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丰柳子戏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21:27:11
...

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中国一个稀有的古老剧种,流行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由元、明时期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它的曲调是由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俗曲小令,如、、、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由于“柳子调”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称为柳子戏。

1、基本简介

柳子戏,又称“柳子腔”、“弦子戏”、“南(北)调”流行于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部分县区,系由元明时期北方的弦索腔演变生成,是一古老而珍稀的戏曲剧种。因粗细曲牌三百余支,故又名“百调”或“北调”。系豫、鲁、江、淮弦索曲令《黄鹰儿》、《傍妆台》、《打枣杆》、《锁南枝》、《驻云飞》、《山坡羊》等发展演变而成。是流行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及皖北的古老剧种。据李开先《词滤》载,此类俗曲小令明正德年间即在济南章丘广为流行。

燕兰小谱》亦有“吴下传来补破缸,嘀嘀嗒嗒柳子腔”记载。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曾采用俗曲演唱形式,编成戏曲题材的俚曲。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绿园脱稿的《歧路灯》亦有“山东弦子戏”之名,清中叶,北京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其“东柳”即指此戏。

柳子戏历史古老,积淀丰厚,剧目丰富,至今仍存200多出之多。表演方面武戏粗犷豪放,文戏古朴细腻典雅,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其声腔属古老的曲牌*,现存不同唱法的曲牌600多支,由主腔和客腔两部分组成。主腔即指弦索腔,色括、(耍孩儿)、、和50套和数量众多的复曲、单曲及小令组成。所谓客腔是指弦索腔之外,吸呐其他声腔系统的腔调,有高腔、青阳腔、昆腔、乱弹和罗罗腔。曲牌部分由丝竹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部分组成,又有专作伴奏用的音乐牌子和带唱词的曲牌两部分。

柳子戏和大弦戏、罗戏是同宗同源的姊妹剧种,都属于北曲弦索腔系,但又有不同的风格个性,它保留了中国戏曲史上,在南戏繁盛时期北方戏曲发展衍变的历史记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2、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


清丰柳子戏

清丰柳子戏是古老剧种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所说“中原”系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

由此可见清丰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这种由俗曲组成的地方戏曲在清初即已在山东境内流行。《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其中《闹馆》一剧至今仍为柳子戏传唱。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就曾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而且是“山东弦子戏”曾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文中所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然而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演红脸的艺人张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咸丰十年前后,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在这之后的著名演员有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清丰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

*成立后,清丰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其中郓城县工农剧社最有名。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同年10月24日,*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1962年,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1979年10月,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被改编成柳子戏,并参加山东省庆祝*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及演出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柳子剧团演出的《琵琶遗恨》获剧本改编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奖项,主要演员并获表演奖。

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柳子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白兔记》等得以恢复上演,还改编移植了《琵琶遗恨》、《王昭君》、《花木兰》、《卧龙求凤》、《江姐》、《法魂》等一大批优秀剧目。1992年,《张飞闯辕门》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表演两项最高奖,1998年,《法魂》一剧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2002年,柳子剧团剧团推出大型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首演取得成功,这是继《孙安动本》后的又一部力作 2004年9月,剧团在阔别首都舞台四十五年后的柳子戏再次晋京演出,将柳子戏经典传统剧目《孙安动本》和新编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奉献给了首都观众,受到各界好评,使剧团再创辉煌。

2005年,柳子剧团一级演员陈媛同志在《风雨帝王家》一剧中饰“韦后”一角,一举荣获第二十二届梅花奖;年底又传来捷报,柳子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发展经历

柳子戏历经创伤

*夕,清丰柳子戏历经战争的创伤,已奄奄一息,多数班社纷纷解散。1956年秋,白马杨柳子窝班被清丰县*接管,更名为“清丰县柳子剧团”。1966年“*”中,清丰柳子剧团三次被砍,传五世的台前县桥北张家班也逼使解体。1978年,清丰柳子艺人数次进京*,获准恢复,为濮阳市唯一幸存的柳子剧种。

几十年来,数次赴河南省、濮阳市(地区)汇报演出,获得奖项数以累计。其中1991年在濮阳市杂技厅曾为日本友人专场演出;2005年,传统剧目《抱妆盒》、《盘马》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荣获河南省民间艺术奖最高奖“金鼎奖”;《孙安动本》2006年参加河南省县(区)级文艺团体戏剧大赛荣获银奖。

柳子戏剧团在夹缝中求生

据老演员们介绍,全国只有两家柳子戏剧团,一个在清丰,一个在山东,现代山东柳子戏源出于清丰,但后起的山东柳子戏剧团由于得到当地*的扶持,现已升格为省级剧团,在各方面都后来居上,名气也较清丰的大得多。

“柳子戏为传统的曲牌体,对音乐、唱腔的要求特别严格,很不好学,三年才能培养出一个不错的豫剧演员,但要培养一个能挑大梁的柳子戏演员得花十年功夫,所以很多人都不愿学。现在一些颇有造诣的老演员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青年演员寥寥可数,后继乏人,几乎是青黄不接了。再说,柳子戏演出范围比较小,在与豫剧、曲剧等其他地方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都不利于剧团的发展,虽然上级对保护发展柳子戏较为重视,但总体看来,剧团仍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况中。”提起柳子戏,这些演了一辈子的老演员们充满了辛酸和忧虑。

如今,清丰柳子戏生存形势极不乐观,剧团在市场和政策的夹缝里求生存,步履维艰,演员大多数是已经退休的老演员,他们凭着那份热忱、保持着那份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孤军奋战。剧团演出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有时一场戏300元他们也要演。这区区的三百元和他们精湛的演技、毕生的付出哪里成正比啊?!

这样的一支剧种该如何生存下去,十年、二十年,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支颇具魅力的剧种吗?加强和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据了解,近年来,清丰柳子戏引起了县委、县*的高度重视,为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该县成立了“清丰柳子戏保护办公室”;并对清丰柳子剧团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新增编制20名;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和老艺人召开“清丰柳子戏学术研讨会”,努力引导柳子戏做大、做强。

4、艺术特征


清丰柳子戏

1.清丰柳子戏在元代属北曲诸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明代形成传奇戏,用多场戏表演复杂的故事,由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剧种。因而,此剧种有其历史悠久,古老性的艺术特征。  

2.清丰柳子戏虽经京都花部的宠爱,又有清朝中叶的鼎盛,还有党和*戏曲政策关爱下的繁荣,但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强烈冲击,市场萎缩,观众骤减,全国保留下来的专业剧团,也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和清丰县柳子剧团两家。因而,此剧种有其稀有性的艺术特征。  

3.清丰柳子戏丰富的曲牌中既有宫廷味较重的雅曲《锁南枝》,又有泥土气息浓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拨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哟,活泼抒情的《一江风》;既有清雅细腻的细曲《二凡》,还有粗犷奔放的粗曲《赞子》。因而,此剧种有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4.清丰柳子戏音乐结构华丽,无论雅曲,还是俗曲;是高腔,还是小调,音乐节奏和旋律极有规律,曲子之间慢和快的速度差层次较多,构成复杂的音域,具有较高的音乐成就。因而,此剧种有其音域复杂、不易传承的特征。  

5.清丰柳子戏既有宫廷大曲,又有民间的俚曲和俗曲小令,还有其他兄弟剧种的合理养分,种类繁多,面貌各异。因而,此剧种有其曲牌复杂、剧目繁多的多源性特征。  

6.清丰柳子戏的演出常伴随着民间的婚丧嫁娶、礼天祭祖等民俗活动,深受民间喜爱。演出范围遍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并远及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因而,此剧种有其与民俗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5、表演特色

清丰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

清丰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

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曲子与小令是由长短句为主要结构组成的曲牌

这类曲牌的词格与唱腔的结构都比较严谨,每支曲牌的句数和每句曲词的字数都是固定的。速度缓慢、旋律华丽的原板(慢三眼板)曲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曲牌的特点是字简腔繁,中间多虚词衬字,或将一部分词反复唱。曲子与小令包括“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五大曲”是指柳子戏中常用曲牌〔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耍孩儿〕。其中每支曲牌唱腔都有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并且男女腔齐全,各自均可自成一套。因此“五大曲”基本上代表了柳子戏音乐的主要风格。

客腔是指吸收其他剧种声腔的曲调,如、、、、等。这些来源于不同剧种的声腔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柳子戏增色不少,并在长期融合使用中逐渐“柳子化”,成为柳子戏唱腔曲牌音调的组成部分,如、、、。

清丰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6、角色行当

历史上清丰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脚色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

生行

生行包括红脸、净面大王、外脚、帮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红脸,又称大红脸,是柳子戏特有的脚色行当。本工生行中的开脸戏,兼工净行中的唱功戏,俗称“黑红搅子”。其唱腔高亢浑厚,动作威武刚健。表演以唱为主,重在造型。剧中所扮人物如《斩貂》中的关羽、《挂龙灯》中的赵匡胤等。历史上本行名角辈出,,多为班社的台柱子,如早期艺人姚天机、王连壁、小王连壁等。1935--1963年期间最著名的演员是张春雷。净面大王,又称净面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妆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剧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其唱腔流畅自如,圆润悠扬;念白抑扬顿挫。表演从容稳健大方。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秀生,又称文生或小生,兼演穷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潇洒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张飞闯辕门》中的诸葛亮等。大武生,又称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轻武将。如《下江东》中的赵云等。

旦行


清丰柳子戏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红衣、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成年妇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清晰;身段动作稳重文静。如《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红衣,又称红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轻俏丽、大胆热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风流放荡的妇女。表演中身段灵活、举止轻快、眉目传情。其唱腔甜润,道白爽朗。如《玩会跳船》中的云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闺门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养的闺阁女子。其表演端庄秀丽、娇柔含情;道白柔声慢语、注重声韵;唱腔清爽。如《观灯》中的胡秀英、《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马旦,因提刀跨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圆润、身段潇洒大方,多扮演剧中女帅、女将、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为武打戏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轻盈,唱念响亮,表演中常用武术拳脚。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等;彩旦,又称丑旦,多扮演剧中凶狠丑陋或风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夸张、粗俗、泼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观灯》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并有官、民、贫、富之分。

丑行

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诸类。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饰演性格风趣诙谐、富于生活气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国》中的常不中、《凤簪记》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轻盈机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风脚”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亦不多。打斗中常使用武术拳脚和多种刀枪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蒋平等。老丑系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剧中性格善良诙谐的人物角色。如《麦里藏金》中的李万良、《万盏灯》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剧中放荡霸道、愚蠢无能的富家公子、纨绔子弟等人物角色,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丰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罗锅抢亲》中的胡罗锅。

7、学术价值

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

在柳子戏600余支曲牌中,绝大部分曲牌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曲牌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风格各异;尤其是慢三眼节奏的曲牌,它加上唱词即为唱腔曲牌,不加演唱又是结构完整的器乐曲牌;而且它有异于其他剧种的摹拟唱腔的音乐旋律、结构,这自成体系、自呈面貌的音乐结构形式,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参考借鉴价值。

研究民族音乐

柳子戏音乐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柳子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持久的借鉴作用。

8、传承意义

受到现代人喜爱

柳子戏音乐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它的鉴赏价值得到现代人的认同与喜爱。如1998年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音乐会上的开场唢呐独奏曲,就是源于柳子戏音乐曲牌《一枝花》。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中的音乐已被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

柳子戏音乐对兄弟剧种音乐的影响

梅兰芳在《东柳重青》一文中说“……京剧里有一出《小上坟》,大家说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词七字成文”;台北新剧团2004年移植改编柳子戏《孙安动本》,排出《孙安进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京剧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移植柳子戏《孙安动本》,李和曾扮演孙安,并成功演出;黑龙江京剧院移植的柳子戏《孙安动本》做为剧院的保留剧目,长年上演;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红嫂》曾吸收过柳子戏音乐素材;吕剧,黄梅戏都曾移植过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豫剧、秦腔也曾移植过《孙安动本》。

寓教于乐

柳子戏的剧目、表演,数百年来都起到了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它的许多剧目都充满了扶正惩恶、清正爱民、精忠报国、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侠胆义肠、见义勇为等高风亮节,这为推动社会发展,丰富大众娱乐生活,塑造社会人文精神,弘扬优良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一篇:马建章

下一篇:卢旺达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