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寺
禅房寺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的丈人峰下,山因有禅房寺故又称禅房山,更因有砖塔一座也有叫它为塔儿山的。禅房寺塔的塔身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若石柱,它高高耸立在丈人峰顶之上,衬在青嶂叠翠和缥渺的云烟之中,更显得挺拔秀美,气势壮观。
1、景点简介
禅房寺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的丈人峰下,山因有禅房寺故又称禅房山,更因有砖塔一座也有叫它为塔儿山的。
禅房寺风光
禅房寺现以没有木构建筑和山门,仅存石券窑房而已。其布局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左右廊房,院中设腰墙一道,中辟小门,后院正面三间为殿,左右各三间为配殿。由此可见,当年的前院为僧人住宿禅房,而后院为参禅、诵经打座之所。
禅房寺塔的塔身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若石柱,它高高耸立在丈人峰顶之上,衬在青嶂叠翠和缥渺的云烟之中,更显得挺拔秀美,气势壮观。
2、历史沿革
禅房寺不甚宏伟,但却幽雅而严整。据推断禅房寺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大同县志?艺文》选录郭辑五《晴眺塔山》诗曰:“塔建丈人峰,千寻耸笔锋。上方时响铎,下界不闻钟。古刹留唐碣,苍苔护汉松。新晴凭仰止,窈窕翠微浓。”诗人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禅房寺的胜景画卷。诗题后注:“禅房寺建于天宝年间。”唐以后禅房寺曾多次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亦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今寺院内的残垣断壁便是见证。禅房寺始建于唐,据明《大同府志》记载:禅房寺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唐大宝年间建。禅房寺塔建于辽代,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在府西南六十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清代只留禅房寺塔。现由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管理。
清顺治版的《云中郡志》中记载:“禅房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砖塔皆创自辽”。又据清道光版的《大同县志》中记载:“禅房山,在月窟岭南,距城六十五里,山阳有禅房寺,今有圮废。塔儿山,在禅房山南,距城七十里,一名丈人峰,山势峥嵘,上建七级浮图。东南有谷曰北谷峪。”通过上述几种志书的记载可知:禅房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辽代又进行了重修,并修建了砖塔。禅房山是当地的风景名胜之一,骚人墨客曾留下诗文赞曰:“塔建丈人峰,千寻耸笔铎。上方时响铎,下界不稳钟。古刹留唐碣,苍苔护汉松。新晴凭仰止,窈窕翠微浓。”
3、地理位置
禅房寺位于大同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海拔高度1090米。据调查,该寺坐北朝南,南北长54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现存有钟楼、鼓楼、中殿、后殿等建筑,原前殿合东西配殿于20世纪40年代失修坍塌。钟、鼓楼于中轴线左右两侧,为楼阁式硬山卷棚顶建筑,南北长3.83米,东西宽3.53米,高5米,底层前置青石台阶,青石券门,无外檐,顶为檀板木材,二层硬山卷棚顶,布瓦花脊四架梁,前后各开一窗,内侧各开一长方形门。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建筑布局
禅房寺塔一景
禅房寺塔在大同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丈人峰上。塔高约20米。因属于山下禅房寺的一部分,所以称禅房寺塔。据《大同府志》记载:“七峰山这月窟岭,一峰壁立,士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图佛寺,辽建。禅房寺塔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塔基为须弥座,全部是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成,石条间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铺垫。基座最上一层石料,雕有莲瓣,再上一层是束腰。束腰的每块石头上都雕有莲花、牡丹、童子以及其他植物图案等,八个角上各雕有勇猛威武的力士,像是承托着整个塔身的重量,额坊上各边上都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向上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塔座以上,是砖砌的仿木结构塔身,塔身每一层的各个侧面,都是正面设有假门,其他各面设有四棂假窗,初看起来逼真无疑,其实是虚设的雕饰,虚设的门窗以上,是雕刻细腻的普柏枋。每一侧面是一铺作的斗拱,角上出45度的斜拱,这些都是磨砖雕刻的镶嵌,斗拱承托着椽头,出檐瓦垅。
中殿特点
中殿位于中轴线,为寺内主体建筑,单檐琉璃瓦剪边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11.79米,进深二间8.53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高8米,青石台阶,宝莲柱础,明间前后板门,次间坎墙直棂窗,后金柱为通天柱,五踩斗拱,后廊为双步廊,殿内柱和瓜柱均用隔架斗拱,梁头均为卷云,用料不甚规整。
后殿位于中轴线后端,布瓦顶悬山式单檐,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1.94米,南北宽10.95米,建筑面积130.7平方米,高8米。
5、禅房寺塔
大同市禅房寺砖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南40公里的南郊区境内塔儿山海1650米丈人峰之峰顶,塔高约20米,地势险要,地貌植被稀疏。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房寺塔近景
砖塔为平面八角七级塔,塔的结构为实心砖石砌体。塔底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再上面为束腰,上有雕饰的佛像、花卉合莲瓣,表面雕饰华丽。八个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似在承托整座塔身的重量。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上还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等。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无疑是辽代手法。塔座如此高大繁复,实为其他地方所少见。
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拱、角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和四棂小窗。初看起来逼真无疑,其实是虚设的雕饰。以上各层结构相同,只是每层逐渐向里迭收而已。塔的整体轮廊线较直,具有辽代砖塔的典型特征,也是汉辽文化融合的建筑艺术结晶。
6、文物保护
2005年大同文物部门投入50万巨资,对该塔实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该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人为破坏,残损异常。修缮之前,部分塔基松垮,造成塔身不均匀下沉,塔体开裂,五至七层已部分坍塌,塔刹无存,残高为11.8米。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对古塔的基础进行了加固,对风化残损严重的构件进行了剔除、补砌、修补。对五至七层的塔身按历史原貌进行了重新砌筑,补配3角梁,恢复了原有的48个套兽、风铃,恢复了塔刹。同时,还用钢构件对塔体进行了加固。
7、七峰山
七峰山是禅房寺所在的,位于山西大同市口泉峪南侧、市区西南26公里处。面积为6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14.1米。据《大同县志》载:“七峰,曰笔峰、太白峰、剑峰、鳌峰、白云峰、摩天峰、玉女峰。”七峰罗列,摩天最高,层峦叠嶂,气势壮观。
禅房寺塔实心砖
山南丈人峰巅有辽代禅房寺塔一座,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高约20米,塔底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料砌成,石间为木榫。最上层石料雕有莲瓣。再上为束腰,每块石上均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图案。各角各雕勇猛威武力士。上方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浮雕一幅,再上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等。塔顶檐角构以斗拱。塔西有门窗雕饰。整个雕刻粗算简练,富有变化,图案花纹,刻工精巧,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下丈人峰与七峰山上七座高峰紧紧相连,远望崇山峻岭,群峰突兀,林木葱茏,景色别致。
在丈人峰下有一座寺院,名为禅房寺。初创于唐天宝年间,后曾多次修葺扩建。又多次毁坏,现仅存石券窑房,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左右廊房,院隔腰墙一道,中辟小门。后院正面三间正殿,左右各三间配殿。
当年前院为僧人住宿禅房,后院为参禅、诵经、打坐之所。此坡上尚存玉龙洞,“千尺危桥跨两崖,玉龙飞去殿崔嵬”。沿铁索碰道,上有三清殿、昊天洞、八仙洞、奶奶庙、玄武庙等,是僧道合一,供奉多神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