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魏国

科普小知识2022-09-17 15:01:37
...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春秋中期,晋国的贵族魏氏与韩、赵两姓,联合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承认为诸侯国。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成为强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中文名称:魏国

英文名称:Wei

简称:魏或梁

主要城市:安邑、魏县、少梁、毕城

首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洹水(今河北魏县)、大梁(河南开封)

所属洲:亚洲主要民族华夏族(汉族)

爵位:侯爵,前344年称王

国君姓氏:姬姓,魏氏

开国君主:魏文侯斯

末代君主:魏王假

国家领袖:魏文侯、魏武侯、梁惠王等

国家名人:魏无忌、乐羊、公孙衍、西门豹

存亡时间:前403年至前225年

1、简述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西周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建立而成为一个诸侯国,册封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将“魏”地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公元前453年,魏、韩、赵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建立魏国。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魏国共历一百七十九年。魏国前期都城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430年,为了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魏县),以变法图强。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从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国势强盛,所以魏国亦称梁国。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2、历代国君

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

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96年50

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

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34年称王并改元——前319年51

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

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

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

魏景湣王魏午前242年——前228年15

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

3、国家名人

公叔痤,新垣衍,晋鄙,李悝,惠施,张仪,魏无忌,芒卯,卫庆,公孙喜,庞涓,朱亥,任章,翟璜,公孙衍,翟强,魏齐,范座,孔斌,孙臣

4、历史

4.1魏国起源

周武王东征灭商之后,将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于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这便是魏国的始祖毕公姬高。但是据《史记》记载“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但是一般仍将魏国称为姬姓诸侯国。毕国亡国后,毕公高的后代毕万逃到晋国,为晋献公作大夫,出征居车右,立有战功,被封到魏,立为“魏氏”,日后逐渐发展为晋国六卿之一。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子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晋赵鞅伐卫,卫人惧,进贡五百家给赵鞅,赵鞅将其放在族兄邯郸赵午那里。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赵鞅请午归还那五百家。午回去与父亲兄弟商量,他们不同意,于是背约。赵鞅发怒,逮捕午,*在晋阳,派人告诉邯郸人另立继承人,不奏请晋定公就把午杀了。午之子赵稷和家臣涉宾据守邯郸发动*。六月,晋上军司马籍秦国攻邯郸。七月,范氏、荀氏攻打赵氏在晋都的宫室,赵鞅逃奔至晋阳。十一月,晋定公允许荀跞、韩不信、魏曼多攻打范氏、荀氏,欲驱逐荀寅、范吉射,但没有成功。荀寅、范吉射率兵攻打晋定公,国人帮助晋定公,将荀寅、范吉射打败。荀寅、范吉射逃奔到朝歌。韩氏、魏氏向晋定公求情,允许赵鞅返回晋都。赵鞅于是返回晋都。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齐、鲁、卫、鲜虞之师联合伐晋,夺取棘蒲(今河北赵县)。周敬王二十八年(前492),赵鞅率军包围朝歌,荀寅、范吉射突围逃至邯郸,投奔赵稷。赵鞅于是围困邯郸达三月之久,邯郸投降。荀寅等逃至鲜虞。齐国为救援荀寅伐晋,齐将周夏与荀寅在鲜虞会合,把他们安排在柏人。周敬王三十年(前490),赵鞅追讨荀寅、范吉射至柏人,荀、范又逃回齐。赵鞅又以卫国曾帮助范氏、荀氏作乱,讨伐卫国,包围中牟。这场很快发展为牵涉所有强族的晋国内乱,演变为诸侯间的战争,前后几近十年,晋国国力大为削弱,失去了诸侯霸主地位。

4.2建国崛起

春秋末期,大夫*急剧膨胀,在晋国表现的尤为显著,在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之后,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为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之战”。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魏、赵、韩三家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继续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魏、赵、韩所取代。

4.3文武图强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四战之地。而且魏国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如此忧患的环境使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


魏文侯

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西河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终于在公元前403年,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魏文侯时期任用的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皆为魏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魏武卒”是魏国霸业的支柱。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士兵手执一支长戈、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吴起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五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满员大概五万人左右。毫无疑问,魏武卒是当时的步战士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所以苏秦说:“魏乃天下之强国也”


魏文侯

4.4桂陵之战

由于《史记》对桂陵之战的记载过于简略,且把此战的一些材料附会于马陵之战,因此令人对这次著名战役久久莫得穷其完竟。依据临沂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许多相关难题可试作考释,其中双方战地当在今山东菏泽东北郊之桂陵,激战结果,齐胜魏,俘庞涓。从此,齐最强于诸侯,而孙膑也因其奇妙战策而名显诸侯。《史记》作者司马迁对于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的记载有错误,现在应该把史公附会在马陵之战中属于桂陵之战的材料还给桂陵之战,写一篇新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大战役。战争的起因是魏出兵攻取赵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按传统说法,孙膑设围魏救赵之计,大获全胜。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孙膑故意派了两个不懂兵法的大夫脱离大部队去攻打平陵,待他们失败时引诱庞涓来决战。虽然孙膑佯攻平陵的计划顺利实现了,但他想以此诱使庞涓前来决战的计划却落空了。庞涓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并没有理会孙膑的佯攻平陵计划,更没有率军前来决战,而是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孙膑见一计不成,便又心生一计。而这一计,便是后世熟知的“退兵减灶”计划,不过一直被错误的认为是属于马陵之战罢了。据《孙膑兵法·擒庞涓》载:“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意即派少量部队到魏国郊外炫耀武力,目的是激怒魏国军民,魏君便命令庞涓回师;并且分兵示弱,引诱庞涓,分兵示弱之时还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于是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

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桂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庞涓与太子申。

将“退兵减灶”之事完全放在桂陵之战中还有待商榷,但庞涓没有参加之后的马陵之战是毫无疑问的,只有将附会在马陵之战中属于桂陵之战的材料还给桂陵之战,才能还原历史一个真实的桂陵之战。

4.5马陵之战

齐魏桂陵之战,齐军大胜,魏国遭到巨大损失,但是并没有失去大国地位,修养生息之后还有足够的实力与齐国抗衡。关


庞涓

于马陵之战的地址,大概位置应该位于古大梁之西,极有可能为现河南省中牟县。齐魏马陵之战共发生过两次,一次在魏惠王六年,一次在魏惠王二十八年。关于马陵之战的起因,有许多争论。在扑朔迷离的诸多起因中,魏攻赵,赵求救于齐,齐为救赵而攻魏之说,因与桂陵之战的起因雷同,有可能混淆,前人早已指出,似有道理,故是说也,人常疑之,从者寥寥;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韩求救于齐,齐为救韩、赵而与魏战之说,因与上因相似,又韩国卷入,韩求救于齐,于情理不合,考诸史实,缺乏实证,且为孤证,难以信从,魏与赵伐韩;或魏伐韩,韩求齐救,齐为救韩与魏战之说,从者虽多,但于史实难合,亦难信从;至于魏为报桂陵惨败之仇,太子申急欲立功固宠而主动攻齐说,的确是新看法,但缺乏可靠和明确的史证,难以定案;唯魏、齐并强,齐为争霸而主动攻魏说,有《史记》、《纪年》和《战国策》中史料相互参证,史料可靠,证据多,理由也很充分,最为可信。据《田完世家》,魏惠王二十七年,邹忌构馅田忌,“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奔。”田忌既已流亡,当然不能参与马陵之战,更不要说挂帅出征了。孙殡原在田忌靡下,自然不能出任军师。齐魏马陵之战,魏方主将不明。另据《孙膑兵法》,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俘,恐怕他已不可能在马陵之战中充当主将了。所以说马陵之战与田忌、孙膑、庞涓都是没有关系的。所谓孙膑于马陵之战中杀庞涓,完全是附会桂陵之战而成的,应将附会之事归于桂陵之战。

魏惠王自公元前369年即位至前319年去世,在位共达51年。一生打仗甚多,败仗据史载亦不少,例如:前365年,魏攻韩,被韩于阳打败;前364年,秦破魏于石门,斩首六万;前362年,秦破魏军,擒魏将公叔痤;前353年,齐大败魏于桂陵;前341年,齐大破魏军于马陵;前340年,秦商鞍大破魏军,俘公子卬;前338年,秦攻魏,虏魏将魏错。特别是在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


孟子见梁惠王

4.6窃符救赵

虽然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仍然有相当威望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显王扁。但是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于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两败于齐国。公元前330年,魏惠王后五年,在西方,经过商鞅变法从而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夺取了河西地区,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迁都大梁(河南开封东南),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夺。公元前323年,魏国犀首之官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军击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

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


魏无忌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信陵君不顾赵国和信陵君姐姐的危亡。信陵君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信陵君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信陵君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信陵君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因怕魏王降罪于他,便让魏将领带着兵符回魏国,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从此,魏国再也无力抗秦,秦国也逐渐加快了对诸国的灭亡战争。

4.7灭亡于秦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率军攻魏,把魏国都城大梁围困起来。为了减少伤亡,王贲采用水攻策略,引黄河、大沟之水以灌大梁,三月而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

上一篇:张昌尔

下一篇:峨眉无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