻合的曲调,作为剧种的常用曲调,整理演出了传统小戏《卖杂货》、《哨笋》等。萍乡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以小戏和折子戏为主。解放后,创造了30多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以偏重唱工的文戏为主,也有一部分做工戏。在演技上是唱做并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水、刺绣等。萍乡采茶戏的唱腔曲调最常用的有40多种,分采茶灯类、神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的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弦为主,有唢呐、二胡、板胡等。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2、发展

萍乡采茶戏音乐是在萍乡民歌、采茶灯歌和小调的基础上产生衍变而发展起来的,它属“曲调联缀体”。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特殊原因。它曾广为吸收客家、赣南、赣中等地区的地方戏曲音乐,后来又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因此,它具有赣南采茶戏音乐、长沙花鼓戏音乐和赣中采茶戏音乐相综合的特点。犹如几种山花杂交,基因优良,既粗犷开朗,又优美觉悟;既朴实真挚,又诙谐风趣,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唱腔

萍乡方言,声调柔和,具有客家、赣、湘方言的综合色彩,萍乡采茶戏音乐腔则同萍乡方言声调紧密结合。“依字行腔”,是它传统的创腔上、下句旋律产生大同小异的变化,听去轻重强弱、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传统的乐队伴奏分左场、中场和右场(即文场和武场)。系民间小型乐队建制,人员精简,一专多能,灵活机动。其主奏乐器有:喷呐(分大、中、小青)胡琴(亦称瓮琴),发音响亮、粗犷浑厚。锣鼓全奏,热烈欢快,乡土气息浓郁。

萍乡采茶戏传统剧目的特点是以偏重唱功的文戏为主,也有部分做工戏,在演技上唱做并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手、刺绣、舌花等,动作精美,感情细腻。

4、服装

萍乡采茶戏的服装、道具传统形式单调,旦穿褶裙,头戴皱纱,满头珠粒。小丑则鼻抹白粉,无特别脸谱,现代戏则采用生活妆,以规范的萍乡话为剧种的舞台语言,雅俗共赏,地方特色鲜明。唱腔用《中州韵》十三辙,唱腔讲究吐字归韵,字正腔圆有韵味,唱腔曲调为曲牌的联袂体,常用的有茶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等五类40余种。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弦乐为主,随着剧种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大大地增多,特别是增加了扬琴、琵琶等乐器。


5、发展

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内忧外患,战乱纷纷,萍乡采茶戏尽管吸收到了不少艺术营养,却仍未成为一个独立剧种。1950年7月1日萍乡县戏曲改革工作队成立后,立即对民间流传演出的采茶戏剧目及音乐曲调进行收集整理,获剧目20余个,曲调400余首,进行整理改编。确定萍乡话为剧种语言,挑选出与剧种语言相协调的曲调为剧种的常用曲调。1952年11月5日,作为萍乡采茶戏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萍乡县地方剧团成立。剧团于是对原有的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改革,推陈出新,排练演出,并抓住剧种长期扎根农村,贴近生活,善于表现现实生活的优势,确定以创作演出现代戏为主要剧目的建设方针,大大地促进了剧种的发展,在编、导、演、音及舞美设计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生产了大量的剧目。从而使一个长期停留在民间的“三角班”式的鲜为人知的小剧种,发展成行当齐全,大、小、古、今剧目都有的艺术上成熟的剧种,以自己的特色载入了《中国戏剧大词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