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
拱墅区是杭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杭州市委、市*所在地,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拱墅区下辖10个街道,40个(村)经济合作社,95个社区,面积87.73平方公里,总人口(常住人口)55.86万(2013年),其中户籍人口31.64万。拱墅区历史悠久,自隋唐始就成了杭嘉湖平原物产的重要集散地。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拱墅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下辖地区:湖墅街道、和睦街道、半山街道等
*驻地:拱宸桥街道
电话区号:0571
邮政区码:310011
地理位置:杭州市中北部
面积:87.49平方千米
人口:55.86万(2013年常住人口)
方言:杭州话吴语、浙江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拱宸桥、湖墅地等
机场:萧山国际机场
火车站:杭州北站
车牌代码:浙A
高等院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行政代码:330105
1、地理环境
位置
拱墅区
地貌
拱墅区东北枕半山,京杭大运河纵贯自南而北而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地平均海拔45米,境东北多山岭,主要有半山、老虎山、青龙山、元宝山(黄鹤山)等,黄鹤山海拨319.2米,为本区最高点。水文
境西地势平垣,河道港渠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宦塘河、古新河流经境内;余杭塘河、胜利河、康桥新河等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上塘河由南而北折东出境。占今杭城诸路水系汇入流经本区京杭大运河。气候
拱墅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约32℃左右。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至4月份和7至9月份两季,年降雨量为1480.6毫米。夏、秋季有台风影响。年日照在1750小时左右,无霜期250天左右,本区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绿化覆盖面积1735万平方米(其中山林绿化复盖面积980万平方米)。土壤呈中性,宜种水稻、油菜等。2、历史人文
历史
拱墅区
宋时在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北郭市、湖州市、牛道红市等设集市不无关系。苏、常、秀、淮、广等地稻均此集散;元代,“北关夜市”成为钱塘八景之一。
明清时又增设北新、夹城、德胜桥、归锦桥(卖鱼桥)等市,有“十里湖墅”之美称。方圆十余里,寺庙众多,人口稠密。有云锦台、眼网山、亚父山、金鹅顶、结集岩、梳妆台、游龙洞、浴龙池、喷玉泉、冯氏井等半山十二胜景和半道春红、花圃啼莺、夹城夜月、陡门春涨、江桥暮雨、西山晚翠、皋亭积雪、白蔼烟村等湖墅八景。后传又有“马头春色”、“圣塘樵歌”、“姚庄夜市”、“东关红叶”四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旧时,每年2至4月,春游进香者纷至沓来,一时成了杭城风俗和一大美景。
文化
拱墅区
拱墅的文化,离不开运河。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等大运河申遗节点,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信义坊等特色街区,民乐队舞蹈队、元宵灯会等运河民间文化,元谷、A8等艺术公社等等,运河两岸丰富的运河文化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更彰显了拱墅因运河而繁华,运河因拱墅而生辉的区域特色。
拱墅的文化,也离不开半山。作为杭州主城区首个*森林公园,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以及众多的遗址和景点,展现了半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拱墅区在保护现有文化遗迹、培育传统运河文化的基础上,还新建并改建区内多座体育场馆,在各个街道和社区建立了基层文化站,创建了多个特色文化基地,打造了新兴的酒吧、婚庆特色街等,同时规划了多处体育公园、体育馆、大型影院等公共文体设施,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商城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运河文化广场和运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一城二桥三街四中心”大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拱墅区实施了文澜中学、大关游泳健身馆等文教体卫设施的建设,完成了运河文化景观带上的重要历史遗存——高家花园的修复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精品亮点,真正打响有“文化拱墅“的品牌。
3、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拱墅区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杭州市人民*决定改第八区为拱墅区。
1959年为拱墅区人民公社联社,辖区扩展到上泗、留下、三墩、东塘、良渚等地。
1960年4月为拱墅区人民公社,管辖范围除城区部分外,辖祥符、上塘、康桥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1969年5月将3个人民公社划出,同时西湖区西溪街道划入。
1972年西溪街道划归西湖区。
1990年2月撤销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区,建立以原拱墅区、半山区新政区域为新建区的行政区域,定名拱墅区。
1996年1月,将石桥乡、东新街道划归下城区,将西湖区的祥符镇划归拱墅区。
2014年,拱墅区总面积约87.73平方公里。现辖半山、康桥、样符、上塘、米市巷、湖墅、小河、拱宸桥、和睦、大关等10个街道,有9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全区截止2013年6月共常住人口317768人,家庭户108810户。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满、蒙古、畲、壮、布依、朝鲜、侗、瑶、土家族等。4、经济发展
综合数据
拱墅区
工业企业
拱墅区曾是杭州市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辖区拥有杭钢、半山电厂、中石化炼油厂、浙麻、杭丝联等众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杭州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初,拱墅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双转变”为主线,加快“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步伐,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主攻服务、高新、总部(楼宇)、文创等四大经济,在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中完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0.2:52.9:46.9调整为0.02:39.79:60.19。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3家,上市企业5家,世界500强23家,国内500强28家,民营企业500强3家。建有杭州北部软件园,为*“电子商务创新园区”。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区、胜利河大兜路美食街被授予“中国商业特色街”称号。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拥有十个文创基地、面积20万方,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破百亿元大关。
产业转型
实现“六个一”目标,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加1000亿元,招引有质量纳税企业1000家,GDP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达到500亿元,争取660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16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100个商贸大项目,培育100家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建设高端运河商圈,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5、交通区位
拱墅区
6、城市建设
城区建设
从2008年起,先后实施两轮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两个十大工程,实现了城市开发建设全覆盖。前五年,完成*性投入400亿元。规划建设“一城一区十四大城市综合体”,运河新城,占地12.37平方公里,为杭州23座新城之一,规划居住人口10万;桃源新区,占地3000亩,规划建成集“山水、人文、居住”于一体的商务商住区;14大综合体占地11000亩,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背街小巷改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四改”联动,受惠市民达21万多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任务。开展半山、北大桥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运河综保及上塘河、红建河等34条(段)河道整治,5年来累计关停搬迁污染企业超过400家。半山公园成功创建*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运河文化区
拱墅区
生活品质区
拱墅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区(县、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示范城区、省科技强区、省教育强区、省法治示范区、省示范文明城区、省平安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省文体活动示范区。拥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失业预警干预机制、“一岗解两难”、“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一倾斜四延伸”帮扶救助机制等民生服务品牌,“一岗解两难”更是入选了求是《小康》杂志社“2011年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拱墅建有主城区设施最先进的老人公寓,拥有文澜、育才等杭州一流品牌初中,中考成绩连续7年居全市前列。7、名胜古迹
温元帅庙会
拱墅区
战国墓遗址
战国一号墓位于杭城东北郊石塘村黄鹤山一处草木丛生的小溪坞内,距市中心13公里。黄鹤山与半山、皋亭山南北相连,是杭城的北部门户。出土水晶杯、玛瑙环以及琉璃饰件。
水田坂遗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杭州城北有一个地方,曾出土过数量众多的木制船桨、木杵、竹席、扬糠除秽用的簸箕,甚至还出土过一批石器、陶器和稻谷、芝麻、瓜子等植物种子。其中不少出土物在浙江省考古史上都是第一次发现——这是最早能证明杭州五千年前就有古人类栖息与繁衍的证据。根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出据的考查报告,整个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在范家谷西北;西区在半山车站之间,中间相距约500米,遗址范围不大,每区约2000平方米左右。目前杭州市园文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均表示他们将在收集资料、发掘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探查。
陈从周出生地遗址
陈从周,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陈从周曾撰文回忆童年及故居:“父亲自立后,在杭州城北青莎镇散花滩建造了房子。散花滩又名仓基上,四面环水,有三座桥通市上,三洞的华光桥,一洞的黑桥,还有一座叫宝庆桥。家里的主要建筑是楼厅,名尚德堂,西向,面向照屋,厅翻轩铺石板,是绍兴的老样子。宅基临河,他出生在这里”。杭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运河边建起了青莎公园。陈从周出生地遗址可在原址仓基上竖牌保护、纪念。
北新关遗址
拱墅区
船只翻坝及古纤道遗址
善贤坝、皋亭坝、德胜坝等船只翻坝遗址坝是上塘河上最独特的历史景观。当年张士诚开挖的新运河终点在江涨桥稍北处,通过德胜坝与德胜河(上塘河分支,旧时也叫上塘河)相连。而之所以要在两条河之间修一道拦河坝,是因为运河水位比上塘河水位低了1米多。那么船只越过德胜坝,从运河开到上塘河靠人力拉。两岸安装有人力绞车,用粗麻绳拴住船头,两边各用6-10人(视船只大小),用力旋转绞车,将船只硬生生拖过坝,现在建国北路运河桥边的那个雕塑,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根据19世纪美国一个传教士在德胜坝拍的照片制作而成)。解放后,由于运输工具的改变,船只排队翻坝的现象看不到了,当年的泥坝也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船闸。另上塘河衣锦桥西面有古纤道露出水面,弥作珍贵,也是一处古迹,可竖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