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杭州市拱墅区

科普小知识 2022-09-18 17:21:45
...

拱墅区是杭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杭州市委、市*所在地,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拱墅区下辖10个街道,40个(村)经济合作社,95个社区,面积87.73平方公里,总人口(常住人口)55.86万(2013年),其中户籍人口31.64万。拱墅区历史悠久,自隋唐始就成了杭嘉湖平原物产的重要集散地。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拱墅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下辖地区:湖墅街道、和睦街道、半山街道等

*驻地:拱宸桥街道

电话区号:0571

邮政区码:310011

地理位置:杭州市中北部

面积:87.49平方千米

人口:55.86万(2013年常住人口)

方言:杭州话吴语、浙江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拱宸桥、湖墅地等

机场:萧山国际机场

火车站:杭州北站

车牌代码:浙A

高等院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行政代码:330105

1、地理环境

位置


拱墅区

拱墅区位于杭州市市区中部,区人民*驻地台州路1号。东南接江干区、下城区,西北与西湖区、余杭区相邻。总面积约87.73平方公里。以辖区内“拱宸桥”、“湖墅”两个古地名组合而成。

地貌

拱墅区东北枕半山,京杭大运河纵贯自南而北而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地平均海拔45米,境东北多山岭,主要有半山、老虎山、青龙山、元宝山(黄鹤山)等,黄鹤山海拨319.2米,为本区最高点。

水文

境西地势平垣,河道港渠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宦塘河、古新河流经境内;余杭塘河、胜利河、康桥新河等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上塘河由南而北折东出境。占今杭城诸路水系汇入流经本区京杭大运河。

气候

拱墅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约32℃左右。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至4月份和7至9月份两季,年降雨量为1480.6毫米。夏、秋季有台风影响。年日照在1750小时左右,无霜期250天左右,本区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绿化覆盖面积1735万平方米(其中山林绿化复盖面积980万平方米)。土壤呈中性,宜种水稻、油菜等。

2、历史人文

历史


拱墅区

拱墅区古代系海湾,半山为海岛,周围泥沙淤积逐成陆地,古有江涨之名。隋唐以来,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航运业的发展,使辖境内的经济、文化得以发达。逐渐成为昔日杭州百货集散地,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大关桥、江涨桥一带遍设河埠。

宋时在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北郭市、湖州市、牛道红市等设集市不无关系。苏、常、秀、淮、广等地稻均此集散;元代,“北关夜市”成为钱塘八景之一。

明清时又增设北新、夹城、德胜桥、归锦桥(卖鱼桥)等市,有“十里湖墅”之美称。方圆十余里,寺庙众多,人口稠密。有云锦台、眼网山、亚父山、金鹅顶、结集岩、梳妆台、游龙洞、浴龙池、喷玉泉、冯氏井等半山十二胜景和半道春红、花圃啼莺、夹城夜月、陡门春涨、江桥暮雨、西山晚翠、皋亭积雪、白蔼烟村等湖墅八景。后传又有“马头春色”、“圣塘樵歌”、“姚庄夜市”、“东关红叶”四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旧时,每年2至4月,春游进香者纷至沓来,一时成了杭城风俗和一大美景。

文化


拱墅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拱墅区坚持继承区域文化传统,努力挖掘运河非物质文化成果,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作运河文化作品,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倾力打造运河文化“金名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健身需求,拱墅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加快具有运河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文体设施日趋完善,2009年拱墅区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拱墅的文化,离不开运河。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等大运河申遗节点,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信义坊等特色街区,民乐队舞蹈队、元宵灯会等运河民间文化,元谷、A8等艺术公社等等,运河两岸丰富的运河文化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更彰显了拱墅因运河而繁华,运河因拱墅而生辉的区域特色。

拱墅的文化,也离不开半山。作为杭州主城区首个*森林公园,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以及众多的遗址和景点,展现了半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拱墅区在保护现有文化遗迹、培育传统运河文化的基础上,还新建并改建区内多座体育场馆,在各个街道和社区建立了基层文化站,创建了多个特色文化基地,打造了新兴的酒吧、婚庆特色街等,同时规划了多处体育公园、体育馆、大型影院等公共文体设施,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商城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运河文化广场和运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一城二桥三街四中心”大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拱墅区实施了文澜中学、大关游泳健身馆等文教体卫设施的建设,完成了运河文化景观带上的重要历史遗存——高家花园的修复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精品亮点,真正打响有“文化拱墅“的品牌。

3、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拱墅区

拱墅区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自秦至唐,隶属钱塘县;宋至清属仁和县;1912年始属杭县,1927年建杭州市,为第六区和第八区。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杭州市人民*决定改第八区为拱墅区。

1959年为拱墅区人民公社联社,辖区扩展到上泗、留下、三墩、东塘、良渚等地。

1960年4月为拱墅区人民公社,管辖范围除城区部分外,辖祥符、上塘、康桥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1969年5月将3个人民公社划出,同时西湖区西溪街道划入。

1972年西溪街道划归西湖区。

1990年2月撤销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区,建立以原拱墅区、半山区新政区域为新建区的行政区域,定名拱墅区。

1996年1月,将石桥乡、东新街道划归下城区,将西湖区的祥符镇划归拱墅区。

2014年,拱墅区总面积约87.73平方公里。现辖半山、康桥、样符、上塘、米市巷、湖墅、小河、拱宸桥、和睦、大关等10个街道,有9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全区截止2013年6月共常住人口317768人,家庭户108810户。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满、蒙古、畲、壮、布依、朝鲜、侗、瑶、土家族等。

4、经济发展

综合数据


拱墅区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亿元,增长7.9%;服务业增加值261亿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地方财政收入55.5亿元,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2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2亿元,增长13.2%;开放型经济、节能降耗、计划生育等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城区就业率98.7%。

工业企业

拱墅区曾是杭州市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辖区拥有杭钢、半山电厂、中石化炼油厂、浙麻、杭丝联等众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杭州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初,拱墅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双转变”为主线,加快“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步伐,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主攻服务、高新、总部(楼宇)、文创等四大经济,在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中完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0.2:52.9:46.9调整为0.02:39.79:60.19。

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3家,上市企业5家,世界500强23家,国内500强28家,民营企业500强3家。建有杭州北部软件园,为*“电子商务创新园区”。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区、胜利河大兜路美食街被授予“中国商业特色街”称号。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拥有十个文创基地、面积20万方,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破百亿元大关。

产业转型

实现“六个一”目标,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加1000亿元,招引有质量纳税企业1000家,GDP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达到500亿元,争取660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16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100个商贸大项目,培育100家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建设高端运河商圈,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

5、交通区位


拱墅区

拱墅区内共有街(路)巷(里、界、坊、村)940条。纵横交错,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与上塘河、下塘河等10余条主要河道构成内河航运网络。穿境而过的宜杭铁路和纵贯境内的320国道、104国道把江、浙、沪经济区联成一片。杭宁高速公路入口处位于辖区104国道。杭州铁路北站、省汽车运翰公司杭州客运北站均在境内。湖墅路、莫干山路、和睦路、丽水路、大关路、上塘路、绍兴路、沈半路、拱康路、康桥路、石样路等是本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数十条公交线路的汽(电)车的起、讫点设在境内,通往杭州市区和郊区以及西湖风景区。

6、城市建设

城区建设

从2008年起,先后实施两轮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两个十大工程,实现了城市开发建设全覆盖。前五年,完成*性投入400亿元。规划建设“一城一区十四大城市综合体”,运河新城,占地12.37平方公里,为杭州23座新城之一,规划居住人口10万;桃源新区,占地3000亩,规划建成集“山水、人文、居住”于一体的商务商住区;14大综合体占地11000亩,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背街小巷改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四改”联动,受惠市民达21万多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任务。开展半山、北大桥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运河综保及上塘河、红建河等34条(段)河道整治,5年来累计关停搬迁污染企业超过400家。半山公园成功创建*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运河文化区


拱墅区

拱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隋唐时期,已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明清时期“十里银湖墅”享誉海内外。古运河两岸镶嵌有众多历史遗存,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杭州段有“七遗珠”,本区占4个,分别是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富义仓。历史上的“十里银湖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拱宸桥、半山石塘战国墓遗址、钱塘郡遗址等一批珍贵的文化遗存以及半山泥猫等1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拥有新的三大历史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和桥西历史街区。拥有五大*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是*博物馆最集中的城区。

生活品质区

拱墅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区(县、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示范城区、省科技强区、省教育强区、省法治示范区、省示范文明城区、省平安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省文体活动示范区。拥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失业预警干预机制、“一岗解两难”、“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一倾斜四延伸”帮扶救助机制等民生服务品牌,“一岗解两难”更是入选了求是《小康》杂志社“2011年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拱墅建有主城区设施最先进的老人公寓,拥有文澜、育才等杭州一流品牌初中,中考成绩连续7年居全市前列。

7、名胜古迹

温元帅庙会


拱墅区

州湖墅人每年农功五月十八都要举行元帅庙会,以此来纪念驱邪逐疫的温元帅。人们从湖墅草营巷东岳庙旁的元帅庙内请出温元帅座像出会巡游。上至武林门,下抵北新关,观者如云。巡游队伍有幡竿、香炉、高跷、龙灯、台阁等四五百起,鼓乐齐鸣,鞭炮轰天,浩浩荡荡,哄动整个杭城。据说,元帅巡行,称为收瘟。因为夏秋为疫厉横行之际,经过老元帅亲自出会,可驱瘟辟邪,保全境平安。传说元帅姓温,为明朝一秀才,来省城杭州应试,住在寓所夜读,忽闻鬼言,已下瘟药于井中。温秀才为救杭城父老,就以身投井。第二天,将他打捞起来,只见浑身发青,知他受毒而死。于是被封为东嘉忠靖王。

战国墓遗址

战国一号墓位于杭城东北郊石塘村黄鹤山一处草木丛生的小溪坞内,距市中心13公里。黄鹤山与半山、皋亭山南北相连,是杭城的北部门户。出土水晶杯、玛瑙环以及琉璃饰件。

水田坂遗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杭州城北有一个地方,曾出土过数量众多的木制船桨、木杵、竹席、扬糠除秽用的簸箕,甚至还出土过一批石器、陶器和稻谷、芝麻、瓜子等植物种子。其中不少出土物在浙江省考古史上都是第一次发现——这是最早能证明杭州五千年前就有古人类栖息与繁衍的证据。根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出据的考查报告,整个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在范家谷西北;西区在半山车站之间,中间相距约500米,遗址范围不大,每区约2000平方米左右。目前杭州市园文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均表示他们将在收集资料、发掘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探查。

陈从周出生地遗址

陈从周,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陈从周曾撰文回忆童年及故居:“父亲自立后,在杭州城北青莎镇散花滩建造了房子。散花滩又名仓基上,四面环水,有三座桥通市上,三洞的华光桥,一洞的黑桥,还有一座叫宝庆桥。家里的主要建筑是楼厅,名尚德堂,西向,面向照屋,厅翻轩铺石板,是绍兴的老样子。宅基临河,他出生在这里”。杭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运河边建起了青莎公园。陈从周出生地遗址可在原址仓基上竖牌保护、纪念。

北新关遗址


拱墅区

据历史记载,北新关在明代即为运河七关之一,最初隶属于户部,又称户关、户部分司。浙江物资丰美,素有“甲天下”之誉,明代四方商贾皆云集于此。清朝年间的北新关征收杂货税,其税课来源“上赖江西、闽广,下赖苏、杭、常、镇等商货”。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钞关是明*为疏通钞法而设,因起初系以钞(纸币)交税,故称钞关。宣德时,设关地区以北运河沿线水路要冲为主,包括漷县关(正统十一年移至河西务)、临清关、济宁关、徐州关、淮安关(在今江苏清江)、扬州关(在今江苏江都县)、上新河关(在今南京)。景泰、成化年间,又在长江、淮水和江南运河沿线设置金沙洲关(在今湖北武昌西南)、九江关、正阳关(在今安徽寿县)、浒墅关(又名苏州关,在今苏州许关镇)、北新关(在今浙江杭州)。钞关几经裁革,万历六年(1578),尚存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七关。

船只翻坝及古纤道遗址

善贤坝、皋亭坝、德胜坝等船只翻坝遗址坝是上塘河上最独特的历史景观。当年张士诚开挖的新运河终点在江涨桥稍北处,通过德胜坝与德胜河(上塘河分支,旧时也叫上塘河)相连。而之所以要在两条河之间修一道拦河坝,是因为运河水位比上塘河水位低了1米多。那么船只越过德胜坝,从运河开到上塘河靠人力拉。两岸安装有人力绞车,用粗麻绳拴住船头,两边各用6-10人(视船只大小),用力旋转绞车,将船只硬生生拖过坝,现在建国北路运河桥边的那个雕塑,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根据19世纪美国一个传教士在德胜坝拍的照片制作而成)。解放后,由于运输工具的改变,船只排队翻坝的现象看不到了,当年的泥坝也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船闸。另上塘河衣锦桥西面有古纤道露出水面,弥作珍贵,也是一处古迹,可竖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