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十里桃乡兰州交通大学后山脚下,兴建在一座长达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集、陈列、研究、宣传地震史料和地震知识最丰富的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展厅灯光迷离、神秘莫测;展馆门顶上是一条古地震断裂带,断层面清晰可见,十分壮观。
中文名称: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地理位置:甘肃省兰州市十里桃乡
建成时间:1988年
开放时间:1989年
1、简介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创建于1988年,1989年正式向社会开放,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博物馆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传播防震减灾文化、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震博物馆位于兰州十里桃乡安宁区的人防山洞内,特有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特的展馆风格。博物馆占地总面积约7000余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余平方米,展馆门口就是一条古地震断裂带,断层面清晰可见,十分壮观。博物馆馆藏内容丰富,实物资料珍贵,内设地震知识壁画馆、甘肃地震资料馆、国外地震馆、文物史料馆、“5.12”地震分馆、勇闯无人区、地震仪器馆等。博物馆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将地震预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宣传、研究、观测地震的综合性场所。
2、馆内展览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地震壁画馆
绘制展出了83个真实故事和1000多个人物,生动地描绘了地震的成因、地震前兆、抗灾救灾等方面的知识和人类同大自然做斗争的历史场面。整个壁画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防震知识教材,并于1990年被国家地震局评为科普专项二等奖。
实物史料馆
陈列有400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国独一无二,我国第一张烈度区划原始图;第一块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石碑;因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而制造的全国唯一的地震货币:一万年前的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及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珍品等。
地震泥塑馆
是以泥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张衡地动仪)测出的第一个地震--公元138年兰州地震,这在地震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分馆在1996年荣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地震声像厅
收藏国内外有关地震录像片20多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参观者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同时感到身临其境,惊魂动破,趣味横生。
地震仪器馆
收藏展出了解放以来我国各个时期地震监测用过的二十余台地震仪器。其中有能实地操作和演示的张衡复原地震仪、80年代的大型磁带记录仪等。
地震字画馆
展示了全国著名地震专家顾功叙、傅承义、翁文波、秦馨菱、谢毓寿、丁国瑜等地震科学家的笔墨,全国第一届地震书画展的精品,以及全国著名指纹画创始人张保华的专作等50余件。
勇闯无人区馆
记录了1999年我国四位青年地震专家不畏艰险,勇闯*玛尼无人区进行地震科考的光辉事迹,体现了科学家崇尚科学,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荣誉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受到国内外各界观众的认可。国家地震局前任局长陈章立在1990年题词:“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创造性劳动永远载入地震工作史册。”群众留言:“一个奇幽的地下迷宫,一个地震知识的画廊,一个科研史料的宝库”。
博物馆在积极发挥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中学生夏令营,举办地震科学报告、讲座、竞赛,编印出版了数本地震知识读本等,博物馆开展的这些有意义的活动,都为广泛进行科普知识教育、传播防震减灾文化、弘扬防震救灾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已获得了“中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宣部、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先进集体”,2005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优秀集体”并记一等功。
4、四大“镇馆之宝”
地动仪模型
据馆内的讲解员介绍,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博物馆现已收藏有400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关于地震的历史遗珍,如今正静静地陈列在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向参观者无声地讲述着甘肃乃至中国地震的历史片段。
石碑
入口处的峭壁绿树下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世界第一幅地震烈度分布图。清朝嘉庆年间,山西省平陆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嘉庆皇帝派刑部官员那彦宝为钦差大臣去了解情况,恪尽职守的那彦宝便在详细的勘察后,绘制了当地的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并保存流传了下来。1991年,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将这幅图完整的刻在石碑上,作为馆内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这块石碑也担当起了形象大使的重任,威武厚重地镇在博物馆的入口。
岩石
在展厅里一块炭黑色的“岩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解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个物品叫做碳化断层泥,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的断层混合物标本,也是研究地震能量的重要参照物。“这个算是我们馆里的‘镇馆之宝’了”,讲解员这样介绍道,“碳化断层泥,就是在地震发生时,断层高速错动产生高温、高压,把断层混合物燃烧碳化。”馆内陈列的标本,断层之明显,碳化之严重,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钱币
你听说过因为地震而专门发行的货币吗?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便收藏了这样一枚珍贵的钱币,它同样来源于1920年甘肃海原(后隶属宁夏)8.5级地震。地震过后,天水地区受灾严重,*以工代赈缓解钱荒,但收效甚微,驻防天水的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便开炉仿造四川铜币,以代使用。因其质量粗糙,被群众称之为“沙板”,几年后又购机器开始机制铜元。“沙板”流通时间短,数量稀少,而且是唯一一次因地震而产生的货币,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地图
在馆内一处,还挂有一张年代久远的地图,纸质泛黄。全图皆手绘而成,线条清晰,还书有繁体“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讲解员骄傲地介绍,这就是“我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全国仅此一张。解放初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绘制此图,一共两张,一张在苏联专家撤离时被带走,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张已被国家相关部门确认为一级文物。
5、作用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兰州市地震博物馆是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阵地。多年来,博物馆想方设法利用各种途径对来源相对匮乏的地震文物、史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收藏。其中许多收藏都在全国独一无二,如*总理亲赴邢台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用过的物品、一万年前的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珍品、我国第一份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国第一通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石碑等,这些收藏无不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日、“5.18”国际博物馆日、“6.14”世界文化遗产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世界地球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在活动中,主动走出去向民众宣传,发放宣传单、摆放宣传展板,对民众的疑问做到有问必答,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除参加各项重大科普活动外,我们不断丰富科普宣传形式,与兄弟省市联合举办“中学生地震科普夏令营”,到大、中、小学校举办地震科普报告会和地震知识讲座,举办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竞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认真参观地震博物馆,了解地震成因,掌握如何避震等基本常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州市地震博物馆作为宣传防震减灾的重要场所,在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以及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甘肃省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一篇: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暴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