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味道
〖叶味道〗(生卒年不详)初名贺,以字行,更字知道,学者称西山先生,南宋温州(今属浙江)人,一作龙泉(今属浙江)。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嘉,试礼部时,虽名列第一,时禁行伪学,味道对策,皆本程颐之说,无所避忌,即落第。复从朱嘉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第,调鄂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兼祟政殿说书,终著作郎。为官以儒学为规,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分析,推致于致治道。尤崇“民为帮本”之说,经筵奏事,申言“摇本以事枝叶,无益于国”。为木钟学派创立者之一,主要弟子有缪主一、王梦松、赵景纬、王柏等。主张以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任崇政殿说书时,改变“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的作法,请先说《论语》。强调“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宋史·叶味道传》)。还认为,阴阳二气的散集,虽天地亦不能改变。有死而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宗祧,以别亲疏远近,以教民相亲爱,参赞化育。味道为朱门高弟,永嘉学派的先声,全祖望称“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味道)与潜室(陈埴)始。文修之书不可考,《木钟集》犹有存焉。自是而永嘉学者渐祧昆斋(薛季宣)一派矣”(同前)。在理学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著作有《四书说》、《礼解》、《大学讲义》,佚亡,辑《朱子语录》。
姓名:叶味道
生卒:1167-1237
又名:贺孙
谥号:文修
出生地:永嘉(今温州)
籍贯:龙泉
职务:讲官
老师:朱熹
著作:《四书说》《大学讲义》《仪礼解》《周易会通》《经筵讲义》等
1、人物简介
叶味道(1167-1237),名贺孙,以字行,别字知道,谥文修,学者称溪山先生。永嘉人(今温州),祖籍龙泉。南宋理学家、政论家。作为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晚年主要弟子,与陈埴一道开创了永嘉朱子学即木钟学派,全祖望《宋元学案·木钟学案序录》有言“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公与潜室(即陈埴)始。”著有《四书说》、《大学讲义》、《仪礼解》、《周易会通》、《经筵讲义》、《经筵口奏故事》、《辑次朱子语录》、《祭法宗庙庙享郊祀外传》,惜今皆佚而不存。《宋史·儒林传》、雍正《浙江通志》、万历《温州府志》、乾隆《永嘉县志》并有传。
2、与朱熹的师生缘
叶味道
通过朱熹、叶味道师生初次见面的这段对话录,可以看出年少即“刻志好古学”的叶味道,先是探寻师友,师从陈傅良等时文好手,习研科举;继而受益于朱熹《论孟精义》,立志于圣贤为己之学。朱熹对此十分赞赏,要求叶味道“须先正路头,明辨为己为人之别,直见得透,却旋旋下工夫;则思虑自通,知识自明,践履自正。积日累月,渐渐熟,渐渐自然。”
在朱熹的悉心指点下,叶味道开启了自己的“圣贤之路”。叶味道曾对《大学》用功颇多,然而有“觉得未透,心也尚粗在”的感觉,遂请益之。朱熹问:“公往前在陈君举(陈傅良)处,如何看文字?”叶味道曰:“也只就事上理会,将古人所说来商量,须教可行。”朱熹曰:“怕恁地不得。古人见成法度不用于今,自是如今有用不得处。然不可将古人底析合来,就如今为可用之计。……古人事事先去理会大处正处,到不得已处方有变通。今却先要去理会变通之说。”
朱熹进而指出“看圣贤书,便句句著实,句句为自家身己设,如此方可以讲学。要知这源头是甚么,只在身己上看。许多道理,尽是自家固有底。”并要求叶味道“要理会志趣是要如何”,以为“若不见得自家身己道理分明,看圣贤言语,那里去捉摸!”又指点看文字之时“亦且就分明注解依傍看教熟。待自家意思与他意思相似,自通透。”总之,在朱熹的悉心指点与教诲之下,叶味道学问日益长进。
向朱熹问学数年之后,庆元三年,叶味道同乡人*之一起归乡赴举。因为永嘉人在当时的科举试场之中,时常作假,藉“经营伪牒”博取功名,朱熹向叶味道等发问:“仙里士人在外,孰不经营伪牒?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朱熹又问:“赴试用甚文字?”叶味道以《春秋》对。朱熹曰:“《春秋》为仙乡陈(陈傅良)、蔡(蔡幼学)诸公穿凿得尽。诸经时文愈巧愈凿,独《春秋》为尤甚,天下大抵皆为公乡里一变矣!”从中不难发现,朱熹对永嘉科场的“功利主义”做法极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有违儒家道学正统。还好,叶味道轻松地通过了这次乡试。在此期间,叶味道曾就“改字”、考毕拜谒主考官事宜致函于业师朱熹请教。朱熹复函如下:“省闱想甚得意,奏名必在前列,但尚未见后场题目,不知主司意乡如何。要之,得失已有定分,人徒自为扰扰耳。改字不若只就旧名之为安。门生之礼,若在高等,恐例须谒见,即不可废。若只在行间,亦不必诣之也。”我们知道,叶味道原字味道,后更字知道,但是仍以原字味道行世,肯定受到了朱熹的影响。翌年,叶味道会试礼部第一。尽管“伪学禁行”,叶味道在对学制策之时“率本程颐无所避”,主掌贡举考试的胡纮“见而黜之”,以为“此必伪徒也”。
叶味道在下第之后,继续追侍年近七旬的朱熹从学于武夷山中。庆元六年,朱熹病危期间,叶味道亲持汤药,侍疾于侧。是年三月朱熹卒于考亭。朱熹病逝前一日,朱熹最后一次对前来“问疾”、“请教”的九位门生进行了开示:“诸生远来,然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坚苦工夫,须牢固着脚力,方有进步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九位门生之中,有三人系永嘉籍,即叶味道、陈埴、徐寓。
为了传承程朱理学,叶味道谨遵师命,主持考亭沧州精舍,培养门生,传道授业。此外,叶味道与朱门后劲一起参与辑录《朱子语录》的工作。叶味道在朱子学传播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叶味道承继了朱子学之后,通过讲学授读的方式培养门徒,举其要者如谢梦生、叶采、缪主一、王梦松、赵景纬、王柏等,不但促成了永嘉朱子学的发扬光大,而且促成了朱子学在金华一带的传播与北山学派的生成。
3、与宋理宗的君臣对
宋宁宗嘉定三年,“庆元党禁”解除。嘉定十三年,叶味道顺利地参加了会试、殿试,登进士,调鄂州教授。
宋宁宗本有八子,但均不幸夭折,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但赵竑对当时权臣奸相史弥远的*极为不满,为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宁宗去世后,在史弥远的挟持之下,赵昀继位,是为理宗。宋理宗继帝位之后,史弥远派人逼赵竑自缢。赵竑死后,宋理宗时常忧心忡忡,“惑于鬼神之理”,以为赵竑为含冤而自缢,死后变为厉鬼,夜间出来扰乱作祟。叶味道读出了理宗的心事,用“阴阳二气聚散”的原理来解释“鬼神”现象,劝说道:“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理宗皇帝由此受到启发,除却了心魔。
由于“庆元党禁”解除,宋理宗赵昀向群臣询问朱熹学徒及所作论著事宜,而此时的朱熹嫡传已经寥若晨星,部使者遂以叶味道上报;理宗下旨,差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继而迁宗学谕,为宗室子弟讲学授课。在一次君臣轮对中,叶味道进谏理宗皇帝以勤政务学为本:“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在口奏之中,又向理宗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理宗对叶味道在此次轮对中的谏言颇为赞赏。而从臣有荐举叶味道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即掌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之需。依照前朝惯例,说书之职止于《资治通鉴》,而不及经;叶味道则请先说《论语》,理宗下诏从之。
理宗之时,南宋王朝联蒙灭金。金朝灭亡时,廷臣主要是赵葵、赵范提议,乘势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原为北宋西、东、南三京)。这时有臣子极力反对,叶味道也屡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但是,宋理宗一意孤行,执意为之,不料宋军刚进洛阳,蒙古即派兵前来争夺,宋军溃败,从洛阳撤退;驻守开封的宋军,也因粮饷不继和蒙军决黄河之堤水攻开封城,不得已全部撤退。于是人服叶味道先见,说他“见微虑远”。
总之,叶味道奏陈理宗皇帝之时,时时事事以国家治道为要:“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端平元年四月,叶味道除秘书郎;八月,除著作佐朗;九月,致仕还家。嘉熙元年(1237),病逝。史载叶味道死后,理宗皇帝“震悼”之,捐出内帑银帛,以办理叶味道丧事;并对叶味道哲嗣叶采照顾有加,委以官职。
4、史籍记载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所著《四书说》、《大学讲义》、《祭法宗庙庙享郊社外传》、《经筵口奏》、《故事讲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