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并入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现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专门收藏19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文献。徐家汇藏书楼建筑于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中文名:称徐家汇藏书楼
外文名称:BibliothecaZi-Ka-Wei
类别:图书馆
地点:上海市漕溪北路80号
竣工时间:1931年
馆藏精品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
1、简介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图书馆,隶属于耶稣会总院,最初供天主教传教士藏书与阅览之用。藏书楼几经变迁,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建于1896年至1987间,两层西式建筑,一楼为原为中文书库,二楼为西文书库,又称“藏经楼”。“神父楼”原为耶稣会总院所在地,为耶稣会神父住所,建于1867一1868年间,后经改扩建,为四层西式建筑,现也成为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同时,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尚贤堂等文化机构的藏书也相继并入徐家汇藏书楼。目前,徐家汇藏书楼经过建筑整修和文献调整后,已经成为徐家汇、徐汇、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2、历史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又叫天主教藏书楼、汇堂石室,今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算得上是上海最早的宗教图书馆。讲到这座藏书楼,首先要了解徐光启,这位中学教科书上都要介绍的古代重要人物。因为徐家汇的地名与徐光启有关。据考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葬自己的父亲于老肇嘉浜、法华镇河(李漎泾)、蒲汇塘三条河流的会合处的西侧。徐光启去世后也葬在这里。后来,他的子孙居住在此,逐渐形成聚落,起名叫“徐家厍”、“徐家汇”、“徐镇”。
徐光启(1562~1633年),明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他深入研究数学、农学、天文学,并较早向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他是介绍和推广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编著科技书籍有《农政全书》,译著有《几何原本》等。鸦片战争后,法国耶稣会教士南格禄携带一批传教图书和其他西学著作乘英国的“安娜号”机帆船从澳门来到上海,先在青浦横塘落脚,后因为青浦远离上海城区,加之徐家汇徐光启的后代有四户保持信教传统,当地还建有一座小教堂。清道光年间,1847年阴历三月,南格禄派梅德尔司铎在徐家汇原小教堂旁建教堂,并在徐光启墓地(今南丹路17号)北侧内院盖了3间小屋,作为天主教耶稣会教士从本国带来的西文典籍的藏书室,主要为教士提供阅览。(当时属于修道院管理。徐家汇,清末是上海县主要的天主教区)后来,藏的书逐年增多,不光有西方的图书,还收集了中文的线装书。咸丰十年、1860年为拓展书库,在肇嘉浜河畔(今漕溪北路80号地块)新建馆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成一幢2层楼的藏书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定名为徐家汇藏书楼,原藏书移入新楼。当时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上海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它比1910年建成的徐家汇大教堂还早几年。藏书楼的藏书中,西文书籍类有法、英、德、希腊、拉丁等语言的图书,各国著名的百科全书(辞典)几乎应有尽有。中文书是经过中国天主教徒中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和李问渔以及徐光启十二代孙徐宗泽神父等人多方面征集而成,收藏了大量上海早期的中、西方报刊,如《北华捷报》等。徐家汇藏书楼后来还拥有全套《申报》、《万国公报》。此外,还有全国省、府、厅、州、县志1615部、4226卷、19489册,所藏稿本如用徐光启手稿集成的《徐氏庖言》,传教士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等。还收藏有明清和太平天国的大量钱币。*,上海有很多图书馆,但无论在建筑、设备和藏书方面,都不及徐家汇藏书楼具有魅力和特色。徐宗泽重要贡献之一是为徐家汇藏书楼搜罗了大量的地方志书。1924年他担任馆长后就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他常年在自己主编的《圣教杂志》上刊登《收买志书通启》,鼓励各届教友、学人代购。对于边远的东三省、云贵川、广西的志书更是费心收集。1937年抗战前,徐家汇藏书楼的方志达2100种,藏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位。
徐家汇藏书楼由耶稣会教士设计,是仿罗马梵蒂冈教廷藏书楼的风格。外观为清水砖墙,多窗,以书库为主。上下两层楼各6间,约2000余平方米。图书分类科学系统,二楼藏西方书籍。书架从地面到顶,分12格,下3格较大,便于置放开本较大的书。在第六格高度处,架起有栏杆的木板,连起来如同走廊,并有扶梯攀登,如室中之半截楼。二楼藏希腊、拉丁、法、英、德等西文书8万册。一楼是中文书库,仿清乾隆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书架也从地面到顶,亦为12格,但仅置高梯至上面几格取书,因为所藏大部分是线装书,较轻,一手可捧十余本,藏中文书约12万册,按经、史、子、集丛书分类。中文书库还有一些玻璃书柜,陈放碑帖字画。古色古香的目录柜也很有风味。一张特制的“书根”书写台和带有半截书架的写字台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韵味。1931年在藏书楼南面又建了一座4层的“神父楼”,兼作藏书库。徐家汇藏书楼隶属于徐家汇天主教堂耶稣会总院。另外在徐家汇的耶稣会神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徐汇公学、徐汇师范、天文台、博物院、大修道院、小修道院和土山湾孤儿院也都有图书馆,总数10万册。
1955年,我国天主教会摆脱了梵蒂冈教廷的控制。第二年,市文化局征用藏书楼,属上海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将原来上海合众图书馆、鸿英图书馆等馆所收藏的报刊、地方志等都集中到徐家汇藏书楼。藏书达100余万册,报纸有3600余种。1996年上海新时代标志性建筑——上海图书馆新馆在淮海中路1555号建成后,徐家汇藏书楼里存放的书报重要的调入新馆。1996年,德国汉学会主席、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鲁道夫·瓦格纳教授,在巴黎、上海、伦敦召开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宣读了多篇论文,同行为他占有大量的资料而折服。他自豪地说:“资料大部分来自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是上海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是广大市民,尤其是文化人钟爱、钟情的建筑。在建造上海地铁1号线时,对徐家汇藏书楼的影响较大,经著名大文豪巴金、数学家苏步青、物理学家谢希德、导演黄佐临等知名人士的呼吁,上海市人民*拨款加固。这期间还有许多市民、学生、工人的捐助,使这幢百年老建筑与徐家汇如林的高楼商厦和谐相处。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就是这样在大规模的发展中认真地保护、保留了自己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己的根。
3、馆藏图书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图书馆后,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处藏书也相继移入徐家汇藏书楼。今天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旧版外文文献计56万册。
徐家汇藏书楼现址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拉丁文、英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近20个语种,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其中,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语言对照辞典、中国经典西译版本、中国文学经典西译版本、欧洲汉学资料等最具特色。
该藏书楼系完全仿照梵蒂冈藏书搂建造。两层西式建筑,一楼为中文书库,二楼为西文书库。西文书库主要收藏西文神学文献。直到今天,这里的藏书仍然是按照梵蒂冈藏书楼分类法36大类286小类整齐排放着。
藏书楼一楼的中文书库和二楼的西文书库略有不同。据说这里是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的。一条长廊,代表“天一生水”;六间小室以拱门与长廊相通,表示“地六承之”,取《易经》以水制火的含义。书架和楼上一样是上下12格,顶格底部设有铁栏杆,供顶端有钩子的长竹梯沿书架挂靠,让人上梯取书用。
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同时,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尚贤堂等文化机构的藏书也相继并入徐家汇藏书楼。目前,徐家汇藏书楼经过建筑整修和文献调整后,已经成为徐家汇、徐汇区、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4、参观须知
徐家汇藏书楼走廊
徐家汇藏书楼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上,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19世纪的徐家汇藏书楼,是一般百姓没有机会进入的,而如今,藏书楼中的大局部宝贵藏书终于向普通人绽露新颜。假设你也曾经在某个城市为生活行色匆匆,如果你已经过了闲下心来泡在图书馆的年纪,倘若你依旧想要感受这一味百年孤独,不如挑个周六的午后,走进这座阅历百年风雨的修筑吧!
景点类型:其他
建议游玩:1小时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00;周日闭馆;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
交通路线:公交车:93、830、205、830、地铁4号线、9号线、11号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