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九月
闰九月,按照阴历的说法,指在某年中出现两个九月的意思,后面的一个九月叫“闰九月”。21世纪前后,闰月在九月的相对稀少,20世纪、24世纪、25世纪和27世纪都没有闰九月(不过随时间推移,闰九月的频率在逐渐上升)。在2020年前的200年中,仅有19世纪的1832年(壬辰年)和21世纪的2014年(甲午年),22世纪将会在2109年出现(己巳年)。闰九月年份的下一年是春节最晚的年份,因为闰九月年份的春节一般在1月31日或2月1日,少数年份春节日期在1月30日(如29世纪2853年),极个别年份春节日期在2月2日(如19世纪1832年)。
1、产生背景
闰月,是一种古代历法,中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又必须要用整数来表示。
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因此人们就用设定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4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因此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
2、历史沿革
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
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
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
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2个整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较少,闰冬月、腊月和正月出现的频率极小。
3、出现年份
闰九月出现的年份(1645年-5000年)
1737年、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2204年、2223年、2576年、2720年、2739年、2815年、
2834年、2853年、2929年、3092年、3111年、3187年、3206年、3225年、3301年、3320年、3369年、
3464年、3521年、3559年、3654年、3692年、3703年、3741年、3798年、3817年、3836年、3874年、
3893年、3931年、4026年、4056年、4075年、4113年、4151年、4170年、4189年、4208年、4246年、
4265年、4284年、4303年、4333年、4398年、4428年、4447年、4466年、4485年、4523年、4542年、
4580年、4618年、4648年、4656年、4667年、4675年、4686年、4705年、4743年、4762年、4770年、
4781年、4800年、4838年、4857年、4876年、4895年、4990年。
推荐阅读