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坐落于云南大学东陆园东门右侧,始建于2003年9月,是一座以教学科研、文化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学科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藏品主要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献典籍、音乐舞蹈器具、民俗宗教用具、服饰等6大类别,分别来自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江南、*等地。
中文名: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类别:大学学科博物馆
创建时间:2003年9月
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藏品数量:2000余件
1、简介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2、建设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创始人吴文藻、杨成志都先后到云大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方国瑜、凌纯声等人也在云大创办过西南文化研究室等。但是,荣获国家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的人类学,最大的缺憾还在于没有一座博物馆。直到2001年,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和夫人伍马瑶捐资70万美元用于云大人类学博物馆建设,加上云大的配套资金,终于结束了云大没有博物馆的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的开展,意义十分重大。
3、展品陈列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民族艺术展区
“民族艺术展区”包括了“穿戴艺品”、“宗教艺物”、“器乐丛集”、“假面荟萃”四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艺术进行了展示;其中各民族的面具最为引人入胜,有来自广西壮族、毛南族面具,贵州彝族面具和江苏汉族的魁头,来自于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面具。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有着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在历史上被人广泛用于狩猎、战争、祭祀、舞蹈、戏剧等,具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以及雕刻、绘画、戏剧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展馆中,来自湖南江华县,且有着两百年多年历史的“道公画”,是瑶族在做“渡戒”等一些宗教民俗活动中常用的物件。“渡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渡戒”过关便是男子汉,才能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否则就不被承认为瑶族人。从中也可折射出“渡戒”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文化生态村展区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新近完成的“云南大学人类学和民族学七十年回顾展”,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等形式系统的向人们展示了云南大学民族学70年来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吴文藻、费孝通等老一辈民族学家任教云南大学时,便创建了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并积极开展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研究。悠久的学科历史、优秀的学术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影视人类学实展区
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展区拥有24个视频点播终端,可供点播内容包括国外经典纪录片、中国早期民族志电影、民族民间艺人系列、人类学者访谈、电影讲座等。除此之外,馆内还收藏有反映二十世纪20至60年代中国,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老照片250余幅,以及反映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人类学电影和纪录片近千部。该博物馆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坚实的学术基础,设有“云南大学人类学和民族学七十年回顾展”、“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艺术”三个专题展览。
4、馆藏文物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