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为C9联盟成员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成为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三方共建。
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英文名: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
简称:哈工大(HIT)
创办时间:1920年(庚申年)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研究生院
所属地区:中国哈尔滨、威海、深圳
现任校长:周玉院士
知名校友:孙家栋、张春贤、栗战书、栾恩杰等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硕士点:148(一级41个)个
博士点:82(一级27个)个
博士后流动站:22
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校歌:《哈工大之歌》
专职院士:14人
主要院系: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学校代码:10213
主要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
所属联盟:卓越大学联盟
博士生导师:1041人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江学者特聘:29人,讲座12人
1、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主要成员,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为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重点共建。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截止2014年7月,学校拥有哈尔滨本部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三个校区,在校学生51423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各类留学生1059人。
2、历史沿革
创建阶段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年6月7日,**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当时任**总书记的*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解放后,一批领导*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居于全国前列。
十年动乱
1966年开始的*,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与威海市*签订了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协议书,经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1988年开始正式招生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集团共建的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
1997年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威海市人民*与哈工大签定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
2002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10年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威海市签订三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
3、校区设置
截止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共设有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哈尔滨一区、二区,威海校区及深圳校区。
本部
哈尔滨校区坐落于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校园面积347.33公顷(即347.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1.97万平方米。
威海校区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截至2011年8月26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深圳研究生院
截止2014年3月,深圳研究生院有英才班本科生200人,硕士生、博士生近3000人,全职教师162人,在站博士后101人。研究生的招生学科涉及理、工、管、经4个学科门类,包括21个一级学科以及15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点,已组建了20余个研究中心和若干个*和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大学合作的联合实验室,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土木与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与人文等7个二级学院。
4、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学校有专任教师2970人,其中教授930人;有长江学者41人,国家杰青39人,*教学名师9人,*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设有24个专业学院,在86个本科专业招生;另设有威海分校及深圳研究生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学校有一级*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6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
教学建设
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精品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84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所获荣誉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3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KM6是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是空间的缩写,M是模拟器的缩写,6代表序号)、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2011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团委被共青团*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自1920年建校,近20万学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向各条战线,其中不乏**、*的将军,科技领域的骨干、著名的企业家。在2011年该校区的0702101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对外交流
截至2011年4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友好合作大学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所大学。
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哈工大师生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新动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等,加强哈工大各专业、学科与国外相关专业或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5、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7个。
科研成果
学校2011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2012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0亿元,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民品“973计划”项目再担“首席”,“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诊断仪”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支持。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哈工大在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对接索系及钢丝绳锁紧力松弛规律与寿命试验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哈工大承担的“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成功完成星地激光链路捕获跟踪试验。哈工大承担的“JM-1精密离心机”项目通过验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
2004年和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两次成功发射了由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中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任**总书记的胡*同志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
学术资源
截止到2010年底,图书馆已拥有传统型馆藏325万册/件,电子图书132万种,引进国内外文献数据库63种,推荐免费电子资源31种,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6、文化传统
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概括而成。
校训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办学传统。
2010年6月4日,镌刻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石,在哈工大一校区图书馆广场揭幕,该校训石由沈阳校友会5000名学子为母校捐赠。)
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全称“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校歌
《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7、知名校友
哈工大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如中国*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哈工大还有包括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张春贤、栗战书、王兆国、卢展工等许多**,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一批省部级*、*将军、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改革开放后,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哈工大,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成为中国最年青一代的院士;罗志军、*、马兴瑞、竺延风等是国家新一代的省市级领导;耿昭杰、张思民、石山麟、邓伟、宋殿权、张剑等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
哈工大还为中国航天领域输送了超过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都是他们中的代表。正如航天员杨利伟在学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高级将领李继耐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委员
孙思敬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委员
胡世祥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李元正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胡永柱中将,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年生少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谋长
赵树义少将,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
戚庆伦少将,二炮副总参谋长
董庆福少将,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刘庆贵少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8、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树权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校长周玉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财务工作
副书记副校长兼工会主席王福平分管宣传、统战、机关党委工作,主持工会全面工作和教代会日常工作
副校长邓宗全分管规划工作,协助校长联系威海校区、深圳研究生院
副校长韩杰才分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学报、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科研)工作
副校长任南琪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工作、校友工作、高教研究所
副校长丁雪梅分管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图书、档案、博物馆、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工作
副书记副校长张洪涛挂职期间暂无分工
纪委书记才巨金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审计、监察、法制工作、离退休工作
副校长郭斌分管保密、信息、基建处、企业管理、出版社和重大专项工作
副校长安实分管学校办公室、人事工作,协助校长分管财务工作
副校长徐殿国分管国有资产、后勤处、安全保卫、后勤集团、校医院工作
校长助理徐晓飞协助丁雪梅副校长分管本科生教学、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工作
校长助理梁迎春分管学生、共青团、招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