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8:12:48
...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宝兴县东北部,地处邛崃山西坡。1975年建立。面积3903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及山地混合森林生态系统。面积4万公顷,其中核心区27581.5公顷,缓冲区2897.5公顷,实验区8560.0公顷。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护区是是大熊猫的发现地。1869年,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戴维在邓池沟首次发现大熊猫,使动物活化石大熊猫享誉世界。

中文名: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位置:四川省宝兴县东北部

建立时间:1975年

面积:39039公顷

保护对象:大熊猫、金丝猴及山地混合森林

植物资源: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四川红杉

级别:*

批准时间:1994年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类型:山地混合森林生态系统

1、历史沿革

1979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保护区管理所设在大水沟口。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1994年,升为*自然保护区。确认为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正式职工17人,临时工33人。管理机构升格为雅安市人民*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设在宝兴县城,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宣教科研科、保护管理科及大水沟、锅巴岩、邓池沟、民治、穆坪、中坝6个保护站,建立了大熊猫救护中心,配有野生动物抢救室、饲养房、育幼室、活动室、占地近70亩的半野生圈养场、绿尾虹雉繁育基地、生态旅游接待中心等。

2、地理环境

位置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邛崃山脉中段,夹金山南麓,青衣江源头,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雅安市宝兴县境内。

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西部边缘地区气候。年均温5.9-7.2°C,一月均温-4.0-2.7°C,七月均温15.1-16.3°C,极端最高温25.5-27.7°C;无霜期228-242天;年平降水量700-13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83%;全年平均日照数为967.1小时。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水文

保护区东河是保护区的干流,两岸支流极不对称,西岸有得胜沟、大水沟、桦溪林沟、快乐沟;东岸有锅巴岩沟、汪家沟、青山沟、邓池沟、龙石溪、甘木沟、冷木沟等。

土壤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山地槽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三迭系、第四系和元古代的澄徵江—晋宁期的岩浆浸入岩。主要由玄武岩、火山角砾岩、花岗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细砂岩及砂砾等组成。

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由下而上主要有山地黄壤(海拔1000-1500米)、山地黄棕壤(海拔1500-2000米)、山地棕壤和暗棕壤(海拔2000-2900米)、山地灰化土(海拔2900-3500米)、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荒漠土(海拔3500米以上)。

地形地貌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区内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山体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狭的地形。海拔4200米以上山体,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段,最高点在北侧二十四凼,海拔4896米,南缘最低海拔10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3800米左右。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山峦叠翠,自然景观雄伟、壮丽。冲积堆、坡积丘主要堆积于主支流交汇处和山坡下部,零散破碎。冲积和洪积台地分布在河流两岸,为农作物地带。

3、面积范围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万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7581.5公顷,缓冲区2897.5公顷,实验区8560.0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0.65%、7.42%、21.93%。

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429种,其中蕨类22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395种。植被垂直带谱明显:

①海拔900~1500米之间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树种为壳斗科栲属、樟科樟属、山茶科木荷属;

②海拔1500~20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组成树种除常绿树外,还有珙桐、水青树、槭、桦等落叶树种;

③海拔2000~2900米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组成树种有红杉、铁杉、桦、槭、椴等,林下为茂密的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总面积达110000公顷;

4海拔2900~3500米之间为亚高山针叶林,以冷杉为主;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⑤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高山灌丛草甸与流石滩植被。

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二级有水青树、连香树、四川红杉等。1983年,邛崃山系冷箭竹几乎全部开花死亡。冷箭竹约60年一轮周而复始的开花、结籽、枯死,这种规律在自然界已经存在几百万年,这对大熊猫生存有利也有弊。弊是会造成一部分年轻、体弱、有病、活动范围不广的大熊猫死亡,使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利是食物环境变化,使一部分大熊猫异地寻食,改变了每天只活动500米范围的习性,促使大熊猫远亲交配,使大熊猫更能适应自然环境,避免近亲交配、素质下降和孤身生活。

动物资源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有390种,其中兽类68种,鸟类280多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14种、鱼类7种。在此地繁殖的有340种。区系的显著特点是东亚南部的物种和中国西南高山区特有物种多。中国或四川特产动物达73种,其中兽类有大熊猫等17种,鸟类有斑尾榛鸡等33种,爬行类有美姑脊蛇等6种,两栖类有大鲵等10种和鱼类7种。区内动物垂直分异明显:海拔2200米以下亚热带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水鹿、小灵猫、果子狸、画眉、日本林蛙、斑腿树蛙等;海拔2200~3600米以喜马拉雅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血雉、棕点湍蛙等;海拔3600米以上,代表动物有白臀鹿、白唇鹿、雉鸡、绿尾虹雉、雪鹑等。

保护区是大熊猫、金丝猴等标本的采集地。1869年从宝兴采到金丝猴标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巨大兴趣。自2014年11月初至2015年1月底,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踪迹。此前一直有专家认为保护区内有川金丝猴分布,此次采集到的相片证实了这种说法。由于是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拍到不同种群的川金丝猴,此次采集的图片可以为研究川金丝猴的活动特性提供支撑。

保护区可以作为遗传资源的原地保护点。保护区有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扭角羚、白唇鹿、白臀鹿、川金丝猴、雪豹、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等;二级有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金猫、猞猁、马麝、水鹿、大灵猫、小灵猫、斑羚、岩羊、红腹角雉、藏马鸡、血雉、红腹锦鸡、大鲵等。

①斑尾榛鸡

鸡形目、松鸡科,又名羊角鸡。上体具相间排列的栗色、黑色横斑;雄鸟头顶具羽冠,头顶、枕部深栗色,散布着黑、灰色点斑;眼后到后颈有一条褐、黑色斑点的白纹;耳羽深栗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具狭形白色横斑和白色羽端。雌鸟体色不及雄鸟鲜艳,眼后的带纹淡黄缀白。斑尾榛鸡生活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灌丛或针叶林中。为留鸟。

②马麝

偶蹄目、麝科。全身呈沙黄淡褐色。体毛粗,脆而易断。成体背面具隐约斑点,颈纹不显,鼻端无毛,黑色。马麝栖息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丛或草丛等地。性胆怯且孤独,多独居生活。活动有固定路线,行动轻快而敏捷,善于奔越悬崖峭壁,主食多种高山灌木树叶和青草。

③血雉

鸡形目、雉科,又名血鸡。体长36~46厘米,雄鸟额、眉纹、颊黑色;头顶灰色,部分羽毛向后延伸成冠状。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及灰色宽缘,最长的尾上覆羽具绯红色边缘;胸、胁及腰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雌鸟体羽大都暗褐色。血雉栖息于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随季节变化有垂直迁移现象。4~6月进行繁殖,筑巢于树基部的洞中,产卵2~6枚,孵化期为21~24天。为留鸟。

4、管理状况

保护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保护科及三个保护站、科教科、项目办、林区派出所4个部门均从事一线保护管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保护科,含4个保护站,总共20人,负责天然林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巡逻,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监测。科教科,6人,负责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开展社区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监测,环境教育,扶持周边社区发展经济。项目办,6人,负责国际国内与唐家河保护区的合作项目在保护区开展实施。林区派出所,7人,负责林区治安,查处林业刑事案件,与保护科一道,打击偷盗猎及采集,确保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科研

1975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建立。随着国际国内保护理念的发展,以及不断发展强盛的国民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保护区通过多年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就已开展以打击偷盗猎、防止乱挖乱采的巡护工作,野外工作以该项活动为主一直开展至1998年底,期间,在1984年-1987年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合作开展进行了大熊猫、亚洲黑熊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自1999年开始,保护区在省林业厅指导下,与WWF合作,开始进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工作,这也是保护区建区以来首次开展野外监测工作;自2000年开始,保护区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开展以天然林保护为重要内容的野外巡护工作;2001年起,先后有德国GTZ项目、德国KFW项目、以及GEF项目开展,逐渐将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理念引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活动中,先后在周边社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的监测、环境教育、社区经济情况调查、以及扶持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项社区工作。2001年,保护区与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合作,合作开展了野外红外自拍相机安放以及亚洲黑熊生态学研究。

监测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应用3S技术(GIS、GPS、RS)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监测。设计了28条固定的监测路线和多条随机监测路线。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监测队伍,每年都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巡护。收集了大量的大熊猫及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数据,加大了对栖息地的监测力度,随时掌握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变化。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了保护区内野外大熊猫种群的调查、大熊猫的DNA鉴定、大熊猫蛔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以及小型兽类的调查研究。1991年以来,与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等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绿尾虹雉繁殖的科研项目,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绿尾虹雉繁殖行为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逐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4年合作期满后,蜂桶寨保护区独立承担继续开展这项具有国际难度的科研项目,2006年成功繁殖了9只雏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雏鸟生长状况良好。

5、旅游资源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雅安地区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北段东北坡,距雅安市80公里。由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夹金山公园和锅巴岩组成。

保护区面积4万多公顷,区内沟壑纵横,奇峰峥嵘,溪流清澈,草木葱茂。野生动物达37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30余种;有各种植物400多种,珍贵树种有珙桐、莲香等,还有杜鹃、百合、宝兴兰等奇花异草。区内设有大熊猫饲养场、医疗室、育婴室。游人还可在脉冲电网半野外饲养场观赏到大熊猫在自然状态下的风姿。

夹金山公园坐落在硗碛藏族乡龙神岗上,海拔2100米,背靠雪山,喇嘛寺雄踞山头,建筑装饰极富民族特色。寺庙顶部的琉璃瓦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镀金宝顶;两条60米的长廊华美气派,数座亭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公园门口耸立着高197米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的纪念碑。夹金山公园是一个具有高山特色的乡村公园。这里可以观赏到风格独特的藏族村寨、锅庄楼和巍峨奇瑰的雪山河谷。

锅巴岩是一座洁白晶莹的玉石山峰,出产著名的“宝兴白”大理石。矿体连绵45公里,宽2公里,总储量3亿立方米,仅露天矿的储量就有15亿立方米。用“宝兴白”雕琢的各种工艺品,由于材质优良,加上精度的雕刻工艺,深受海外客人的欢迎。

6、地位价值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地势地貌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它成为许多孓遗物种的避难所,中、外科学家先后在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命名了151种动、植物新种(其中植物73种,鸟类38种,动物31种,两栖5种,鱼类3种,昆虫1种),是全世界少有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同时也是邛崃山系大熊猫基因交流的重要走廊带,是四川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保护区外围有卧龙、黑水河、喇叭河三个自然保护区,呈一个三角形,蜂桶寨保护区处在中心地带,是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关键性的走廊带,对连接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促进大熊猫种群间基因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